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回复贴,共1

越是难熬的时候,人越要体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苏州弘化社/每晚一卷书
杨绛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与其被生活狼狈碾过,不如活得体面一些。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1-04 17:25回复
    一、衣着体面
    古人说:“人可以有霉运,但不能有霉相。”
    运气不好,是上天捉弄;灰头土脸,却是自我放弃。
    人不自救,天也难佑。
    一个人若是自己都不肯往前走,那谁也拉不动他。
    杨绛半生坎坷,吃尽了命运的苦头。
    但是她却始终衣着整洁,保持着一份干净与体面。
    上山下乡的时候,杨绛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
    每日辛苦劳作,很多人衣服又脏又破。
    只有杨绛每日浆洗衣服,破的地方反复缝补,每天早上出门都是干干净净的。
    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她嫌不好看,就拿女儿剪掉的辫子和丈夫的帽子做了一顶假发。
    第二天带着假发照常上街。
    特殊时期,杨绛始终没放弃自己,出门必定涂上口红,打扮得端庄体面。
    这一抹口红,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照亮人心底的希望
    很多人身处逆境,觉得不用太在意外表。
    事实恰恰相反,一个人如果灰头土脸,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就没了。
    精气神没了,人也就垮了。
    古人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越是难熬的时候,人越要体面。
    保持衣着的干净,意味着一个人依然认认真真对待生活。
    保持外表的体面,才能从容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和苦难。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1-04 17:27
    回复
      2025-05-15 18:12:29
      广告
      二、谈吐体面
      《礼记》中讲:“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真正的君子,举止慎重端庄,哪怕身处困境,也不会说失礼的话。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谈吐,就是内心的修养。
      1938年,杨绛一家生活在上海。
      当时上海沦陷,日本人四处设卡排查行人,普通人一不留神就有杀身之祸。
      有一次杨绛乘车遇到日本兵检查,全员起立,杨绛不愿配合,起身稍晚。
      一个日本兵走到他面前,粗鲁地抬起她的下巴。
      杨绛大怒,想要骂他,但是身为一个大家闺秀,她却不会骂人。
      只是大声说了一句:“岂有此理。”
      同车人为这个姑娘的勇气震惊,杨绛怒视日本兵,俩人对视一会儿后,日本兵下车,杨绛侥幸逃过一劫。
      杨绛出身书香世家,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面对再多的苦难,从没有一句恶言。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轻易难以改变。
      同院有个大姑娘拿杨柳枝当鞭子打她,抽得她肩背上火辣辣地疼。
      她也只是说了一句:“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
      特殊时期,别人叫他检举揭发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但是那十年,她没说过别人一句不是。
      比起骂人,她宁可挨骂。
      《礼记》里说:“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一个人说的坏话越少,返回到自己身上的坏话就越少。
      很多人因为搬弄是非名誉扫地,但是杨绛却因为这份沉默,得以保全。
      佛家讲:“两舌、恶口、绮语、妄言,果报自受。”
      一个人说出去的话,终究会通过各种方式返回到自己身上。
      真正体面的人,无论何种处境,都能管住自己的嘴,说话干净有礼。
      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的福气。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1-04 18:04
      回复
        三、人品体面
        知乎有一个提问: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其中有一个高赞留言是这样说的:
        “很多时候,你看什么都没用,只看一点有用,就是看他在人生低处的样子。”
        难熬的日子里,坚守底线、相信善良就是一个人最大的高贵与体面。
        杨绛是大家闺秀,平时沉默少言,待人温和,很好说话。
        但是一旦触及到底线,却是半分不让。
        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劝她和钱钟书一起离开中国,夫妇二人一口回绝。
        他说:
        “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去外国做二等公民。”
        人生在世,若无法对抗黑暗,可以明哲保身。
        若是投身黑暗,助纣为虐,那就是人品败坏了。
        这是夫妇二人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最难的时候,他们依然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肯投降,不愿妥协。
        这样做的结果,就意味着更多的折磨。
        然而见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幽暗之后,她却更加笃信人与人之间温暖与善良。
        干校的时候分宿舍,她特意挑了一个最阴冷的角落,把朝阳的地方留给年轻人。
        她随身带着奶糖,有下放新人来了,就每人塞几块,希望可以给他们一点鼓励。
        研究所里同事要送孩子回老家,因为没钱而犯愁,她知道后,立马送了三百块钱过去。
        她的善良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很多人被她打动,一点点变得温柔起来。
        《唐吉诃德》的译稿是她的心血,被收走之后,杨绛心急如焚,是同组的组长冒着风险给她找回来的。
        地里干活的时候,她身体差,干不了重活,同队的人就帮她把田里的草都锄没了,只留几个“毛毛”给她。
        后来杨绛写了《干校六记》,里面没有控诉,没有怨恨,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良与温暖。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一个人见识过人心鬼蜮,却依然相信善良,愿意用心去爱这个世界。
        这样的人,即使身处卑微,也依然高贵而体面。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1-04 18: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