此为中国狼吧 关注:4贴子:230
  • 6回复贴,共1

话【端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IP属地:山东1楼2010-06-14 21:42回复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比如说:“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IP属地:山东2楼2010-06-14 21:43
    回复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IP属地:山东3楼2010-06-14 21:44
      回复


        IP属地:山东10楼2010-06-14 21:49
        回复
          相关对联
          九子粽;      五彩丝。     
          天中节;      地腊辰。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天中令节;      地腊良辰。     
          兰汤试浴;      蒲酒盈眉。     
          钗符艾虎;      蒲剑蒿人。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海国天中节;      江城五月春。     
          酒酌金卮满;      盘盛角黍香。     
          千古诤臣罹祸;      尔今屈子开颜。     
          忆曹娥兮江上;      吊屈子乎湘潭。     
          五月端阳春穗黄;      八月中秋月儿圆。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生子兴宗王镇恶;      良辰竞渡屈灵均。     
          冰盘错出仙人掌;      珠履频窥处士星。     
          青粽嘉旬称益智;      赤符灵术善驱邪。     
          端午池莲花解语;      夏晨岸柳鸟能言。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华。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节启朱明,榴图献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画鼓朱旗,锦标齐夺;      香罗细葛,纱服新成。     
          画鼓朱旗,锦标竞夺;      粉团角黍,绮序欣逢。     
          葛细含风,罗香叠雪;      钗头颤虎,屋角盘蛛。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龙舟竞渡,不忘楚风余韵;      诗台抒怀,更忆圣哲先贤。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石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令节届天中,处处辉增艾绶;      良辰逢地腊,家家乐饮蒲觞。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IP属地:山东11楼2010-06-14 21:51
          回复
            文化作品
            鲁迅作品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提到了端午的作品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沈从文的《边城》  


            IP属地:山东13楼2010-06-14 21:54
            回复
              啦啦啦,端午都过去了


              15楼2010-06-21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