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6,261贴子:9,614,337
  • 3回复贴,共1

【发帖先看置顶】改变中医现状,回归中医本源,从我做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改变中医现状,回归中医本源,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展中医,传承中医,传播中医。但是很多人感觉到现在的中医很让人失望。大病治不好,小病也很墨迹,问题出在哪里?有兴趣的来探讨一番,如何?
顺便介绍一下本人,本人轩岐子,中医吧建吧不久即在本吧浪荡,当时水平很差,。在贴吧治疗了几个病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隐退江湖,勤学苦练,最近学有所成,故此,再回贴吧,看看当年老友还有几人?顺便回答大家一些问题,看看是否能够帮助各位网友。仅此而已。
向各位老吧友致敬,向各位新吧友学习。向各位吧主致敬。


IP属地:河北1楼2022-10-30 20:37回复
    中医里边的很多问题,需要从新思考,判断其正确性。否则在临床运用上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来分析一下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为证候名。亦称气血两亏。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等。治当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以上这段文字关于气血两虚证的论述,临床表现,治法治则,对应方药,看起来天衣无缝,十分严谨,理法方药完备。但是在临床运用上确实没有我们预想的效果。比如说针对气血两虚的病人,吃了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并没有达到补气养血的效果,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以及血液病等。本来就是补气血的方药,为什么在临床上没有预期的效果呢?历代医家无人深入思考,最后只能改辙易路选择其他方法,也是不了了之,医者最后都责怪自己不聪明,不如先贤的智慧,垂头丧气。自愧不如。一代一代,莫不如此。真的是我们不够聪明吗?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气血两亏,气血两虚,气血大亏,气血不足,这个是没有错的,既然是气血大亏,气血不足,那么我们第一个需要思考的就是,气血从哪里来?而不是去考虑如何补气养血。知道了气血从哪里来,才知道如何调补气血。不探索气血从哪里来,上来就是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存在思维逻辑上的问题,也存在用药思路的正确性问题。回忆一下我们学习《黄帝内经 灵枢 决气》中所讲的气血,“何为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何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从“宣五谷味”与“中焦受气”可以明确的看出,气血都是又水谷所化,都是胃气的变化之词。另外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来理解,也知道气血的来源是脾胃。"半日不食则气少,一日不食则气衰“,都是论述气血和饮食胃气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简单的说,胃气就是气血。第二,就是在补气血的问题上,是否符合生活实际。试问,一个人的气血能不能用药物来补?退一步说,如果能用药物来补,八珍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吃了就会气旺血足,那么是不是得出结论,谁有钱买这些药物,谁的气血就会充足,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吃了补气血的药物,每个人都是气旺血足,气旺血足就是正气充足,就是正气存内,如此一来,人还会的病吗?又充足气血的滋养,人还会生老病死吗?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一下,气血是不是能够用药物来补,一下就可以看清楚补气养血存在的问题。因此,气血两虚既然是气血亏虚,而且知道气血来源于脾胃,脾胃属土,观察自然界的土,温热才能生生化化,寒凉不生不化,才知道真正的使人气血不亏的方法是温中温阳,使脾土胃土热起来,然后蒸腾气化,消化好吸收好,把一日三餐的饮食水谷化生气血,这样才能气旺血足。最后得出结论:气血两虚为证候名。亦称气血两亏。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等。治当温中温阳助脾胃化生气血。可用理中四逆辈。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IP属地:河北2楼2022-10-30 20:42
    回复
      十年前在中医吧就是十二级了,十年后再回来,还是十二级


      IP属地:河北3楼2022-10-30 20: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