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一下南北朝鸱尾问题。
作为我国建筑的重要脊饰之一,鸱尾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讲,而南北朝的鸱尾被认为是早期,甚至是不完全的⑥。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鸱尾呈现出夸张的弯曲状,且十分肥大,且中部有一突起的曲线将其分为两半,至少石刻上看上去是如此。但是有一个问题好搞清楚,就是,毕竟时刻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将一个立体的构件平面化后多少会和原物有出入的。
如果用法隆寺内藏的玉虫厨子来作为对照,则会发现,上面石刻中表现的应该是这样的立体形象。
鸱尾,而不是扁平粗大的夸张造型,那道突起的曲线实际上应该是表现的鸱尾三维空间中的脊线 。
图为玉虫厨子
当然,这样的比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鉴于日本有修补破损文物的传统,以及玉虫厨子铜鸱尾近世遗失后再造,或许和初造时已经有一定差距,但仍不失为一个比对对象。
隋代到初唐的建筑沿用了南北朝以来的一些技术。斗拱依然是偷心造居多,下昂的运用也不如后世多,斗拱和梁架还较之晚唐以后要简单许多。这一时期的日本建筑和中国建筑依然是极为相似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遗存是日本奈良的药师寺东塔。
不过,一定要注意,东塔每层附有副阶的做法没有在同时代的中国壁画和墓葬中有所表现,很肯能仅仅是个特殊个案。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此类做法的建筑曾经存世的可能性。但是从其他方面,诸如壁画和石窟中进行考察的话,目前来讲确没有证明此为通法的证据。
壁画中的隋唐多层木塔
可以看到这是较为普遍的结构,而药师寺东塔的结构似乎显得有些“非主流”,不好寻找其传承脉络。
虽然是这样,但是东塔的斗拱还是基本符合常规的,据此结合其它资料推测,当时大陆的做法也应该是类似的。
这里特别要提到一点,就是齐头昂的应用。唐代建筑应用“真昂”(相对后世不具有下昂作用的装饰化“假昂”来讲)起到杠杆的作用,进而增加挑檐距离。昂头的装饰方法这些细节对建筑物的外观影响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西安青龙寺惠果空海纪念堂(当代复原建筑)中的齐头昂
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从法隆寺到药师寺东塔,再到后来的唐招提寺金堂,都是用的齐头昂。而这一时期日本建筑的装饰方式尚未和中国分道扬镳,故而推测当时中国建筑也是用齐头昂的,因而,应该把这种做法看作是中国初盛唐建筑的通例。
虽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绝对,特别是在中国北方,“齐头昂在一段时间内为主流”这种观点几乎可以被断定是错误的。它忽略了日本建筑和中国南方建筑的特殊关系,以及中国幅员辽阔造成的巨大地域差别⑦。现在看来,齐头昂很可能是是当时中国日本皆有的建筑做法。只不过在中国它不占据主流,是南方建筑中的某些原始做法;而在日本则已经被加以泛泛,成为昂端卷杀通例。
日本后期建筑中的齐头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