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只要她能拿到那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在年底就能得到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
开会的时候,领导问了一圈,有一个同事直接表明自己想当负责人,并问小A愿不愿意来帮忙。
一向随和的小A点点头:我都可以。
最后负责人落在了那位同事头上。
在项目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小A却感到很不开心,她来问我:她怎么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她一直不善变的“随和”,才给她带来这些烦恼。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为什么“不善变”会带来这么大的心理困扰。
01、不善变,是边界感的丧失
说到性格的不善变,在心理学上确实有迹可循:
“性格特质形成于后天,且很难被改变。”
我们也就因此衍生出了“三岁看到老”这样一句俗语。
可从小形成的性格真的适用于所有情况吗?
心理治疗师Susan Forward曾提出:
固化的性格会导致亲密关系内边界感的丧失,因此偶尔且适当地展露相反性格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为了解释这种丧失,我拿一个案例来简单说明。
这位来访者,就叫她白阿姨。
她最近离婚了,原因是丈夫不分担照顾自己父母的责任。
父母年事已高,恶疾缠身,白阿姨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老人感到分身乏术。
她便要求自己老公来承担一点照顾父母的责任。
白阿姨的丈夫却以自己工作太忙为由拒绝掉,甚至还让白阿姨帮自己处理与他自己相关的事务。
白阿姨感觉到很累,想让他自己去做,却被丈夫指责。
两人为此争吵了很长时间,不得善终。
她形容那种感觉:
“我有时候一睁眼就觉得,我是在为别人活,而不是在为自己活。”
起先我以为是普通的家庭矛盾,但在咨询中却发现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白阿姨固化的性格方面。
白阿姨由于一直以来的需要做工作决定的原因,事事操心事事做主,从来不相信别人能做好一个决定。
这种性格被她带到了婚姻中。
她事事包揽,丈夫的存在毫无用处。
丈夫也多次向朋友们坦言:没有白阿姨做不到的事情,她强大到根本不需要自己。
久而久之,丈夫形成了对她的依赖,成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废物。
这种依赖破坏了两人之间的边界感:
他经常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事托付给白阿姨,甚至白阿姨睡觉时都要被骚扰起来做事,自己却不做任何。
并且白阿姨的操心让他打心眼里认为,她就是一个不会累的机器人。
白阿姨承担的越来越多,又得不到丈夫对自己的照顾,陷入了极大的崩溃。
可以说白阿姨的性格在工作是个优点,她可以很好地对自己的工作事务下决策,抓住工作中的任何一个机会。
但是在她的家庭中,她的性格反而成了她的劣势。
事事操心变了味,养出了一个充满依赖感的对方。
依赖她的人不仅会越来越没边界,过度向她索取,还会认为她能独自消化任何事情,不需要照顾她的感受。
相反,一个具有善变性格的人 ,既能坚强,又能在必要时袒露脆弱,那么他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枯竭,同时能保护自己的边界。
这才是善变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