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吧 关注:20,326贴子:5,038
  • 3回复贴,共1

【个人成长】从谷底走出来的人,都具备这 1 个特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寒窗苦读20载,从高考失利只能读专科,专再生本,本再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毕业3年后,却去送外卖。
何成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结果毕业后,却去送外卖了。
于是质疑声纷纷响起:
“研究生去送外卖,书真是白念了”
“这不是浪费国家资源吗?国家培养了他那么就,结果他去送外卖???”
“这就躺平了?”
可我在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之后,却对他赞不绝口。
发现了他身上所具备的稀有的积极心理学品质——精神耐力(mental-endurance)。


IP属地:江苏1楼2022-09-29 14:00回复
    精神耐力(mental-endurance),即我们面对逆境时,调动积极资源的能力。
    与自嘲“985废物”的优等生不同。
    出生于河南县城的何成,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何成就算苦读,2011年高考也失利了。
    在专科读了3年英语,后又考上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经过再次努力才考上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院,于2019年研究生毕业。
    然而辛苦获得的学历,在最近几年的动荡经济环境下,也没有帮助他抵御风险。
    他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压力,失业4个月的过程中,他面试了两家公司,但是都不适合他。
    他不愿成为别人的经济负担,思量再三,“一直呆下去不是个长久之计”,他选择送外卖“自食其力”。
    面对一次次的失意,何成可以承受下来,并且调节自己的情绪、资源,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这正是精神耐力的体现。
    精神耐力强大的人,可以在“杀不死”他的环境下,变得更加强大;
    而精神耐力薄弱的同学,则不堪一击,变得更加得消颓,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有人或许会说,“我就算患上心理疾病,在家呆着消极应对,我也不愿意去送外卖,这根本是一种躺平,是一种逃避!”
    可是我们在何成的采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我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需要养活自己。”
    “如果说现在有个修车的,他愿意带着我,让我干上十天半个月的,我也愿意。”
    他不是要放弃自我,被动地选择送外卖这样没有门槛的工作,而是在评估自己当下的情况后,选择的一种积极主动应对生活的选择。


    IP属地:江苏2楼2022-09-29 14:0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精神耐力强大的人,往往在面对逆境时,不会被困境打倒,调动自身的积极资源主动展开行动。
      1989年北大毕业的猪肉哥陆步轩,当过工人,下海经过商,尝试过多种职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梦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代替。
      他流露出对于“书桌”的向往,但没有停下手中的屠刀。
      现如今陆步轩的“壹号土猪”已经畅销30多个城市,2018年时销售额就达到18亿。
      王玉锁,高考连考三年都没有考上,最穷的时候兜里的钱只够买一张火车票。
      他对自己说,“这张车票能把我带到哪里,我就从哪里开始奋斗。”
      结果那些钱,只够将他带到廊坊,他便开始在廊坊搬煤气罐,现如今却是中国新能源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
      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对于逆境强大的适应力、耐力、容忍力、战胜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精神耐力:
      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挫折、对苦难等非自我性环境信息处理的理性程度。
      说人话也就是,人大多数是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的,一旦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便会产生否定、痛苦等负面的情绪。
      但有些人可以接受事情不按自己的想法发展,有些人却难以接受。
      那些可以接受事情不按自己想法发展的人,他们对于“意外”事件的接纳程度更高,在面临危机、逆境时,内心受到的波动也就越小,因此精神耐力也就越强。
      精神耐力强大的人更加不容易被生活的变动击倒。
      新冠发生以来,全球猛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
      一向成绩优异的高材生在面对找不到工作,无法获得成就感时,自称“985废物”自嘲。
      之前顺畅的生活,大家会产生对生活很强的掌控感,当意外来临时,如果精神耐力不强大,则只会面对生活叹息。


      IP属地:江苏3楼2022-09-29 14:09
      回复
        好在精神耐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精神耐力如同身体肌肉一般,越磨练越强大。
        正如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那么我们怎么去锻炼自己的精神耐力呢?
        何成给我们做出很好的示范。
        1.形容自我的时候尝试使用“品质”,而非“身份标签”
        在何成的采访中,他很少提及自己“研究生”的身份,却常常提起自己“有韧性”这样的品质。
        在他谈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
        “虽然电影里的故事无法发生在现实中,但它让我知道,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境,都要乐观去面对,要有一股不断向上不断冲破的精神。
        我觉得我骨子里就有这样的韧性。”
        我们的“自我”是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慢慢与世界互动沉淀下来的。
        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经历了痛苦,取得了成就,但这样的“身份”很可能会限制住我们的发展。
        德韦克教授曾提出“卓越的包袱”(The baggage of excellence)一词,是说取得卓越成绩的人,往往会因此被限制住。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摆脱以前的“精英身份”。
        “我可是精英,如果我现在从0做起的话,岂不是很丢人”
        这句对对应何成的话,就是“我可是名校硕士,我去送外卖岂不是很丢人”。
        可是我们常忘了,如果我们一步都迈不出去的话,我们往往会一直停在原点。
        同时“卓越的人”也会受到“诅咒”。
        他们为了维持“完美形象”,不敢尝试,不敢犯错,固步自封。
        所以我们需要与以前的“自我”做出一个分离。
        当我们评价自己回顾自己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多去用稳定的心理特质形容自己,而不是取得的标签形容自己。
        比如,我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人,我在两年的时间内升到了公司主管。
        那我们评价自己的时候,应该要着重“我是个非常努力的人”,而不是“我是一个公司主管”。
        因为,在下次的情景中,我们“努力”的特质,还会发挥作用。但主管的身份,不一定可以发挥作用了。
        B.宽容地看待自己和问题
        要知道问题是会被解决的,困难的日子是会过去的。
        当下的一时成败,并不代表永远,当下的气馁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软弱的人。
        还记得考研的时候也十分痛苦,时常想着“太难啦,太难啦”,然后又陷入自我责怪中“我一定是个软弱的人吧”,于是认定自己就是一个软弱的人,最终放弃考研。
        还好当时我刷到一位老师的话,“你只是想要休息,不是想要放弃。
        动态地去看待自己,看待问题,不要做定性的决策和分析,会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就像何成一样,“我只是暂时做这个,我还会继续思考其他的赚钱方式。”
        C.拥有积极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是指,一个人认为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天赋达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不断练就的。
        而固定型思维则认为,成就与否是先天决定好的,有天赋的人当然可以有成就。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见困难的时候,更愿意调动自己的各种资源去面对克服困难。
        而不是评估自己是否拥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形成一种“没有能力,我注定会失败”的想法。
        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这样对自己说,去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面对学不会时,不要说“我不懂”,而是说“我是忽略了什么吗?”
        面对放弃时,不要说“我要放弃了”,而是说“我想要休息一下”
        面对错误时,不要说“我犯错了”,而是说“错误使我更加优秀”
        面对困难时,不要说“太难了”,而是说“这件事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D.从可以做的小事儿开始做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它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当我们抱着这种信念去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成功,也就是完成自我实现的语言。
        当我们面临压力和困难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为我们留出了一定的心理空间,去容纳这部分困难。
        就因着“我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这个信念,我们也能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多坚持一会儿,坚持得久了,自然而然也就过去了。
        何成选择通过送外卖和“想要去学修车”去面对生活,我认为就是一种增强自我效能感很好的方式。
        通过做好可执行的小事儿,一点点获得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他现在选择人工智能这种大热的行业,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一上去就学高大上、壁垒很高的东西,反而会更加挫败,让自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人类的安全感,很大程度来源于“我知道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们的生活由大大小小“我们知道的事”组成,吃饭、上班、工作、睡觉......
        但总有些意外,在面对意外时,总有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而正是这些反应,让我们变得与其他人越来越不同。


        IP属地:江苏4楼2022-09-29 14: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