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本 八 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d04d09eced4b31cf03c94b3b7d4276f/025033a85edf8db13cfab7b94c23dd54544e74cc.jpg?tbpicau=2025-02-19-05_01bd5083d8fd519e61cc5f2f138d6103)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76360bc4ab30f24359aec0bf897d192/8e920bf431adcbefbae3b5dbe9af2edda1cc9fcd.jpg?tbpicau=2025-02-19-05_258c5650a4ff3b30ba10822db9c3f047)
重印説明
世本是先秦重要的史籍之一,原書已佚。一九五七年商務印書館將清人王謨、孫馮翼、陳其榮、秦嘉謨、張澍、雷學淇、茆泮林、王梓材等的八種世本輯本加以彙(汇)集、校勘,整理出版了世本八種。此書久未重印,我局現依據一九五七年排印本影印出版,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
中華書局编輯部 二〇〇八年六月
商務版世本八種出版説明
世本爲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馬遷的不朽著作史記,就曾採摭它的資料,兩漢學者如班固、劉向、王充、鄭玄、趙岐諸人,亦多所稱引。漢書藝文志春秋類著録世本十五篇,漢代以後史志所載的世本,凡有七種;
世本王候大夫譜二卷 (隋書經籍志).
世本二卷劉向撰 (仝右),
世本四卷宋衷撰 (隋志、潽唐志同,渐唐志作「宋衷世本四卷」).
宋均注帝谱世本七卷 (新唐志。舊唐志作宋均撰).
王氏注世本譜二卷 (新唐志。藩塘志無「王氏注一」),
孫氏注世本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及正畿。唐司馬貞索隱避李世民諱作系本).
世本别録一卷 (兩唐志同)。
隋志不作十五篇而作二卷,據孫星衍的推斷,可能是劉向叙録中秘書時所分,題「刘向撰」者,乃指向「撰集古書」,與後世「作而不述」之意有别(見孫馮翼輯本孫星衍序)。至於宋衷(亦作「忠」,字仲子)、宋均、王氏、孫氏的注本,都是推廣世本之作。可見這部書到了漢代以後,分作古世本及諸家注本兩個系統,而且這兩個系統,可能也像九經的本經與注疏一樣,是各自單行的(説詳下文)。
古世本在唐代已有殘闕。史記燕世家索隱云 「案今系本無燕代系,宋衷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義尚引系本,蓋近代始散逸耳。」是其明證。關於全書的亡佚,孫星衍以爲應在南宋間(孫序),並謂鄭樵撰通志、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所引世本,皆採獲他處,不見原書」。周中孚則認爲亡於五代之際(見鄭堂讀)。他們都是根據崇文目、宋史藝文志不載世本,加以推論的。但考太平御覽徵引世体之處颇多,不是片言隻字而不少是整段採録,首尾相連,如果説全出轉引,恐非事實,亡於五代之説,難于成立。孫氏之論,則將古世本和諸家注本混爲一談。案南宋高似孫史略云.「世本叙歷代君臣世家,是書不復見,猶有傳者,劉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已。予閲諸經疏,惟春秋左氏傳疏所引世本者不一,因採掇彙次爲一書,题曰古世本。」據此,亡於南宋的是古世本,至於劉向諸人注本,在高似孫的時代仍有流傳。注本之亡,當在南宋以後,確切的年代,尚有待學者專家作進一步的考證。
世本所包括的時代,在漢唐著述中有三種不同的説法..
(一)始於黄帝,不言止於何時(史記集解序、索隱引劉向語),
(二)始於黃帝 止於春秋(漢書司馬遷傳贊 漢書藝文志注及後汉
書班彪傳),
(三) 楚漢之際好事者所作,録自古帝王公諸卿大夫之世,終于秦
末(劉知幾史通外篇)。
現代學者中,有人以世本述及趙王遷事,並稱爲「今王遷」認爲是戰國末趙人所作,成書年代約在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二三四--二二八)較竹書紀年晚六七十年(見陳夢家六國紀年所附世本考略一文)。
最早輯録世本的人,應推南宋高似孫(説見前),他的輯本今已不存。到了明代 澹生堂祁氏也鈔輯過世本二卷,未刻,底本原爲孫星衍所藏,後歸秦嘉謨,爲秦氏世本輯補所據蓝本之一,原本今亦不可得見。清代中葉以後,樸學蔚起,輯佚之風大盛,從事世本纂集工作的,不下十餘家。其中未經刊行、本來面目今已不存者,爲錢大昭、洪飴孫兩家的輯本.前者爲孫馮翼之所本,後者亦被秦嘉謨容納在世本輯補中。現存清人輯本,據我們所知共有八種,兹略按時代排列,彙爲一编,爲研究古史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一)王謨輯本 (漢魏遺書鈔).
(二)孫馮翼集本 (問經堂叢書).
(三)陳其榮補訂孫本 (槐叢書).
(四)秦嘉謨世本輯補 (琳琅仙館刊本).
(五)張澍粹集補注本 (二酉堂叢書).
(六)雷學淇輯本 (畿輔叢書).
(七)茆泮林輯本 (十種古逸書).
(八)王梓材世本集覽 (四明叢書。僅有序、、通論、緣起,無正文)
各本中,王梓材的世本集覽意在創作,不欲恢復世本之舊觀,是
另外一個類型的,而且正文未刊,無從具體了解其内容。其餘七種,篇目大致相同,而以秦本最爲賅備。但秦本過於務博,以一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秦序引劉子駿語)爲宗旨,舉凡氏姓之書,史記世家之文,左傳杜注、國語韋注述及世系者,無不搜採,未免失之於泛。
大夫谱以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爲網,與所輯世家引自世本者往往自相抵牾,也是一個缺點。茆泮林批評它「所補者類皆司馬、韋昭、杜預之説,注欠分曉,多與世本原文相汨,轉覺世本一書,蕩然無復畺界矣。」確是道着短處,並非故加毁。王(謨)、孙、陳、張、雷、茆諸家,體例基本相同,引書之謹嚴,以茆氏爲最,雷本次之。張澍本每多以意删改引文,致失原文之真,雖逐條注釋,而考訂不精,往往轉增讀者的疑惑,在各本中較爲遜色。王謨本成書最早,在清代輯本中開風氣之先,引書雖然忠實,而失之於簡。孫本成書亦早,但年代無序.去取失宜,似乎是隨筆採録,未經詳校。陳其榮於孫本之蕪雜,稍加整理,然而刊誤未盡,增補無多,本身亦有舛,不足以方駕茆、雷。總的説來,出處錯漏,引文讹脱,以及誤入非泄本文字,是各本普遍存在的情形,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校記中有不少的例子可供讀者参考,不再贅述。
本書所包括的八種輯本(二)(五(六)(七)我館叢書集成中已出版過,其餘四種是此次新排的。出版之前,曾逐條查對引文,校正了各本的脱誤衍文數百處。已出四種並曾對底本。避諱字及顯然錯誤的,逕行改正,不作説明,凡意義有些出入,作者引申失實.或疑而未决的問題,都作了校注。新排四種,校注附在有關字句之下,括以『 』號,已
出四種,因利用原版挖改重印,寫成一校勘記」列於書末。
一九五七年八月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d04d09eced4b31cf03c94b3b7d4276f/025033a85edf8db13cfab7b94c23dd54544e74cc.jpg?tbpicau=2025-02-19-05_01bd5083d8fd519e61cc5f2f138d6103)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76360bc4ab30f24359aec0bf897d192/8e920bf431adcbefbae3b5dbe9af2edda1cc9fcd.jpg?tbpicau=2025-02-19-05_258c5650a4ff3b30ba10822db9c3f047)
重印説明
世本是先秦重要的史籍之一,原書已佚。一九五七年商務印書館將清人王謨、孫馮翼、陳其榮、秦嘉謨、張澍、雷學淇、茆泮林、王梓材等的八種世本輯本加以彙(汇)集、校勘,整理出版了世本八種。此書久未重印,我局現依據一九五七年排印本影印出版,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
中華書局编輯部 二〇〇八年六月
商務版世本八種出版説明
世本爲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馬遷的不朽著作史記,就曾採摭它的資料,兩漢學者如班固、劉向、王充、鄭玄、趙岐諸人,亦多所稱引。漢書藝文志春秋類著録世本十五篇,漢代以後史志所載的世本,凡有七種;
世本王候大夫譜二卷 (隋書經籍志).
世本二卷劉向撰 (仝右),
世本四卷宋衷撰 (隋志、潽唐志同,渐唐志作「宋衷世本四卷」).
宋均注帝谱世本七卷 (新唐志。舊唐志作宋均撰).
王氏注世本譜二卷 (新唐志。藩塘志無「王氏注一」),
孫氏注世本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及正畿。唐司馬貞索隱避李世民諱作系本).
世本别録一卷 (兩唐志同)。
隋志不作十五篇而作二卷,據孫星衍的推斷,可能是劉向叙録中秘書時所分,題「刘向撰」者,乃指向「撰集古書」,與後世「作而不述」之意有别(見孫馮翼輯本孫星衍序)。至於宋衷(亦作「忠」,字仲子)、宋均、王氏、孫氏的注本,都是推廣世本之作。可見這部書到了漢代以後,分作古世本及諸家注本兩個系統,而且這兩個系統,可能也像九經的本經與注疏一樣,是各自單行的(説詳下文)。
古世本在唐代已有殘闕。史記燕世家索隱云 「案今系本無燕代系,宋衷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義尚引系本,蓋近代始散逸耳。」是其明證。關於全書的亡佚,孫星衍以爲應在南宋間(孫序),並謂鄭樵撰通志、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所引世本,皆採獲他處,不見原書」。周中孚則認爲亡於五代之際(見鄭堂讀)。他們都是根據崇文目、宋史藝文志不載世本,加以推論的。但考太平御覽徵引世体之處颇多,不是片言隻字而不少是整段採録,首尾相連,如果説全出轉引,恐非事實,亡於五代之説,難于成立。孫氏之論,則將古世本和諸家注本混爲一談。案南宋高似孫史略云.「世本叙歷代君臣世家,是書不復見,猶有傳者,劉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已。予閲諸經疏,惟春秋左氏傳疏所引世本者不一,因採掇彙次爲一書,题曰古世本。」據此,亡於南宋的是古世本,至於劉向諸人注本,在高似孫的時代仍有流傳。注本之亡,當在南宋以後,確切的年代,尚有待學者專家作進一步的考證。
世本所包括的時代,在漢唐著述中有三種不同的説法..
(一)始於黄帝,不言止於何時(史記集解序、索隱引劉向語),
(二)始於黃帝 止於春秋(漢書司馬遷傳贊 漢書藝文志注及後汉
書班彪傳),
(三) 楚漢之際好事者所作,録自古帝王公諸卿大夫之世,終于秦
末(劉知幾史通外篇)。
現代學者中,有人以世本述及趙王遷事,並稱爲「今王遷」認爲是戰國末趙人所作,成書年代約在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二三四--二二八)較竹書紀年晚六七十年(見陳夢家六國紀年所附世本考略一文)。
最早輯録世本的人,應推南宋高似孫(説見前),他的輯本今已不存。到了明代 澹生堂祁氏也鈔輯過世本二卷,未刻,底本原爲孫星衍所藏,後歸秦嘉謨,爲秦氏世本輯補所據蓝本之一,原本今亦不可得見。清代中葉以後,樸學蔚起,輯佚之風大盛,從事世本纂集工作的,不下十餘家。其中未經刊行、本來面目今已不存者,爲錢大昭、洪飴孫兩家的輯本.前者爲孫馮翼之所本,後者亦被秦嘉謨容納在世本輯補中。現存清人輯本,據我們所知共有八種,兹略按時代排列,彙爲一编,爲研究古史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一)王謨輯本 (漢魏遺書鈔).
(二)孫馮翼集本 (問經堂叢書).
(三)陳其榮補訂孫本 (槐叢書).
(四)秦嘉謨世本輯補 (琳琅仙館刊本).
(五)張澍粹集補注本 (二酉堂叢書).
(六)雷學淇輯本 (畿輔叢書).
(七)茆泮林輯本 (十種古逸書).
(八)王梓材世本集覽 (四明叢書。僅有序、、通論、緣起,無正文)
各本中,王梓材的世本集覽意在創作,不欲恢復世本之舊觀,是
另外一個類型的,而且正文未刊,無從具體了解其内容。其餘七種,篇目大致相同,而以秦本最爲賅備。但秦本過於務博,以一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秦序引劉子駿語)爲宗旨,舉凡氏姓之書,史記世家之文,左傳杜注、國語韋注述及世系者,無不搜採,未免失之於泛。
大夫谱以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爲網,與所輯世家引自世本者往往自相抵牾,也是一個缺點。茆泮林批評它「所補者類皆司馬、韋昭、杜預之説,注欠分曉,多與世本原文相汨,轉覺世本一書,蕩然無復畺界矣。」確是道着短處,並非故加毁。王(謨)、孙、陳、張、雷、茆諸家,體例基本相同,引書之謹嚴,以茆氏爲最,雷本次之。張澍本每多以意删改引文,致失原文之真,雖逐條注釋,而考訂不精,往往轉增讀者的疑惑,在各本中較爲遜色。王謨本成書最早,在清代輯本中開風氣之先,引書雖然忠實,而失之於簡。孫本成書亦早,但年代無序.去取失宜,似乎是隨筆採録,未經詳校。陳其榮於孫本之蕪雜,稍加整理,然而刊誤未盡,增補無多,本身亦有舛,不足以方駕茆、雷。總的説來,出處錯漏,引文讹脱,以及誤入非泄本文字,是各本普遍存在的情形,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校記中有不少的例子可供讀者参考,不再贅述。
本書所包括的八種輯本(二)(五(六)(七)我館叢書集成中已出版過,其餘四種是此次新排的。出版之前,曾逐條查對引文,校正了各本的脱誤衍文數百處。已出四種並曾對底本。避諱字及顯然錯誤的,逕行改正,不作説明,凡意義有些出入,作者引申失實.或疑而未决的問題,都作了校注。新排四種,校注附在有關字句之下,括以『 』號,已
出四種,因利用原版挖改重印,寫成一校勘記」列於書末。
一九五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