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飞轮工作原理结构图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
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直到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技术部门主任)发明“浮动陀飞轮”(flying tourbillon,或称为“飞行陀飞轮”),它是一种没有支架(bridge)陀飞轮,为的是让陀飞轮尽可能地扁一些(as flat as possible).这一种自由立式框架(free-standing cage)是Albert Helwing发明的目的。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
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直到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技术部门主任)发明“浮动陀飞轮”(flying tourbillon,或称为“飞行陀飞轮”),它是一种没有支架(bridge)陀飞轮,为的是让陀飞轮尽可能地扁一些(as flat as possible).这一种自由立式框架(free-standing cage)是Albert Helwing发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