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精神耐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精神耐力如同身体肌肉一般,越磨练越强大。
正如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那么我们怎么去锻炼自己的精神耐力呢?
何成给我们做出很好的示范。
1.形容自我的时候尝试使用“品质”,而非“身份标签”
在何成的采访中,他很少提及自己“研究生”的身份,却常常提起自己“有韧性”这样的品质。
在他谈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
“虽然电影里的故事无法发生在现实中,但它让我知道,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境,都要乐观去面对,要有一股不断向上不断冲破的精神。
我觉得我骨子里就有这样的韧性。”
我们的“自我”是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慢慢与世界互动沉淀下来的。
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经历了痛苦,取得了成就,但这样的“身份”很可能会限制住我们的发展。
德韦克教授曾提出“卓越的包袱”(The baggage of excellence)一词,是说取得卓越成绩的人,往往会因此被限制住。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摆脱以前的“精英身份”。
“我可是精英,如果我现在从0做起的话,岂不是很丢人”
这句对对应何成的话,就是“我可是名校硕士,我去送外卖岂不是很丢人”。
可是我们常忘了,如果我们一步都迈不出去的话,我们往往会一直停在原点。
同时“卓越的人”也会受到“诅咒”。
他们为了维持“完美形象”,不敢尝试,不敢犯错,固步自封。
所以我们需要与以前的“自我”做出一个分离。
当我们评价自己回顾自己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多去用稳定的心理特质形容自己,而不是取得的标签形容自己。
比如,我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人,我在两年的时间内升到了公司主管。
那我们评价自己的时候,应该要着重“我是个非常努力的人”,而不是“我是一个公司主管”。
因为,在下次的情景中,我们“努力”的特质,还会发挥作用。但主管的身份,不一定可以发挥作用了。
B.宽容地看待自己和问题
要知道问题是会被解决的,困难的日子是会过去的。
当下的一时成败,并不代表永远,当下的气馁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软弱的人。
还记得考研的时候也十分痛苦,时常想着“太难啦,太难啦”,然后又陷入自我责怪中“我一定是个软弱的人吧”,于是认定自己就是一个软弱的人,最终放弃考研。
还好当时我刷到一位老师的话,“你只是想要休息,不是想要放弃。
动态地去看待自己,看待问题,不要做定性的决策和分析,会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就像何成一样,“我只是暂时做这个,我还会继续思考其他的赚钱方式。”
C.拥有积极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是指,一个人认为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天赋达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不断练就的。
而固定型思维则认为,成就与否是先天决定好的,有天赋的人当然可以有成就。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见困难的时候,更愿意调动自己的各种资源去面对克服困难。
而不是评估自己是否拥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形成一种“没有能力,我注定会失败”的想法。
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这样对自己说,去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面对学不会时,不要说“我不懂”,而是说“我是忽略了什么吗?”
面对放弃时,不要说“我要放弃了”,而是说“我想要休息一下”
面对错误时,不要说“我犯错了”,而是说“错误使我更加优秀”
面对困难时,不要说“太难了”,而是说“这件事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D.从可以做的小事儿开始做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它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当我们抱着这种信念去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成功,也就是完成自我实现的语言。
当我们面临压力和困难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为我们留出了一定的心理空间,去容纳这部分困难。
就因着“我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这个信念,我们也能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多坚持一会儿,坚持得久了,自然而然也就过去了。
何成选择通过送外卖和“想要去学修车”去面对生活,我认为就是一种增强自我效能感很好的方式。
通过做好可执行的小事儿,一点点获得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他现在选择人工智能这种大热的行业,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一上去就学高大上、壁垒很高的东西,反而会更加挫败,让自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人类的安全感,很大程度来源于“我知道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们的生活由大大小小“我们知道的事”组成,吃饭、上班、工作、睡觉......
但总有些意外,在面对意外时,总有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而正是这些反应,让我们变得与其他人越来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