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的起凤镇境内,是鲁中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倾斜洪冲击平原与黄河洪水泛滥冲击平原的迭交凹地,北至预备河及以北部分区域,南到盛华园路、滩子道,西至东猪龙河,东到十字架河及以东部分区域,总面积1022.3公顷。主要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组成。
地理环境
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的起凤镇境内,是鲁中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倾斜洪冲击平原与黄河洪水泛滥冲击平原的迭交凹地,湿地公园北至预备河及以北部分区域,南到盛华园路、滩子道,西至东猪龙河,东到十字架河及以东部分区域,总面积1022.3公顷。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03′~118°07′,北纬37°03′~37°06′之间,平均海拔7.3米。 [2] 马踏湖湿地生态蓄水库位于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内,主体水面50公顷,平均水深7.0米,最大蓄水量500万立方米。 [4]
资源情况 马踏湖湿地据调查统计,公园内植物资源有73科196属363种,以芦苇、香蒲为主,有庞大的芦苇水生植物群落,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水曲柳、金荞麦等;动物资源有56科174种,以鸟类资源最为丰富,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秋沙鸭、丹顶鹤、大鸨。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小天鹅等近20种。 [5]
开发建设
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宣教展示区、湿地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1)湿地保护保育区:是指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部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外部干扰较少,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该区主要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积极营造适合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环境,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湿地保育区面积397.1公顷。
(2)湿地恢复重建区:是指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恢复重建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重点需要修复的区域包括:鱼龙村、夏庄村往北汇入小清河的几个河道,如箔场沟、官庄沟、十字架河。这些河道由于接近村庄,受生产生活污水的影响,水体有呈富营养化的趋势,因此将保护保育区南侧和东侧部分区域化为恢复重建区,规划采取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如重建湿地植被带(挺水植被、沉水植被、浮水植被)来滞留、降解,吸纳多余营养物质,进行生物净化后,近期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中远期要达到Ⅱ类标准。恢复这些区域的水体,确保核心地带保护保育区的生态安全。
(3)湿地宣教展示区:是指为游客提供认识和体验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其主要功能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允许游客进入,但要严格控制进入量。马踏湖湿地公园内东北部区域以齐王阁景区为主的区域是开展湿地文化宣传(齐文化)和湿地认知(莲荷等湿地植物)的绝佳场地,因此将该区域化为湿地宣教展示区,规划以后在该区域建设湿地博物馆、文化长廊、红莲培育基地、观鸟亭等作为青少年湿地科普知识培训、宣传教育的重点区域。
(4)湿地合理利用区:依据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自然资源、景观等开展的亲水活动、观光、探险、农(渔、牧)家乐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区域。根据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未来的建设规划,将湿地公园西北区域化为合理利用区比较合理,有关的旅游景点与活动项目,将集中设置于此。
(5)服务管理区:维持湿地公园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管理服务机构、服务接待设施、医疗等设施设建设集中的区域。包括游客接待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安全保卫、医疗服务、广场、停车场等。 [6]
交通线路
对外交通
湿地公园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的北部,对外交通规划建设主要包括唐华路和少海路北延工程,使之直通公园的入口;对镇域内宫夏路、荆夏路等主要干道进行整修;在起马路设置滨博高速路口;十二五规划马桥铁路专线位于项目区南侧,经由马桥、荆家、起凤镇与张北铁路汇合,在马桥镇建设马桥火车站。规划项目区共设置主入口、西次入口共三个主要入口,其中,主入口位于项目区南部,五贤祠旁边,唐华路是连接主入口与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东入口位于乌河西侧。水运规划在小清河设置马桥港、荆家港两个小型货运港码头。对外道路系统的统一性、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马踏湖湿地与周边生态基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园内交通
(1)园路规划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选线,公园内部道路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沟通内外部交通和水陆交通的联系。
① 公园主路作为联系公园内外部交通、景区游览、景区管理和消防急救的主要道路。合理利用原有道路,优化园内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级别为一级园路,宽度为6~8米,长度为18.3公里。主要有西线(合理利用区环线);中线(合理利用——恢复重建);东线(科普宣教环线);项目区大环线。
② 公园支路作为联系园内各个景点的游览服务道路采用混凝土铺设,可以通行电瓶车等观光车,严禁机动车辆通行。规划道路级别为二级园路,宽度为3~5米,长度为15.5公里。
③ 公园小路游步道供游人在园内各景点穿行,成为连接各个景点的纽带,采用多种铺设样式与项目区风景融为一体。在园内现有步行道的基础上完善安全、标识和解说系统。游览步道主要分布在湿地宣教区和合理利用区,主要用于森林巡查、科研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合理利用区的游步道从保护湿地的角度出发,采用渗水砾石路面和木栈道的方式。规划游览步道长度为9.8公里。 [7]
地理环境
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的起凤镇境内,是鲁中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倾斜洪冲击平原与黄河洪水泛滥冲击平原的迭交凹地,湿地公园北至预备河及以北部分区域,南到盛华园路、滩子道,西至东猪龙河,东到十字架河及以东部分区域,总面积1022.3公顷。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03′~118°07′,北纬37°03′~37°06′之间,平均海拔7.3米。 [2] 马踏湖湿地生态蓄水库位于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内,主体水面50公顷,平均水深7.0米,最大蓄水量500万立方米。 [4]
资源情况 马踏湖湿地据调查统计,公园内植物资源有73科196属363种,以芦苇、香蒲为主,有庞大的芦苇水生植物群落,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水曲柳、金荞麦等;动物资源有56科174种,以鸟类资源最为丰富,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秋沙鸭、丹顶鹤、大鸨。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小天鹅等近20种。 [5]
开发建设
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宣教展示区、湿地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1)湿地保护保育区:是指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部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外部干扰较少,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该区主要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积极营造适合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环境,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湿地保育区面积397.1公顷。
(2)湿地恢复重建区:是指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恢复重建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重点需要修复的区域包括:鱼龙村、夏庄村往北汇入小清河的几个河道,如箔场沟、官庄沟、十字架河。这些河道由于接近村庄,受生产生活污水的影响,水体有呈富营养化的趋势,因此将保护保育区南侧和东侧部分区域化为恢复重建区,规划采取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如重建湿地植被带(挺水植被、沉水植被、浮水植被)来滞留、降解,吸纳多余营养物质,进行生物净化后,近期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中远期要达到Ⅱ类标准。恢复这些区域的水体,确保核心地带保护保育区的生态安全。
(3)湿地宣教展示区:是指为游客提供认识和体验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其主要功能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允许游客进入,但要严格控制进入量。马踏湖湿地公园内东北部区域以齐王阁景区为主的区域是开展湿地文化宣传(齐文化)和湿地认知(莲荷等湿地植物)的绝佳场地,因此将该区域化为湿地宣教展示区,规划以后在该区域建设湿地博物馆、文化长廊、红莲培育基地、观鸟亭等作为青少年湿地科普知识培训、宣传教育的重点区域。
(4)湿地合理利用区:依据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自然资源、景观等开展的亲水活动、观光、探险、农(渔、牧)家乐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区域。根据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未来的建设规划,将湿地公园西北区域化为合理利用区比较合理,有关的旅游景点与活动项目,将集中设置于此。
(5)服务管理区:维持湿地公园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管理服务机构、服务接待设施、医疗等设施设建设集中的区域。包括游客接待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安全保卫、医疗服务、广场、停车场等。 [6]
交通线路
对外交通
湿地公园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的北部,对外交通规划建设主要包括唐华路和少海路北延工程,使之直通公园的入口;对镇域内宫夏路、荆夏路等主要干道进行整修;在起马路设置滨博高速路口;十二五规划马桥铁路专线位于项目区南侧,经由马桥、荆家、起凤镇与张北铁路汇合,在马桥镇建设马桥火车站。规划项目区共设置主入口、西次入口共三个主要入口,其中,主入口位于项目区南部,五贤祠旁边,唐华路是连接主入口与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东入口位于乌河西侧。水运规划在小清河设置马桥港、荆家港两个小型货运港码头。对外道路系统的统一性、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马踏湖湿地与周边生态基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园内交通
(1)园路规划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选线,公园内部道路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沟通内外部交通和水陆交通的联系。
① 公园主路作为联系公园内外部交通、景区游览、景区管理和消防急救的主要道路。合理利用原有道路,优化园内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级别为一级园路,宽度为6~8米,长度为18.3公里。主要有西线(合理利用区环线);中线(合理利用——恢复重建);东线(科普宣教环线);项目区大环线。
② 公园支路作为联系园内各个景点的游览服务道路采用混凝土铺设,可以通行电瓶车等观光车,严禁机动车辆通行。规划道路级别为二级园路,宽度为3~5米,长度为15.5公里。
③ 公园小路游步道供游人在园内各景点穿行,成为连接各个景点的纽带,采用多种铺设样式与项目区风景融为一体。在园内现有步行道的基础上完善安全、标识和解说系统。游览步道主要分布在湿地宣教区和合理利用区,主要用于森林巡查、科研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合理利用区的游步道从保护湿地的角度出发,采用渗水砾石路面和木栈道的方式。规划游览步道长度为9.8公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