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吧 关注:20,326贴子:5,038
  • 3回复贴,共1

【个人成长】你越来越痛苦,也许是因为这1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朋友小A这几天十分不痛快。
她在我们眼里一直都是“随和”的代名词。
“什么都好”、“随便”、“我都可以”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但她最近却一直沉浸在“随和”带来的痛苦中。因为随和,人人都认为她没什么意见,是个很好的跟随者。因此在计划什么事情的时候从来不会问她的想法。


IP属地:江苏1楼2022-09-13 19:14回复
    前段时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只要她能拿到那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在年底就能得到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
    开会的时候,领导问了一圈,有一个同事直接表明自己想当负责人,并问小A愿不愿意来帮忙。
    一向随和的小A点点头:我都可以。
    最后负责人落在了那位同事头上。
    在项目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小A却感到很不开心,她来问我:她怎么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她一直不善变的“随和”,才给她带来这些烦恼。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为什么“不善变”会带来这么大的心理困扰。
    01、不善变,是边界感的丧失
    说到性格的不善变,在心理学上确实有迹可循:
    “性格特质形成于后天,且很难被改变。”
    我们也就因此衍生出了“三岁看到老”这样一句俗语。
    可从小形成的性格真的适用于所有情况吗?
    心理治疗师Susan Forward曾提出:
    固化的性格会导致亲密关系内边界感的丧失,因此偶尔且适当地展露相反性格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为了解释这种丧失,我拿一个案例来简单说明。
    这位来访者,就叫她白阿姨。
    她最近离婚了,原因是丈夫不分担照顾自己父母的责任。
    父母年事已高,恶疾缠身,白阿姨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老人感到分身乏术。
    她便要求自己老公来承担一点照顾父母的责任。
    白阿姨的丈夫却以自己工作太忙为由拒绝掉,甚至还让白阿姨帮自己处理与他自己相关的事务。
    白阿姨感觉到很累,想让他自己去做,却被丈夫指责。
    两人为此争吵了很长时间,不得善终。
    她形容那种感觉:
    “我有时候一睁眼就觉得,我是在为别人活,而不是在为自己活。”
    起先我以为是普通的家庭矛盾,但在咨询中却发现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白阿姨固化的性格方面。
    白阿姨由于一直以来的需要做工作决定的原因,事事操心事事做主,从来不相信别人能做好一个决定。
    这种性格被她带到了婚姻中。
    她事事包揽,丈夫的存在毫无用处。
    丈夫也多次向朋友们坦言:没有白阿姨做不到的事情,她强大到根本不需要自己。
    久而久之,丈夫形成了对她的依赖,成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废物。
    这种依赖破坏了两人之间的边界感:
    他经常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事托付给白阿姨,甚至白阿姨睡觉时都要被骚扰起来做事,自己却不做任何。
    并且白阿姨的操心让他打心眼里认为,她就是一个不会累的机器人。
    白阿姨承担的越来越多,又得不到丈夫对自己的照顾,陷入了极大的崩溃。
    可以说白阿姨的性格在工作是个优点,她可以很好地对自己的工作事务下决策,抓住工作中的任何一个机会。
    但是在她的家庭中,她的性格反而成了她的劣势。
    事事操心变了味,养出了一个充满依赖感的对方。
    依赖她的人不仅会越来越没边界,过度向她索取,还会认为她能独自消化任何事情,不需要照顾她的感受。
    相反,一个具有善变性格的人 ,既能坚强,又能在必要时袒露脆弱,那么他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枯竭,同时能保护自己的边界。
    这才是善变存在的意义。


    IP属地:江苏2楼2022-09-13 19: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02、不善变,是一种思维定势
      有人就会问了,难道坚强是一种坏事了吗?
      性格实际上没有好坏之分,每个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差距就是在不变的性格和善变的性格之间拉开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差距,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性格比喻为一条坐标轴。
      在坐标轴左端,写下自己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在右端写下它的相反面。
      比如坚强,那么反面就是软弱,然后把自己想象成坐标轴上可以移动的“点”。
      越靠近左端,代表越坚强;
      越靠近右端,代表越软弱。
      善变的性格,就像海上的波涛,是连续不断的,并非只有某几个特定状态。
      而固定的性格,仅有一小段可以移动的空间。
      在这个极小的移动空间内,个体面临事情时应对方式十分单一,极其容易被自己的应对方式困在原地。
      这种困境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可以解释,即“思维定势”:
      指的是由于先前的心理活动影响使人形成的准备状态。
      我的一个朋友西西,在工作中强势、严厉、说一不二,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扬,但是这种特质却导致她谈不好一段恋爱。
      究其原因,她在工作中优秀的性格到了恋爱里竟然转了个弯,成了绝对掌控、不体会男友内心感受和专断。
      男友忍无可忍,最后提出分手。
      而我的另外一位朋友圆圆,在恋爱里一直是温柔、好说话的人。
      但是在工作中,这种特质变成了畏手畏脚、容易被说服,导致工作中与对手公司谈判的失败,造成了公司利益的损失。
      这种将自己一贯以之的性格带到不同的社会关系或环境中,就是一种“思维定势”。
      前期的生活确实可以通过惯性特质来处理。
      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固定的性格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关系及环境。
      不适用则会导致社会关系里的失败,会给人挫败感和痛苦感。
      而这时候善变就派上了用场。
      能够随意切换性格的人是可以极好的融入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的。
      譬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拿出我们严谨仔细的态度;
      但在生活或者恋爱关系中,我们完全可以不必那么锱铢必较。
      人格特质论的提出者Gordon Allport针对于此举了一个例子:
      “有的人虽然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却是沉默寡言的。
      而我们都会喜欢那个在平时沉默,关键时候却能以高谈阔论做出决策的人。”


      IP属地:江苏3楼2022-09-13 19:18
      回复
        03、如何做一个善变的人?
        综合以上种种,“不善变”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破坏。
        那我们要如何在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被“不善变”破坏时,进行挽救呢?
        (1)更正你的惯性思维
        既然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维。
        这是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最常用的手段,它认为只有认知层面的改变,我们的行为才会有相应的变更。
        因此,当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备更加灵活的善变能力时,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的方式,进一步体会自己的“一成不变”心态。
        例如,当我们在面临压力的事件时,我们问问自己,是不是又将以往的性格特质带入到这次的压力事件中啦?
        只有意识到,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到,应对事情的方式不止一种。
        (2)体验不同性格价值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提出: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世上有着千万个性格迥异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有意去观察别人的不同性格并进行模仿。
        我有一个朋友,时时刻刻都在服软,做任何事第一时间都想着去找别人帮忙。
        看起来一点也不独立,但不得不承认,她很少会有因为做不好一件事产生的焦虑。
        每次当我感受到巨大的焦虑时,我会和她倾诉。
        倾诉之后,她表现出来的无所谓的态度会让我觉得我的焦虑都是自找。
        同时我也学会了有意的模仿,在面对很多不重要的事情上,代入她的心态,将自己的压力减轻一些。
        因此,学习模仿他人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全部。
        而是抛开原有的是非对错,去感受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使用的不同性格带来的隐藏价值。
        在感受到不同的价值呈现时,我们便可以顺利地将我们自己原有的“骨头”打碎重组,获得新的性格体验。


        IP属地:江苏4楼2022-09-13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