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吧 关注:11,330贴子:211,751

关于"是"与"斯"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可以确定"是与斯"在春秋战国时就同一岀现,而且意思有相近点!之所以"是与斯"会在网上撕起来是因为有人提出疑问到底应该是"是"还是"斯",于是向人教求答,人教回应于61年收录此文历经几版都是"是",于是此人以此论断这是曼德拉效应记忆偏差,大家学的是"是"记忆中却是"斯"!
首先,请问人教就是权威吗?!当然人教是具有权威体质的,但古文与书法一样,在岁月长河流传过程中,有些字句会有改动的,因为后人觉得用此字比原字更能表达诗,词或文意!比如书法,有些书法上的字体明显就是错误,但只有在古代贴碑文中出现过的字体就算正确,你不能搬出新华字典来说大师你这字写错了!
我国的教材到现在都没有统一,有些省并没有启用人教版,何况在人教61版收录此文之前,那些人学的是"是"还是"斯"谁知道呢?!但从百家讲坛,各种权威报刊新闻稿,影视剧都是"斯"说明是"斯"更符合古文之意,就像书法有些看起来是错字,但它的字体更能体现书法之美,因此在民间与圈内流传开来!
所以,当哪一天《星星点灯》中"晴朗的一片天"唱法比"肮脏的一片天"唱法更深入人心,或是"xx的一片天"比"晴朗的一片天还深入人心,或许将来也会没有人在去考究"肮脏的一片天"才是正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0-31 08:45回复
    名作七步诗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今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请问现在谁还记得原作?!相比原作现在的版本更精简!所以相比曲高和寡的原文,在民间流传开来的古文名句版本更能体现现代的取之精华去之糟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0-31 09:02
    收起回复
      从汉《孟子注疏》到清的四库全书收录,都是是人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10-31 10:30
      收起回复
        图中教材全都是“是”,也没有修改记录说把“斯”改成“是”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0-31 10:51
        回复
          现在的争论关键不是应该是“是”还是“斯”,而是自己的记忆和真实的情况是不是相符。所以,说以前读书时学的是“斯”的,对完课本后拿出证据来说事,没有人说“斯”不对。现在只拿记忆说事,说的信誓旦旦,但又没有干货,还要说人教的教材是不是权威。这就跑题了,兄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31 11:12
          收起回复
            “斯人”派说学到的是“斯人”,最大的优势是有这个记忆的多。他们强调的是自己学到的是“斯人”;至于其他人的教材、古籍是什么,不知道。
            “是人”派最牛的是把古籍翻出来,还有大批的教材。但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大批的“斯人”派。
            影视编剧、百家讲坛……都是文字工作者吧,他们的语文水平高于平均值吧,为什么都是“斯人”,没有“是人”呢?简单地记错了解释不了这个现象吧!
            真相就是有一个阶段,教材就是“斯人”,大批人都是按这个学的,而且还是背诵默写的篇目,所以以后的引用,大家也就随手写出来,没有去查典籍。
            现在你拿古书出来,那些出版社会跳出来说,我们当初“斯人”写错了,现在改成“是人”了?自己打自己耳光,以后不想拿订单了。人教社跳出来因为他一直是“是人”。还有其他出版社说话吗?被扒出来的教材,被说是大兴的,他们也就捏着鼻子听着,不会出面说话的。
            教师、教委会出来说话吗?也不会,说:当初教委出的考纲是“斯人”,然后几几年版的改成“是人”了?饭碗不要了?把当年的负责人找出来问责?
            看采访的网红文学专家,有说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是人”吗?没有吧。都这个身份了,话不能乱说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10-31 11:40
            收起回复
              人教就别说权威了,一个插图的事就钉在耻辱柱上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0-31 11:54
              回复
                改成“屎人”算了……天将降大任于屎人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0-31 12:2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10-31 12:31
                  收起回复
                    春秋战国同一出现的出处在哪里?凭一张嘴就同时出现?
                    目前最早可考的唐碑是“是”,到宋明都是“是”,最早的“斯”是清朝非官方的小作品的错误,不值一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0-31 12:31
                    收起回复
                      曼效说的是学的 是人也 那些人,时间长了被媒体输入法洗恼了,忘了是是人也
                      就和英语单词一样那么多不经常练忘的很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0-31 12:35
                      收起回复
                        有人买流亮盖住飞哥科技狠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10-31 12:38
                        收起回复
                          你这个视角就很高 但绝对不会被是人的人认同 因为统一思想 老师说的就是权威 看课本就是这样刻到骨子里去的 忙着接班夺权 管你老大爷在说什么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10-31 13:04
                          收起回复
                            初中课本中“斯人”的比例占多少?印象中觉得自己初中课本是学的是“斯人”的占比多少?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10-31 14: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