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吧 关注:108贴子:375
  • 9回复贴,共1

★辩论资料★张衡地动仪辩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衡地动仪被疑真实性 专家复原神器揭秘(图)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1月30日 07:35:33  来源: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考古发现(进入频道)
 
· [特别策划]揭秘历史:2005年考古发现 ·科学家揭开200万年前“谋杀案”真相 
· 西周国王爱妾殉葬之谜 骨骼凌乱曾被活殉  ·似麦田圈 新疆人面巨石是外星文明? 
· 在牙齿上划痕以象征劫掠战绩或地位(图) · 秦始皇妄想一统冥界 石甲揭秘秦陵谜团 
· 庞贝城末日:最后24小时 鲜为人知的隐情 · 古印加冰冻少女之谜 冰封500年紧握衣角 




地震学家冯锐和公元1951年,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



《发现之旅》栏目拍摄节目现场。


    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供稿 

        一、惊世骇俗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摆放着一件,古代的神秘仪器“地动仪”。传说有一天,趴在仪器上的八条巨龙,突然受到大地的振动,龙口内所含铜丸,突然掉落。数日后快马来报,龙头所指方向,天崩地裂。然而,这个流传了1800年的神奇传说,却遭到现代科技界的质疑。 

    公元138年,陇西大地。一骑快马在路上飞奔。突然,天空电闪雷鸣,大地剧烈震颤,紧接着房倒屋塌伤者惨嚎,死者尸横遍地,悲恸天地。 

    张衡缓步走向地动仪,仪中有异响,片刻一珠从龙嘴出,下坠入蛙口。张衡惊觉,蜡烛微跳,茶水不动,旁观众人互相对望。张衡从蛙口中取出龙珠,眉头紧皱。 

    马上人汗流浃背,身背公文疾驰而过,直奔都城洛阳。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架设在世界各地,可进行台网观测的地震仪器。它是由现代地震学之父,英国人米尔恩于公元1894年制造的。 

    但是这部制造于中国东汉时期,公元132年,人类历史上最早,可以感应地震的仪器。竟不可思议的比世界同类技术提前了1700多年。创造这一科学奇迹的人,是中国天才的科学家张衡。 

    然而历史也有遗憾。自从公元132年张衡造出了地动仪,仅在公元138年记录了一次陇西地震后,“地动仪”就仿佛一阵烟尘般,消失在历史的深壑。据史学家推算在西晋末年。不知什么原因“地动仪”彻底消失无踪了。 

    对地动仪存在的记录仅见于西晋文人范晔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张衡地动仪成为千古不解的迷团。 

    公元1951年,考古学家王振铎历经数年,考证研究终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面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窗口。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里,张衡的辉煌就等同于中国的辉煌,冲击着每一个人,也震撼了世界。于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便毫不犹豫的把这一模型认定为1800年前张衡亲手制造的。 

    地震学家冯锐从事地震研究四十年,在他的书架上,有一本书《张衡科学与宗教》,是奥地利学者雷利伯所写。书中惊世骇俗的言论,令中国人根本无法接受。 

    冯锐:这个人的观点就是说比较尖锐了,他忽然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张衡这个地动仪,中国人把它视为国宝、视为国粹,说在中国的历史博物馆还有这个东西,可是它是不科学的。 

    冯锐:我的眼睛就说怎么回事,说是不科学的,说这个仪器是不能科学的工作,而且它失传,是因为它不科学,所以它失传,再进一步说,因此它失传了,所以张衡地动仪也没给后人任何启发、思想作用什么都没有,因此后来意大利、法国,这个后来发展的地动仪器跟张衡无关系,因此在历史上有张衡没张衡,历史是一样的,时光流转,1800年转瞬即逝。历年来在河南地区的遗迹发掘中,也从未找到张衡地动仪的蛛丝马迹,甚至连支言片语的信息也没有。 

    冯锐:而且还谈到,就是说这个中国人把这个张衡看成国粹,完完全全是一种民族的想往,不是一种完美的现实。这句话我觉得真是很让我吓一跳,因为他的观点太尖锐、太犀利了,我们知道,张衡地动仪的的确确鼓舞教育了几代中国人,在中国人心里,他的科学性,和真实存在性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来自国外无情的质疑竟然有理有据,言之咄咄。令人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仿佛是一个难以接受和容忍的侮辱。 



1楼2006-01-30 15:08回复

     李先登:如果还按着旧的复制,花了若干万,结果不能用,这不行。所以我马上就给河南博物院,张文军院长和田凯院长,给他们两个人写了封信。 

     田凯:在信中就谈到了他和冯瑞教授正在进行这样一个研究,说你们如果感兴趣,我可以给你们牵线,和冯瑞教授联系来共同做这件事情。哎呀,我们当时看到这封信也是非常激动、非常感动,好像看到了一束黎明的曙光,就那种感觉。 

     就这样2004年7月,苦思冥想中的冯锐,突然和这样一个机会不期而遇。全部研究经费由河南博物馆承担,国家地震局全力支持。 

     冯锐:地动仪复原研究是一个严肃的一个科研任务,我们不是做商业玩具,我们的价值就是要用古代的,就是汉代的技术,汉代的工艺,那时候的美术观点,甚至考虑那时候的神学观点去理解它,去浮现它。 

     在过去的一百三十年里,“张衡地动仪”不解的谜团,困扰着世界上无数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都无法实现梦想,难道冯锐就能在旦夕之间完成吗?这是冯锐研究地动仪以来压力最大的时刻,也是挑战最大的时刻。 

     冯锐:这才是科学我们这次工作的灵魂、价值,也是我们研究的乐趣。我们感到很HAPPY,快乐的事情。 

     王振铎先生的模型已被证明是一个错误模型,必须放弃。而复原“张衡地动仪”必须另辟蹊径,冯锐所拥有的条件只有两个,第一,是被很多史学家评论为“孤证”的《后汉书,张衡传》中仅有的196个汉字。 

     第二,就是冯锐用了两年的时间得出的,张衡地动仪是“悬垂摆”原理的结论。然而这还只是理论结果,要想做成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能验震,又符合汉朝特点的仪器,谈何容易。 

     冯锐:虽然我们有这个心去做复原,但是我们要必要性,能不能干下去,我们心里说句实话还是打着鼓的。说别人不对容易,那你做一个,难啊。 

     复原工作要经常涉及古代历史、文学、美学这是一个自然科学以外的全新领域。 

     冯锐:这时候我特别感到我们作为自然科学家对古文了解实在是太差,实在是太差,我们有时候去博物馆,感到我们简直是没有知识,像野人一样,很多看不懂。 

     冯锐既要考古,又要根据考证的结果进行复原设计。但是怎样保证设计的准确,从哪里开始呢? 

     在后汉书中记载着“柱”“道”“关机”“丸”四个神秘的结构,应该怎样设计这四个结构,即符合汉代工艺,又能检验真实的地震,冯锐唯一的根据只有《后汉书》。 

     冯锐:你要做这样的复原怎么起步呢?这在技术上有一个很要紧的是个问题,就是定量,定量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寻找定量的依据是自然科学与考古学本质的区别。 

     回顾通篇《后汉书》冯锐几乎倒背如流,这196个字中只有一个定量词“圆径八尺”,但要复原地动仪靠这一个条件还远远不够。 

     张衡的科学水平如果不是传说,那么在后汉书中就必定隐藏着科学的玄机,冯锐必须利用这唯一的条件,找到更多的定量参数。 

     冯锐:那么既然是两米左右的话,那它这个都柱如果悬挂起来,它最大的长度,充其量是两米,……那么我把这个柱子我碰它一次,让它晃动,一晃动它就有个固有周期,这是体固有的属性,现在一摆的周期是一秒到六秒,在这个范围内,张衡地动仪它的过往周期是1.7秒差不多到2.1秒左右,在将近两秒的位置,那不恰恰是我们现在地震仪的合理范围,…好,这个参数决定我可以做了。 

     冯锐通过测量,计算得到了第一个定量数据,“都柱”摆动的固有周期2秒。 

     冯锐眼望着书架,思索着第二个定量是什么?“傍行八道”“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如有地动尊则振”。 

     冯锐:如有地动尊则震,好,震这就是有参数的,尊则震是人眼睛看到它震了,那么将近两米这么高的物体,你一眼就能看到它振动,看到它晃动了,…所以我们在办公室做实验,看看那个书架,我们用一个小东西看一看,眼睛能不能看出来,…这个 幅度多大?差不多三毫米到四毫米,起码有这么大。 
    


    6楼2006-01-30 15:10
    回复
      2025-05-21 00:42:19
      广告

       在北京大学博物馆,冯锐见到了真正的汉代酒尊。这是一个完美的金字塔造型。只有具备这样稳定的结构,才能作为科学仪器使用。冯锐看着这尖顶的酒樽,体会着,难道这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合盖隆起”吗? 

       冯锐:当时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卢兆荫先生他有一天晚上给我打个电话,说冯瑞,我又找到一个有关张衡地动仪的一些材料,说是续汉书,我说续汉书是怎么回事,他说司马彪写的,我也没有反应过来,我的历史不行,司马彪、司马毅我都搞不清楚这个,他说西晋的,我朝代也搞不清楚,很惭愧,我什么时候,他说西晋的,他说比范晔,我们看的后汉书还早一百多年呢,哎哟,我说这真是喜从天降,当冯锐迫不及待的拿到《续汉书》后,书中对酒尊的描述令冯锐,恍然大悟。 

       冯锐:这个他明确讲,它的盖是气盖穹庐。 

       冯锐:那就等于是上面是一个穹庐天,然后有个龙,是天上飞龙下来了,下面是蟾蜍,那这个比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地学观点, 

       为了求证古代仪器,精准的外形特征同时还能满足科学仪器的稳定要求。冯锐来到古观象台,测量古代仪器,寻找历史的证明。 

       冯锐:那九尊它上面是一个穹庐形的盖,下面是一个直筒,然后下面有器族,什么动物,这个部分中间的直立部分你侧面一看,它是个矩形,我们中国青铜器这个高度和它的宽度之比,就是侧面看,是多少呢?0.62这是什么参数啊?0.618就是接近0.62了,黄金分割的参数啊。 

       冯锐:这个龙制作0.618就在轨道的下方,特别好看,而它的质心更低,这是一个很美丽的东西,所以这是我们中国科学的,科学和美术的一个很好结合的一个典范。 

       站在城头,冯锐仿佛有了些艺术家的气质。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从来也没想过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一天竟然和考古,艺术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遥想千百年前的古人,是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智慧使他们创造出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令今人看来也只有赞叹的余地。 

       都柱的设计问题还没有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王振铎的模型中,蟾蜍被设计成,散放于尊体四周。由于占地面积过大,明显与“圆径八尺”1米85的限定不符。在博物馆工作的李先登也认为这样设计并不合理。 

       李先登:我跟王先生就提出来过,我说散之四周,不严密,你这位置怎么摆?因为我们搞陈列嘛,是往前点摆,往后点摆,……王先生说,还是你们看吧,摆怎么合适就合适,还有一个令冯锐无法理解的是,后汉书写地动仪的文字只有196个,为什么范晔要写两次蟾蜍受丸的功能,很显然这不符合古人惜墨如金的特点。


      8楼2006-01-30 15:10
      回复
        三、悬机巧制

         地震专家冯锐,在得到河南博物院和地震局的支持后,终于开始了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然而复员之路并不顺利,虽然确定了一个漂亮的汉代酒樽外形,但都柱的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并不符合汉代工艺特点,怎样改变一时还没有办法。同时又发现,蟾蜍散放于地动仪的四周,这种并不严谨的摆放,不符合科学仪器特征。而且占地面积超出了后汉书中“八尺”,也就是一米八五的限定。 

         1975年,河南省考古队在洛阳市南郊,发掘出土了一座搭建在山坡上的建筑。这就是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著名的灵台。灵台是古时帝王用来观天象,占幸运,卜吉凶的高台建筑。经资料考证“张衡地动仪”也曾经放置在这里,并进行过地震观测。 

         张衡地动仪复原工作正在紧要关头,为了提供给振动试验所需真实的陇西地震波形,冯锐来到了灵台遗址。实地考察建筑条件和地基结构,判断在1800年前,如果陇西地震传来,会给放在灵台的“张衡地动仪”带来怎样的影响。 

         灵台位于洛阳城南,在洛阳与灵台之间刚好有洛河通过。由于河床两边属松软土层,灵台又建在了高高的土坡上,土质松软,很显然地基不稳。 

         冯锐反复观察,思考,用现代地震学观点来看,灵台的位置对于地震观测是非常不利的。为什么张衡要选择把地动仪放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地基上。 

         当冯锐站在灵台山顶向远处的洛阳城眺望时,突然明白。 

         冯锐:那么这个地方地基条件并不是特别好,应该说对现代地震学的研究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地基条件,但对古时的观测不会考虑这些问题了,而且台基还要高出来,仪器放上,那么这个对我们地震波有个什么样的影响,地基本身有放大的作用,会比基岩岩石上的地基就有可能放大两倍,一倍半。那么这对于仪器观测,古代的仪器观测实际上是有利的,现代的地震仪,非常灵敏,必须选择稳固的岩石地基。但这恰恰是张衡地动仪所不能选择的。试想1800年前的汉朝,没有电能驱动,十几吨重的地动仪要想检测到全国的地震,恰恰要利用地基松软的放大功能,增加地动仪的灵敏。“如有地动,尊则振”,因此冯锐推断,陇西地震所引起的视觉位移量能够达到3mm,符合自己的估算。刚好达到了地不觉动而机器有感的临界点。冯锐深深地折服于张衡这天才般的设计。 

         冯锐:张衡做那个混仪的时候,他讲混仪于密室,那这个密室在1975年考古所在发掘的时候,在林台的西侧已经发现了,是两个密室,一个密室我们估计应当放着他做的混仪了,另外一个密室应该是放地动仪。 

         在洛阳考古大队,冯锐端详着灵台沙盘。一直以来,蟾蜍的摆放问题不能解决,使地动仪外观设计无法继续。王振铎模型设计的蟾蜍是散放于尊体四周。而李先登先生认为蟾蜍与仪器应为一体。到底谁的观点才对,冯锐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冯锐:我们就根据挖掘时候的报告、照片和尺寸,那么我们就量量,密室的这个房子长宽,要看看仪器能不能放进去。 

         冯锐:我们以前只是觉得,蟾蜍不应该这么放,这个地面一晃动,铜丸掉下来这个点是不确定的,它高度0.6米,这个铜丸就水平出速度,就会有每秒51个厘米的这样的出速度,它落到了蛤蟆嘴里以后,这个误差会偏离15到20厘米,这个轨迹可以算出来,那么这个在地面一震动,有30公分这么大的偏差,根据计算,王振铎模型的实际圆径,3米75,大于后汉书中“八尺”1米85的限定。显然,王振铎模型,超出密室宽度几乎一米的距离,根本放不进去。 

         如果蟾蜍紧靠尊体,不超出“圆径八尺”的范围,就可以轻松放入只有2米2宽的密室中。 

         冯锐:也就是八尺,刚刚放进去以后,后面可能也就剩了20多公分,这个余地了,很窄的余地了,这个房子可以放下去,这样就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蛤蟆、蟾蜍恐怕不能离开它,分开的很远,离开很远这个房子放不进去了。这样我们对它的尺寸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重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9楼2006-01-30 15:11
        回复

           冯锐如释重负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在来灵台之前,冯锐得到了一份,比《后汉书》年代更早的史料《续汉书》书,发现两本书对蟾蜍的描述有很大差别。这时回想终于恍然大悟。 

           《后汉书》中“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和“蟾蜍衔之”这两句两次提到蟾蜍口衔铜丸,而两次意思却完全相同。 

           而《续汉书》中,第一句“下有蟾蜍承之”,去掉了“张口”两字。看起来这是在强调蟾蜍“承之”,也可以解释为蟾蜍在下,承托尊体。而“张口”两字被挪到另一句中,“蟾蜍张口受丸”只讲蟾蜍口衔铜丸的功能。 

           《续汉书》两次写道蟾蜍,两次作用不同。冯锐认为这样的写法完全符合古人,惜墨如金的造句风格。 

           这次灵台之行实地考证,再次证明了,只有把蟾蜍和酒尊紧紧连成一体,才是最完美的设计。 

           同时冯锐还发现,在文化上,兽体向外代表着皇家仪仗的形式。而蟾蜍面向内,而背向外,这样摆放是对皇权的大不敬,在汉朝是不能想象的罪过。同时在汉代文物中,这种完全写实的造型也根本没有。这些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勃的设计,绝不可能出自张衡之手。 

           冯锐:对蟾蜍这个造型条件各方面,我们是非常慎重非常慎重,范晔的《后汉书》成书比司马彪的《续汉书》要晚139年。也许作为文学家的范晔,在写后汉书时,由于无法完全理解张衡的科学思想,于是在地动仪一段中加进了个人的理解。这恰恰是,给后人带来误解的原因。 

           冯锐:续汉书关于地动仪材料的发掘,就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化了,使我们的模型也更加逼近原始状态, 

           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把范晔的《后汉书》作为研究张衡地动仪唯一的依据,这也许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大玩笑。作为完全不懂考古学的冯锐,运用独创的考古方法,和严谨的计算公式,终于发现并破解了蟾蜍摆放之迷。同时通过发掘的新史料,向世人证明《后汉书》并不是唯一记录了“张衡地动仪”的孤证。 

           那么作为研究者冯锐必须证明,王振铎错误的蟾蜍设计,到底从何而来? 

           1800年转瞬即逝,冯锐从灵台回到北京后。收到了一张从法国寄来的照片。照片拍摄于,法国凡尔赛宫门前的拉托娜喷泉。冯锐惊奇的发现,在喷泉四周有36只,向内蹲伏的蟾蜍造型,似曾相识。 

           冯锐复原研究第一个做的是日本叫服布一三,那时候才24岁,他在1875年,把这个文字画了一个图形,就是这个张衡地动仪,当冯锐把服部一三设计的蟾蜍和照片放在一起对比,两种蟾蜍惊人的相似。再把王振铎的设计放在一起,三种蟾蜍完全一样。冯锐恍然大悟,王振铎对蟾蜍造型的设计和向内蹲伏摆放,完全照搬了日本人服部一三的思想,而服部一三是模仿的西方文化。 

           冯锐:这样我们争取在每一个细节当中,尽量找出我们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 

           冯锐马上要求美术组,完全推翻原来的设计,重新设计外观造型,修正前期错误理念,把那些不必要的花纹装饰去掉,紧紧把握住汉朝文化的历史原型。重现了传说中古老神器的辉煌。 

           圆径八尺,铜形似酒尊,其盖穹窿,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 

           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对有四十年的地震研究经历的冯锐来说,仿佛突然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大门。不断的发现,充满了别样滋味,有愤怒,有屈辱,还有自豪。到2004年7月,张衡地动仪外形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冯锐:有一个模型是1883年英国人庄·米尔恩,这个人做的,一看到这个,我们眼睛一亮,这个人是什么?他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他如果是做这个图了的话,说明他已经看到张衡地动仪了,那这样就给我们一个很主要的启发了,冯锐在《米尔恩传记》中,惊奇的发现他对中国的描述,以及对张衡的评价。 

           1876年,米尔恩被邀请赴日本研究地震,于是他从英国出发,横穿西伯利亚取道中国,最终到了日本。 

           冯锐:在日本这样的条件下,他接受了东方文化了,看的这个后汉书,所以他在这时候,他是第一个把后汉书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介绍的人,米尔恩在了解了张衡地动仪的悬垂摆原理后,开始在自己的房子里进行试验,把很多悬挂物置于房梁,甚至桶破房顶悬挂,来观察悬摆对地震的反应。 
          


          10楼2006-01-30 15:11
          回复

             冯锐好像突然想通了似的,异常兴奋。 

             冯锐:关就是大路关口汇在一点了,那个地方是枢纽的东西,关是门上的小门闸,卡在那儿了,一碰它一点开门了,好家伙这个等于是有点,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了,然而原来的设计怎样改变?“关”到底是什么样子? 

             1800年前的汉朝,是一个比同时期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先进的王朝。但即便如此,在张衡的时代能够获取灵感的物质条件也非常有限。而对今天的冯锐来说,在自己身边却充斥着大量可以利用的先进手段,只要自己愿意,举手之劳就可以轻松突破这个难“关”。 

             这是艰难的抉择关头,冯锐非常清楚,如果利用现代技术,就是在向世人宣告复原失败。 

             冯锐再次搬出历史资料仔细体会,仿佛要穿越1800年的时空,努力理解张衡的思想。 

             冯锐:我看了一些18世纪,当时法国人他们那时候也是做古代的验震器,也是用球,八个方向,球掉了像鸡蛋咱们冰箱里的小格格,哎,掉到里头了,这不就行了嘛,也是球,这个球体它比较灵敏,很方便,所以看着是可以的,还有我们还查了中国的一些考古材料,在战国的时候,我们中国就可以做铜丸,做的非常好了已经,所以这个工艺没有问题,首先简化“都柱”的复杂结构,“关”被设计成是一个小球,处在都柱的下方,八道的中央交汇处。机被简化成一个扣住铜丸的直臂。当“都柱”晃动起来,施加能量给“关”,小球掉进道里,滚动,触发“机”,“吐丸”。 

             那么在都柱的下方就应该有关,我轻轻一动,这个关扑出来了,把能量放大了,放出来,它在推动,这个问题好办了,一下这个扣就给我们解开了“关”的设计成功,意味着冯锐完成了地动仪的所有设计。 

             冯锐:冯老师成功了,这个龙脑袋的铜乱掉下来了,掉蛤蟆嘴里头了,哎哟,我说行啊,大松一口气啊。 

             按照古法,复原的张衡地动仪,顺利实现吐丸。一切是那么的,天衣无缝。这是冯锐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成功。“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 

             现在再看这些古文字,字字珠矶,精辟而深刻。短短的几行字,把地动仪的构造和功能交代的清晰而明确。这时的冯锐对张衡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冯锐:这样的精深,这么准确、这么专业,肯定是张衡写的,别人写不出这种文字,这样的一种文字一定是设计者写的,它对它这个仪器设计有很透彻的、很深刻的了解,然后用非常简单的、很精辟的文字把它写出来,又工作过,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这个文字是很可能是张衡地动仪图著的译本。 

             也就是说《后汉书》《续汉书》等史书中的记载,都是根据失散在民间的张衡地动仪图注佚文而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范晔等后世文人,不能完全搞懂仪器制造及功能时,只得在自己的文章里加进了个人的理解,但恰恰是这些加进的内容,反而引起了后人对张衡的迷惑与猜疑。 

             随着“地动仪”设计的最终完成,整个复原计划也进入了最后时刻,验震试验。根据后汉书记载:“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按照历史资料推算,在东汉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在金城陇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而这次地震,是地动仪制造完成后,至张衡死前唯一的一次发生在陇西的地震。 

             按照这次科学复原的标准,验震试验,必须采用,138年真实的陇西地震才行。俞言祥博士,根据陇西到洛阳的距离,以138年的历史记录,用计算机模拟计算震波图形时。突然发现138年的陇西地震,与后汉书记载严重不符。 

             冯锐:按照史书上记载张衡传记载,是人没有感觉的,地动仪感觉了,可是138年地震同样在史书上,对这次地震的记载,那是京师地区人是有感觉的。那么根这个是不符合,后汉书中写京师“地不觉动”,而138年地震,确是京都有感。这一发现,对实验来说几乎等于灭顶之灾。张衡地动仪的科学试验,必须要靠“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才行。冯锐值得马上又在历史地震资料中查找,然而从132年地动仪创制,到139年张衡辞逝这8年间,史料中却再没查到,另一次陇西地震。 
            


            13楼2006-01-30 15:12
            回复

                冯锐:这个实际上是有点山穷水尽了这个事情,而且河南博物院给我们大限快到了,仪器该交出去了这个很难弄啦。 

               冯锐苦苦思索着问题出在了哪里。难道“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这10个字中,还有未解的谜团? 

                冯锐:我们现在不是有七份史料吗,我们仔细对比一下,这个问题在哪儿,把这七份史料一个字一个字排成表对。 

               经过反复比对,冯锐发现,在司马彪的《续汉书》及其他六份资料中,根本没有提到,还有一次“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 

               因此冯锐推测这次陇西地震,很有可能是范晔增加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暗示着范晔是唯一知道,在138年陇西地震之外,还有一次陇西地震的人。 

               冯锐:那么好,既然你范晔加了这段,在张衡传当中说,果地震陇西,那么你在本纪或者列传当中,你还得有一段这个地震是怎么回事,到底撤没撤职有关的情况,有没有这个情况,结果我们一查,在顺帝纪专门有一段写地震,这次地震是司徒刘崎,司空孔扶以地震免。 

               这次地震发生于,东汉杨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地动仪造出后的第三年。然而冯锐还必须证明这是“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 

                冯锐:不仅知道了这个地震是在134年12月13日发生的,而且结果搞出一段张衡晚年由于地动仪做出来以后,一段人生的悲剧,公元132年张衡创制地动仪,第二年133年6月18日京师地震,张衡上书汉顺帝。必须改变执政方略,上天才能降福于人间。汉顺帝刘保,被迫下诏,向天下人承认错误。大臣司空王龚被免职。然而没想到第三年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由于京师“地不觉动”,而铜丸却突然掉落,说明这次地震是检验“地动仪”科学水平的最佳震例。而冯锐要找的也正是这个地震。 

               伴随着铜丸掉落“振声激扬”,神奇的地动仪成为了皇家神器。但是司徒刘崎、司空孔扶两名高官,又遭到免职的处分。于是张衡和他的地动仪就成了众矢之的。张衡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即使张衡这样的天才也无法理解,地震只是一种天地间的自然现象。而公元132年到140年,恰恰是中国地震频发的高潮期。张衡错误的把地震和政治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地震是因为皇家政策失误的报应,是朝中大臣弄权所致,因此上天震怒。然而这竟触犯了官场之大忌。朝中人人视张衡为妖魔,视地动仪为不详之物。 

               冯锐:这个时候张衡一看情况就不是很好了,所以地震以后马上上书,我干脆降职吧,我不当侍中了,这次地震以后,这一年张衡是个转折。 

               在134这一年,张衡辞去侍中之职,两年后136年,京师再次地震。面对上天的再次惩罚,张衡无法解释。因此皇帝下诏张衡被贬出京到河间为官。从此张衡的命运步入凄凉的晚景。 

               然而在张衡的内心深处,直到临死前仍然强烈地怀念着,地动仪在134年所创造的辉煌。他在诗中写道:“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张衡诗句中提到的“汉阳,陇坂”就是陇西。冯锐认为张衡地动仪对134年陇西地震,的反应是他一生的骄傲和无奈,因此在他的诗句中才会写道“侧身西望涕沾裳”,同时冯锐再对照顺帝纪中罢免高官的事件,最终确定了134年的地震就是后汉书中提到的“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而且根据陇西距洛阳600公里,算出这是一个7级左右的地震。 

               历史上从没有人,像冯锐这样深刻而透彻的了解张衡的一生。令人遗憾的是,公元139年张衡抑郁而终,此后,再没人提起过他的地动仪了。因此可以推测,在张衡死后,地动仪很可能遭到人为破坏,直到彻底失传。 

               134年陇西地震的发现,使所有计算好的参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使试验成功,冯锐必须重新计算,调整所有参数。 

               2005年3月30日,冯锐带着重新计算的结果,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自动化所的实验室。把重新调整后的震波拿了出来。 

               冯锐:算出的很多参数他还不能直接用,因为还是算,我们再拿实际地震,把真实的地震和它结合起来,再送到震动台,它既有真实地震那样丰富的震动信息,又有相当于陇西地震产生的效果。 

               最后的试验正式开始,这次试验是关系到科学复原成败的关键。冯锐紧张万分的盯着振动台每一次频率的变化。 

               唐山地震,云南地震,越南地震,河北地震。 

               地动仪实验,连续7天168小时的强干扰试验,没有一次误触发。 

               2005年,冯锐复原模型,得到了考古界,科技界的一致认可。 

                冯锐:张衡地动仪,它是真实的,是起过作用的,是科学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民族自豪感。 

               地震来自地底深处,神秘而恐怖的自然现象。千万年来在他的面前,人类是绝望的弱者。随着134年陇西地震,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仪器,强烈的感受到来自地壳深处的震颤。在这伟大的时刻,人类智慧的巨臂似乎已经扼住了自然的咽喉。然而龙珠震落的铿然之声,没能在华夏大地上引发“科学的变革”,而是淹没在一场政治的风潮中。 

               1873年转瞬即逝,中国人冯锐穿越历史迷雾,跨越学科的壁垒,科学复原了地动仪。与其说是对“张衡地动仪”这一古代神器的追索,不如说是对人类科学精神的回归。(CCTV-1发现之旅 姚宇)


              14楼2006-01-30 15:12
              回复
                • 120.12.37.*
                《关于中国5•12汶川大地震引发候风地动仪的思考――探索宇宙文明检验三元论的理论》   原创作者:李飞
                [摘 要]:如何预防类似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情况,巡视历史,论文用三元论的理论对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进行论述,给出1800多年来,世界科学家们无法还原的候风地动仪的另一种原因,提出候风地动仪的最重要原理:翻译波和地气空间。同时,启迪人类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吸取适应环境的经验,从而有效预防重大自然灾害带给人类沉重的灾难。 
                [关键词]:三元论;候风地动仪;地震
                [出 版]:2008年《中国科技博览》
                原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6cee201009494.html


                15楼2009-07-30 12:43
                回复
                  2025-05-21 00:36:19
                  广告
                  这个贴子发了这么长的时间了,怎么没有多少反响?


                  16楼2009-10-24 12:05
                  回复
                    张衡地动仪就那么简单个东西,早已经在史书上说清楚了,还有什么拖拖拉拉的制造不出原型的呢?还会编出那么多的故事,歪曲了历史的真相,不过显示自己的滑稽。


                    17楼2009-10-25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