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吧 关注:11,293贴子:211,176
  • 46回复贴,共1

人教版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是三年甚至半年的记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而其他的文学、影视、娱乐节目、演讲讲座等的呈现很多都是“斯人”,久而久之(可能会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了这个印象,是很正常的。两个都对,无论对错。但这个记忆的偏差和争论确实是很有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0-29 22:31回复
    曾老这个现代教科书开拓者都说斯人这还有啥争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10-30 07:05
    收起回复
      只能这么说,教科书基本都是是人,课外书教辅影视基本都是斯人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0-30 07:20
      收起回复
        所以为什么影视剧都是“斯人”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30 18:13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1-01 04:25
          回复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13]),原名诵坤,字铭坚,[10]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民国九年(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1-01 04:32
            收起回复
              斯人比是人更好理解。以前编修古籍的不仅要编辑,还要修订,说不定哪位修改过的版本流传更广。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11-01 23:02
              回复
                其实原因很简单,教科书原文照抄的经典权威著作 ,所以是是人,而斯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节选,都是靠自己的记忆,只要意思相同就行,而不追求一字不错,而斯人比是人都符合近现代的语义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1-03 20:46
                回复
                  那你觉得那些人是从什么课本上学到的教他们的人又是从哪里学到的。**玩意。收了钱我还可以理解你要连钱都没收到就发这样的帖子除了**没有词形容你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1-05 16:43
                  回复
                    多了,一篇课文最多记两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11-07 17:48
                    回复
                      除了教科书和典籍,其它地方都是“斯人”,没有“是人”的影子!民国的大家也都是用“斯人”,那可都是私塾读出来的,总没有影视剧带偏他们。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11-10 17:27
                      回复
                        老版红楼梦,第五集贾瑞罚站背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11-11 00: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