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汉辨析吧 关注:207贴子:907

【国主经典转载】【整理重发】【建筑】浅论中日传统建筑辨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主经典老贴@杯子盖国主0


IP属地:广东1楼2022-08-28 10:17回复

    二楼一张图


    IP属地:广东2楼2022-08-28 10:17
    收起回复
      题图为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局部)
      【第零部分】
      一·
      ---------------------------{(【【再版说明】】)}--------------------------
      近日由于百度不明原因抽风,原号“杯子盖国主1”被屏蔽,所有贴吧发言被隐藏。由于不方便按百度要求绑定手机,且在向百度反馈后长时间得不到恢复,现将以前再各吧被加过精品的帖子重新发布,以资吧友讨论。
      这次再版修正了原文中的一些讹误,并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将前版第四五六部分合并为附录,作为第四部分。在正文之前增加了朝代表以供参考对照,并在每部分后添加了注释以便对需特殊说明处进行解释。
      由于作者作为业余爱好者本身水平有限,出现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加以甄别,多加斧正。
      二·
      ---------------------------{(【【声明】】)}--------------------------
      此帖本着通过讨论同属东亚木结构建筑体系的中日两国古建筑,了解中国和日本建筑的特点,并借此同大家讨论两国建筑异同点及发展脉络的目的而发表。据以往经验,为防止出现有碍正常讨论的状况,特做声明如下。
      1,本帖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故不希望出现掺杂明显极端民族主义、逆向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出现,届时会酌情删除此类回复,望大家理解。
      2,本帖不讨论有关“民族性”“国民性”及“正统与否”等与建筑关系不大,过度拔高话题。
      3,请理智发言,文明讨论,切勿出现 #人参公鸡#,谩骂,侮辱等现象。
      4,如有对本帖在建筑方面发言的异议,希望大家踊跃提出,但不要夹杂无关的负面情绪。
      5,鄙人能力有限,水平业余,在此为大家更清晰的认知与辨析我国古典建筑略尽心意,必有考虑不周,涉猎不及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补充。


      IP属地:广东3楼2022-08-28 10:18
      回复
        【第一部分 南北朝(飞鸟)至唐末五代(奈良、平安初①)】
        目前已知的最早东亚地区木构实物为日本法隆寺的部分建筑(具有部分中国南北朝风格),故而由此开始讨论。
        一 般认为, 南北朝时期的日本,复杂的建筑物尚不能自成,需要借助朝鲜半岛传去的大陆技术,因而建筑的模式和当时中国的建筑应该是极相似的。直到奈良时代,日本建筑 基本上依然能够反映中国建筑的风貌,大体上,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基本上是一致的②。借助中国现存的壁画与石雕和日本为数不多的南北朝建筑物可以相互印证,大体推断出当时的建筑风貌。
        但是也要注意,同属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之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的,而日本飞鸟时期的建筑则同南方较为相似,与中国北方关系不大。

        从这张石窟仿木石雕图样来看,斗拱虽然还不甚成熟但是已经初具规模。除了进一步发展了汉以来的华栱出跳和一斗三升以外,直脚人字栱和曲脚人字栱也已经出现。而双层阑额更是影响到了后世的“七朱八白”彩绘。
        这一时期也是屋面有直线转变为曲线的重要时期。从石雕中可以看到已经有了起翘的运用。
        作为为数不多的能作为南北朝建筑参考的日本法隆寺金堂,构造方法可以和我国现存的壁画和石窟浮雕相互印证。不过在此依然要注意,法隆寺是经历过后世多次修理的③,且建筑技术很可能是由朝鲜半岛间接传入,因此其手法也可能受到了日本后世以及朝鲜半岛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金堂檐下的四根龙柱是后来加固用的,不属于最初的设计,一层的木质副阶也是如此。由此也可以印证,当时这种不够成熟的斗拱确实还难以维持屋角的稳定性。

        法隆寺金堂部分结构图如上所示
        从金堂的结构上看,已经出现了后世“铺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井干形叠压的素枋。而华栱出跳的方式以及后世沿用的下昂④做法,已经为隋唐建筑技术打下了基础。此外,法隆寺金堂运用的云状卷杀⑤和梭柱的运用也很典型,在此不复赘言。


        IP属地:广东4楼2022-08-28 10:19
        回复
          特别提一下南北朝鸱尾问题。
          作为我国建筑的重要脊饰之一,鸱尾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讲,而南北朝的鸱尾被认为是早期,甚至是不完全的⑥。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鸱尾呈现出夸张的弯曲状,且十分肥大,且中部有一突起的曲线将其分为两半,至少石刻上看上去是如此。但是有一个问题好搞清楚,就是,毕竟时刻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将一个立体的构件平面化后多少会和原物有出入的。

          如果用法隆寺内藏的玉虫厨子来作为对照,则会发现,上面石刻中表现的应该是这样的立体形象。
          鸱尾,而不是扁平粗大的夸张造型,那道突起的曲线实际上应该是表现的鸱尾三维空间中的脊线 。

          图为玉虫厨子
          当然,这样的比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鉴于日本有修补破损文物的传统,以及玉虫厨子铜鸱尾近世遗失后再造,或许和初造时已经有一定差距,但仍不失为一个比对对象。
          隋代到初唐的建筑沿用了南北朝以来的一些技术。斗拱依然是偷心造居多,下昂的运用也不如后世多,斗拱和梁架还较之晚唐以后要简单许多。这一时期的日本建筑和中国建筑依然是极为相似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遗存是日本奈良的药师寺东塔。
          不过,一定要注意,东塔每层附有副阶的做法没有在同时代的中国壁画和墓葬中有所表现,很肯能仅仅是个特殊个案。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此类做法的建筑曾经存世的可能性。但是从其他方面,诸如壁画和石窟中进行考察的话,目前来讲确没有证明此为通法的证据。

          壁画中的隋唐多层木塔
          可以看到这是较为普遍的结构,而药师寺东塔的结构似乎显得有些“非主流”,不好寻找其传承脉络。
          虽然是这样,但是东塔的斗拱还是基本符合常规的,据此结合其它资料推测,当时大陆的做法也应该是类似的。
          这里特别要提到一点,就是齐头昂的应用。唐代建筑应用“真昂”(相对后世不具有下昂作用的装饰化“假昂”来讲)起到杠杆的作用,进而增加挑檐距离。昂头的装饰方法这些细节对建筑物的外观影响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西安青龙寺惠果空海纪念堂(当代复原建筑)中的齐头昂
          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从法隆寺到药师寺东塔,再到后来的唐招提寺金堂,都是用的齐头昂。而这一时期日本建筑的装饰方式尚未和中国分道扬镳,故而推测当时中国建筑也是用齐头昂的,因而,应该把这种做法看作是中国初盛唐建筑的通例。
          虽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绝对,特别是在中国北方,“齐头昂在一段时间内为主流”这种观点几乎可以被断定是错误的。它忽略了日本建筑和中国南方建筑的特殊关系,以及中国幅员辽阔造成的巨大地域差别⑦。现在看来,齐头昂很可能是是当时中国日本皆有的建筑做法。只不过在中国它不占据主流,是南方建筑中的某些原始做法;而在日本则已经被加以泛泛,成为昂端卷杀通例。

          日本后期建筑中的齐头昂


          IP属地:广东5楼2022-08-28 10:19
          回复
            而进入盛唐以后,从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到,后世流传极广的批竹昂已经大量出现,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唐招提寺依然是用的齐头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唐代建筑,特别是北方建筑,几乎是伴随着昂的大量引入就同时流行开了批竹昂样式,未有一个全面的“齐头昂时代”因而,在当代仿唐建筑中贸然运用齐头昂是不可取的。

            敦煌第172窟建筑细部 由此可见盛唐已经出现了批竹昂

            相当于中国盛唐时代的建筑实物,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乎只有唐招提寺金堂了。但是对照盾壁画来看,似乎中国晚唐时期兴建的佛光寺东大殿比它更类似中国盛唐时代建筑的形式。
            唐招提寺金堂斗拱和梁架明显比敦煌壁画中盛唐建筑的形象要简洁的多中国盛唐建筑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双杪双下昂重栱偷心造七铺作”,但唐招提寺金堂依然使用单杪单下昂单栱六铺作,且华栱依然用单材。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唐招提寺金堂的上架是加装过“和式小屋组”的,现存金堂建筑从时间上看,距离初建太过遥远,举折的弧度几乎消失。另外金堂最早应该是有彩色涂饰的(初步调查应该以朱白为主),而今皆已不见踪迹,下部加装的部分梁枋和日式长押也是唐代建筑所没有的。因此,切不可以本为本,认为唐招提寺就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添加了小屋组以后的唐招提寺金堂剖面,可见上架已经完全日本化。
            而到了晚唐时期,中国建筑的斗拱进一步复杂化,在出檐中占有的比例也进一步增加。日本建筑则没有在这一阶段继续跟进,而是把斗拱的式样近乎是停滞在了初唐时期。盛唐以来流传开来的出跳的补间铺作以及批竹昂做法一直没有被日本吸纳。
            可以说,初唐建筑之后,日本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渐行渐远,并逐步在后来发展出了另一套承重结构和装饰体系。而在中国,则又是另一种形势。

            晚唐 (大中十一年)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结构直观图

            双杪双下昂重拱偷心造七铺作(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相同)
            总体上,南北朝到唐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日本积极向汉文化靠拢,中日两国的建筑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相似的风貌,也遗留下了为数不多的珍贵建筑遗存。但也要注意,由于文化交流方式的局限性和气候与地理乃是传统文化根基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很多做法在最初就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有很多遗迹经过后世的修葺已经多少染上了本国后期建筑的色彩,鉴赏时还需明辨,切不可想当然地贸然推断这一时期的建筑风貌。


            IP属地:广东6楼2022-08-28 10:20
            回复
              【第二部分 宋代(平安中后期至镰仓)中日建筑的分化】
              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的一个时代,宋代的建筑较之前代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 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改变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而同时期的日本则结束了对中国建筑的大规模仿造阶段,进入了较为漫长的消化吸收再创造阶段,如此以来,从唐代就开始出现的建筑上的分野开始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体系。
              这一时期的中日两国建筑结构上都有较大的调整,而最明显的莫过于屋面坡度的增加。
              或者,我们可以说,中日建筑在技术层面上的分野,最主要的部分,便是在于不同的举屋制度。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一般认为是东亚气候变化的因素影响到了建筑物的形态。

              正定隆兴寺的宋代建筑,可以看到屋面坡度已经较大了。
              宋代的东亚地区进入了一次“小冰河”气候,水热条件有了一些变化,极端气候较之唐朝 有增加的趋势。这也是北方游牧部落向南入侵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做展开讨论。由于雨雪天气的增加,迅速排除屋面的雨雪来保护房屋结构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 题,而中国和日本则对此采取了各自的措施来进行协调。
              日本的做法是在唐式梁架上施加“小屋组”来改变屋面的角度,采用这种局部调节的方式来解决屋面坡度的问题。由此,日本建筑出现了在唐式建筑的一椽一飞模式上增加一层椽木的三出挑结构,而建筑的上架也由此变为叠梁式和轻型构架的复合模式。

              大修中的 唐招提寺金堂 上图可见附着在唐式梁架上密集的 小屋组 构件。
              不过要注意,和式小屋的演进也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并非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大抵发端于平安时代,成熟于镰仓末。这个段时期中日建筑虽然也有重要的交流,但是在建筑的骨干部分上,却是距离越来越远。日本建筑正是在这个时期脱离了中国北方官式和早先朝鲜半岛的影响,成为了“彻底的”日本建筑。其标志便是在屋架的运用上开拓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其后无论斗拱样式如何交流变化,细节装修是泥古还是变革,唯其日本建筑之主干不变。

              后期和式小屋组(二条城二之丸御殿 江户时代)
              而中国在同时代官式建筑技术的变化则要相对平缓的多,它采用了改革举架模式来配合角度变化的方式增大屋面坡度。

              唐大中十一年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 举高在总进深的四分之一强左右
              从现存的唐代建筑实物佛光寺东大殿的实测结果来看,整个屋面仅在上平槫出出现折点,其上其下都是呈平直状的,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两段式的屋面形状。对照日本现存的法隆寺金堂,以及敦煌壁画当中繁多的建筑形象,可以发现这种两段椽式的屋顶是早期建筑的通例。到了宋代,为了在增加屋顶举高的同时维持平缓的屋面曲线,匠人们采用了更为复杂的举屋制度。


              IP属地:广东7楼2022-08-28 10:20
              回复
                当然,虽然纸面上的分析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宋代建筑前期的出檐是进一步增大的,并未马上表现出这样的影响。一方面这是由于建筑技术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可能在一时间做出重大的改变。另一方面,长出檐建筑的空间分配进过灵活的处理也可以达到增加室内空间的效果。

                画中的建筑看上去是短出檐的,极具“明清风”的建筑。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依然是长出檐的建筑。仅是在檐下增加了一圈不承重的挈檐柱和格窗,将檐下的空间包括进了“室内”,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的空间④。
                同一时期的日本建筑则没有遇到如此复杂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改革了上架的部分组件,基本上沿用了唐代传入的构架方式,日本建筑存古度高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体现的也较为明显。
                从著名的平安时代建筑,平等院凤凰堂 来看,无论是斗拱还是梁架,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代风格⑤,而唐代出檐深远斗拱宏大的特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狭小,用地高耗低效的特征也显而易见。

                图为平等院凤凰堂
                另外,特别提一下这段时间日本建筑布局的代作,“寝殿造”。
                这里的“寝殿”和中国的寝殿是不同的。它是一套宅院营造模式。平安时代,公卿贵族的宅邸,神社寺院,寝殿造广泛存在。

                图为寝殿造的布局模式。
                早期的寝殿造讲求对称原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影像的历史惯性。后来,寝殿造逐步脱离了对称性要求,但是强调内部连通性和空间连续性的特色始终未变。这一特征也是我国建筑在宋代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宋代建筑中,游廊和工字殿就是这样特征的具体表现。


                IP属地:广东8楼2022-08-28 10:20
                回复
                  注释:
                  ①现存十国时期建筑 福州华林寺大殿 已经运用了双杪三下昂八铺作。檐下铺作形象极为宏大,由此可以证宋代以前就已经有更复杂的铺作样式出现,宋《营造法式》不过是对已有做法进行归纳总结。从时间点上看,晚唐已经出现八铺作的可能性也很大。
                  ②现存唐代砖石塔兴教寺塔其实已经有普柏枋的形象出现,日本奈良时代的药师寺东塔也有普柏枋存在。由此普柏枋在唐代已经存在,且有一定范围的应用(由现两例皆存于塔上可知其为高层塔楼式建筑的加固部件),但是另一方面,普柏枋在众多壁画和实物中却没有出现,说明它在唐代依然没有像之后一样成为普遍的通用做法(中国北方至于辽代已经普遍施用普柏枋)。
                  ③这种趋势主要在南宋建筑中体现出来。北宋建筑,特别是宋初(乃至于辽代建筑和一部分金代建筑)对于唐代建筑的继承较多,或者说发展变化还不似南宋建筑一般突出。短时间内并没有离开唐代铺作宏大用材健硕的风格,反而是更为发展。
                  ④这种在铺作外缘增加不承重的擎檐柱的做法后来被元代继承,在明清建筑中依然时有体现。在早期它方便空间分割,利于安置勾栏,在晚期则偏向于一种增加建筑物形态变化的装饰性构件。
                  ⑤除了继承奈良时代的“和样组物”外,大体上平等院凤凰堂也有一些重要的做法接近宋代风格,副阶周匝屋檐收在上层檐下这样的做法在宋代界画中屡见不鲜。但是凑立柱纤细化的角度考虑,日本平安时代建筑的本土化趋势也得到了很明确的体现,实际上为风格复杂的建筑。日本传统建筑中这样的情况也一直到很后期也经常出现。


                  IP属地:广东9楼2022-08-28 10:21
                  回复
                    宋以后,中国建筑继续向着缩小斗拱增大梁枋的方向发展,而由此带来的建筑特征变化也是越来越显著。
                    官式建筑和非官式建筑的分野,在明代进一步加大。
                    从斗拱和出檐的变化方面讲,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斗拱缩小并装饰化”了。这其实不是元明清三代独有的,实际上这是对宋末建筑发展趋势的延伸。而这种趋势更多的体重现在了官式营造上,并不是所有明以后的建筑都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一般印象中梁枋粗壮,开间广阔,斗拱仅作为装饰的明清建筑是官式建筑的特有形态。在明代以至于后来清代的一些民间建筑中,宋以来的采用疏朗的大型斗拱承重的建筑还是有不少的。


                    明代建筑 长清灵岩寺千佛殿 斗拱和整体比例依然沿用了宋的模式。
                    同样的,装饰方面,明以后的建筑中官式和非官式的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山面的装饰。明代开始,在歇山面上应用山花板的封住山面的形式为官式广为采用,但是非官式的建筑往往是沿用唐宋以来的悬鱼惹草、敞开山面的装饰方式。

                    明代非官式建筑的开放式山面
                    由于砖瓦烧造工艺的进步和琉璃技术的进步,中国建建筑在材料的应用上也趋于多样化。随着砖石应用范围的扩大,民间较为低等的建筑中极其重要的样式,“硬山”开始大量出现。随之兴起的是砖雕和琉璃瓦作的使用,在此不作展开讨论。

                    琉璃螭吻 展现了明代发达的琉璃烧造技术
                    而日本平安以后的建筑发展轨迹和中国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在整体布局方面,和中国趋于分散化的方向不同,日本保留了庭院的联通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有日式书院造建筑和寝殿造建筑的后期样式。这一时期的日本建筑不再追求建筑布局上的对称,而是转而向着维系连续空间的方向发展。

                    书院造将一个整体建筑空间分割成若干块
                    而在建筑物的修建技术方面,日本和中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前面提到,中国建筑在后期为了提供较大的开间,对建筑物的梁架进行了改造,斗拱趋于装饰化。而日本则是保留唐宋建筑斗拱,而整体改造上架的结构。

                    日本后期建筑的斗拱(和样)依然保持着较为古老的形态


                    IP属地:广东10楼2022-08-28 10:21
                    回复
                      从附着在唐式上架上的野小屋发展而来的新式的日本上架完全抛弃了中国的叠梁 式结构,重新把屋顶的内部设计成纤细木料密集分布的轻型结构。在后期,这种结构进一步发展,当跨度增加时,甚至会在局部使用X形的桁架①。

                      日本后期建筑中重新设计的上架
                      纷繁复杂的密集小件组成的轻型结构 但是最终受力的依然是大梁

                      晚期日式建筑实际上斗拱已经不必要存在,图中的模式便是直接弃用斗拱的模式。但是由于空心出檐内可以加入大型木件,故而出檐依然可以很深。

                      天守阁的剖面图
                      不仅是上架,整个结构已经完全脱离了中国式抬梁结构的体系。

                      中国建筑中依靠椽木承托瓦作的中式出檐结构

                      日本后期建筑出檐的方式


                      IP属地:广东11楼2022-08-28 10:22
                      回复
                        注意观察它副阶的的出檐部分,很明显,这已经不是中国样式的靠椽支撑的出檐了,这个空心的出檐内部②,还包含着一系列的粗大构件(桔木),实际上正是这些构件支撑了后期和式建筑夸张的出檐。如此以来,虽然斗拱得到 保存,但是实际上不用斗拱,后期和式建筑也一样可以支撑宽大的出檐,而且这种出檐的方式可以比传统 斗拱支撑的方式挑出更远。
                        因此,长出檐并不是就一定是中国传统的营造模式,而和式建筑改革后的上架出檐应该是长于中国唐代建筑的。这种日本式“大头屋”不是中国风格,在辨析两国建筑时应该有最基础的了解。
                        宋到元,又有一批区别于早先传入日本的唐式斗拱的斗拱样式传入,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样式,日本把后来传入宋元以来样式称为“唐样”,“天竺样”等,而日本早先吸收的真正的唐式斗拱的嫡传后代反而被称作和样。

                        “和样组物”,实际上类似唐初的形态
                        另有:
                        1,大佛样,也叫天竺样。
                        来 源于宋代中国东南沿海的插拱样式。这种插拱是存古度极高的做法,根据考古资料,早在汉代就有这样的斗拱出现。到了宋代它已经不是建筑营造的主流的了,但是 依然存在于东南沿海,并传到了日本。这种斗拱最显著的特点是“逐级偷心造”也就是连续的应用偷心造(所谓偷心造就是仅出华栱向外出挑,不用横栱的模式,成型后斗拱呈现出片状)。应用这样斗拱最为经典的当属东大寺大佛殿③。

                        2,禅宗样,也叫唐样④。
                        来源于中国宋代的计心造斗拱,从密集的排列方式来看,应该是表现出了中国宋代建筑向着缩小斗拱增大开间方面发展的过度产物,其中出现的琴面昂是从中国唐末以来的批竹昂发展来的,但是日本没有引入批竹昂。

                        日本的 “唐样”斗拱,实际上是宋代斗拱的形态

                        从斗拱的布局上看也 唐样(禅宗样)也无疑是宋代的风格
                        和唐代关系不大。


                        IP属地:广东12楼2022-08-28 10:22
                        回复
                          补图,
                          中国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结构若干例。

                          长陵 祾恩殿

                          故宫英华殿

                          故宫文渊阁

                          故宫太和殿


                          IP属地:广东13楼2022-08-28 10:23
                          回复
                            注释:
                            ①要注意,这种日本式上架的基本样式是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密集小件,重力最终还是以剪切力的方式落在柱顶的大梁上,这样的桁架由于缺少合适的铰接部件其实性能并不突出,也不是屋架的固定组成部分,实际上根据建筑大小和具体工程要求,有多种屋顶组织形式,局部用桁架仅仅是其中非常不常用的一种。
                            ②这个空心的部分在和式小屋发展初期就存在,被称作“野小屋”。“小屋组”在日本古建筑中就是指的屋顶草架,为了和后来传入的西洋桁架式屋架区分,后来在江户时代又产生了新名词“洋小屋”以便于和日本固有的“和小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和式小屋组)进行区分。
                            ③现存东大寺大佛殿乃是江户时代的产物,不是唐宋时期的。故而是完全的和式建筑,和宋代有巨大差别,和唐代基本不沾边。唯一有中国特点的便是斗拱应用的大佛样继承了南宋匠人陈和卿带去的南宋中国明州地方样式。
                            ④唐字在日本不仅仅可以代指唐朝,同时还兼有中国,乃至朝鲜半岛的意思。故而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做法多被冠名唐某某,并非全然是指的唐朝一代。


                            IP属地:广东14楼2022-08-28 10:23
                            回复
                              【附录:部分特征性做法举例】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建筑方面都同属于东亚木结构建筑体系,加之日本曾在不同时期从中国引进过很多不同的中国做法,所以很多方面,日本建筑是类似于中国建筑的。但是由于两国的文化发展轨迹是不同的,故而,依然有若干做法能够将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区分开来。
                              这里列举一些中日建筑中比较有民族特色的做法,希望能对大家分辨日本建筑和中国建筑有一定的帮助。由于此处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个别不广为认知的做法应该也是存在的,故而如果有出现错误的地方还请读者甄别。
                              中国特有的做法罗列在下面。
                              1 宋以后的瓦作装饰,吻兽,走兽等。日本多用唐代流传的鸱尾(但是日本鸱尾和中国鸱尾有不同,下另论),鬼瓦等
                              2 拼瓦成脊。此法唐时已有,但不是主流,宋代渐兴,后世使用颇多
                              3 彩色琉璃脊饰,日本多用单色琉璃或是素色。
                              4 八角砖石佛塔。日本多是四角木塔,八角塔多是单层木结构(唯一的八角九重塔为特例)。
                              5 牌楼,牌坊(特殊时可以充当棂星门)。日本神社中的鸟居和棂星门相似,但是起源不同。
                              6 包裹檐柱的夯土墙或是包转。日本由于气候原因多用竹编墙。
                              7 惹草,既是悬山或歇山面上檩头的部分,日本多用悬鱼惹代替
                              8 山花板,明代以后官式建筑封死山面的木板,或有雕花。日本沿用开放式山面
                              9 立柱的地杖涂层。中国明以后的建筑中不少在立柱漆下有一层被称作地仗的涂料,日本多是直接刷涂或是保留素色。
                              10 硬山屋顶。中国后世低规格建筑常用的形式,由山墙直接承重,不靠柱子支撑脊檩。
                              11 批竹昂,即使昂端为批竹形的卷杀形式,日本只有齐头昂(南北朝传入)和琴面昂(宋传入
                              12 出跳的补间铺作,用在建筑物柱头铺作间的铺作,日本一直用人字栱,一斗三升,蜀柱等补间。
                              13 石寻杖栏杆,唐代已有,宋代渐盛。日本多用木质栏杆。
                              14 雁齿板 ,建筑物平座上用来封住地板端头的构件,唐时已有,后世沿用。
                              栏杆下有锯齿形花纹的木板就是雁齿板
                              15 风火山墙,硬山建筑防止火灾蔓延的做法。
                              16 砖雕装饰 ,日本建筑极少用砖,故不存此法。
                              17 瓦当倾斜的筒瓦,宋以后运用逐渐增多。
                              18 滴水瓦,仰瓦末端用于排水的特别构造(宋代及以后)。
                              19 垂花门,明以后应用较多。
                              20 雀替,加固柱和阑额间连接的构件。


                              IP属地:广东15楼2022-08-28 10: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