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2264,包含圣诞树星团、锥状星云、狐皮星云等多个天体的星团与星云复合体,位于麒麟座,距离地球约2700光年。 NGC 2264是麒麟座内的一片复杂区域,由暗星云、反射星云、发射星云以及照亮或激发它们的恒星或星团组成。图一由ESO智利拉西拉天文台拍摄。从图片顶部右上角的狐皮星云到左下的锥状星云,跨度大约在30光年左右。图二是由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红外图像。图像中的粉红色或红色斑点就是隐藏在尘埃背后的新生恒星或原恒星。这些新生的恒星系统的历史只有10万年左右,还停留在诞生它们的尘埃云原位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恒星也会漂移离开它们的出生地。图三图四是广视角NGC 2264区域的麒麟座分子云复合体,图三图源https://www.astrobin.com/420753/?q=NGC%202264&camera=。图四图源:https://www.astrobin.com/5kvbq8/?q=Sh2-273&camera=。图五图六分别是哈勃望远镜与甚大望远镜拍摄的锥状星云。整个暗星云巨柱高约7光年,其形成机制类似M 16中的”创世之柱“星云,这些壮观的冷气体柱是孕育恒星的孵化器。
NGC 2273,位于天猫座的SBa型棒旋星系,距离地球约9500万光年,直径约为10万光年,退行速度约为1875公里/秒。NGC 2273以41度的倾角朝向地球,具有复杂的多环结构,包含一个明亮的内环和两组旋臂构成的两个大而黯淡的外“伪环”,内环跨度约有3万光年,内部伪环大约有6.5万光年,外部伪环半径约有9.5万光年。NGC 2273是一个 II 型Seyfert 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估计在(7.5±0.4)×106 M☉之间。图片由哈勃拍摄。
Cha I,位于蝘蜓座的暗分子云,是蝘蜓座分子云复合体最主要的一部分,距离地球约160pc(522光年)。Cha I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活跃恒星形成区之一,是开展有关原恒星、低质量恒星乃至褐矮星的相关研究的重要目标。图一图二是位于Cha I 暗云内部,包含赫比格-哈罗天体HH 909A的Chamaeleon 红外星云,分别由双子座南方天文台与哈勃望远镜拍摄。图片揭示了一颗低质量原恒星正从它的两级喷射出每秒数百公里的狭窄气流。高速气体与低速气体相撞照亮了该片区域,整片红外星云的外形类似一只蝴蝶的翅膀。图三由哈勃望远镜与VISTA巡天望远镜的数据联合绘制。图四是韦伯望远镜拍摄的Cha I中心区域,于2023年1月23日发布。研究人员在其中探测到了水冰以及硫化羰基、氨、甲烷和甲醇等分子的固态形式,这为了解星际空间中一些简单的前生物分子的形成途径开辟了新的道路。
NGC 2280,位于大犬座的Scd型漩涡星系,距离地球约7500万光年,退行速度约为1900公里/秒,直径约为13.5万光年,由约翰·赫歇尔于1835年发现。2001年11月15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在NGC 2280中发现了一颗Ⅱ型超新星SN 2001fz。NGC 2280的核球中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通过星系俯仰角的测量,估计其质量在400万到1500万M☉之间。图源:https://www.hansonastronomy.com/ngc-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