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但后世发生了分化,记词职能有了分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例如“咳”与“孩”,在历史上就曾是一对异体字。《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我独泊未兆,如晏和之未咳。”本作孩。“子生咳,帅保固明,仁慈礼义导习之矣。”本又作“孩提”。在这些文句中“咳”与“孩”均读hai,用的都是“小儿笑”的本义。后来这一对异体字发生了分化。“咳”念ke ,通“欬",如“咳唾成珠",即今“咳嗽”的“咳”。“孩”仍该念hai .用为幼童之称。“咳”与“孩”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喻一谕”,原本晓谕,比喻义都可通用,后来分化,晓谕主用“谕”,比喻义用“喻”,“份一彬”,原本通用,指文质具备的样子。《说文》引《论语》“文质份份”,今作彬彬,后世分化,“彬”仍表本义,而“份”改读fen ,用作量词,“育一毓”、“徯一蹊”、“讶一迓、“拓一遮”等,也有类似的变化。我们在读古书时,对于这一类的异体字一定要作历史的考察,切不可轻率地以今律吉而误解文义。
这类现象的还有其他例子吗?拜托各位了!
这类现象的还有其他例子吗?拜托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