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反应操作
1,原则上所有的反应都不能用塞子塞住,从而造成反应在狭小的密闭空间下反应,必须在出口处街上氮气球或者三通(特殊的如高压反应或 sealed tube 反应除外),以免因反应放热或产生气体而发生冲料或者发生爆炸。
2,处理反应时选择合适的容器,最好在预估的所有体积的二到三倍之间,以免出现容器过满的状况。
3,任何反应若非会放出含 H+之物质,均应尽可能在惰气(氮气或氩气)系统下操作,以避免不必要之副反应(side reaction)。如必须于惰气系统下操作则以使用惰气气球系统为宜。
4,标准惰气系统反应处理方式是将反应器皿于烘箱中取出后迅速放入搅拌子并连接氮(氩)气出口之后迅速将反应所需设备组合起来,并用火焰干燥,然后抽真空再灌入氮(氩)气,并重复两次。
5,任何一未知反应,除非有极近似之反应作参考,否则应从0℃或室温开始尝试,若不反应再逐步升高其温度,反之若反应太快有副作用时,再降低其温度。
6,任何一未知反应于 set up 完成后30 分钟内即应检查反应进行之情况,我们可取适量之原液(Aliquots)以TLC,NMR,GC,IR 或其他适当的技巧检验之。确定其反应进度后,才可决定是否在原条件下反应,切不可任意由其反应,或work-up 而不予检查。
7,检查反应时若发现超过 3 小时没有任何变化(反应)发生则可尝试逐渐升高温度10-30℃,然后再等十分钟后检查其变化,若再过一小时后仍无反应则再升高温度10-30℃,如此反复尝试直到反应发生为止。
8,任何一反应若需加热或反应中可能生热时必须加装冷凝管以确保物质不会挥发散失。
9,若反应之溶剂为低沸点物质(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则冷凝管内需通冰水,否则溶剂可能挥发散失,尤其在加热回流时,不注意会造成反应物浓度过高,甚至干涸。
10,怕水而需低温反应,先Set-up 好所有的equipment、solvent,及部分不会产生反应之试剂,最后才以冷媒冷却反应系统,否则在set-up 时易有水汽进入,影响反应效果。
11,如果反应之产物 NMR 无法解释,应立即点TLC 以检查其纯度,如果不纯则NMR图谱之积分自然无法解释,应纯化后再测。
12,任何新反应在完全定案前,所有尝试反应之产物,请务必予以保留,即使非我们所预期的产物或混合物,均有保留及比较TLC 的价值。
13,反应后务必将所有“有意义”之TLC plates 按原尺寸画于笔记薄上,以便以后比较用。
14,下班前应尽力完成第二天实验之准备工作,如明日需用之干燥玻璃器皿,设备,或找好需用的试剂及溶剂等。
15,如预期反应需超过 12 小时,宜尽量利用下午或晚上set up 反应。如预期反应需超过36 小时,宜尽量利用周5 或周6 set up,以求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部分:柱层析
1,一般而言极性大的物质在极性固定相上的移动速率最小(因其吸引力最大)反之极性小的物质在极性固定相上的移动速率最大。但所有物质使用高极性流动相时在极性静相时之移动速率均增大。故依各分离物质的极性选择极性适当的固定相及流动相甚至其用量均为层析(Chromatography)成功之关键。
图片
2,任何化学物若以 TLC 鉴定其纯度,其所显示的Rf 值超过0.7 或低于0.1 时,均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单一点(one spot),因为在此种Rf 值时,许多Rf 较接近的点会重合。因此我们所选择观察物最适合之Rf 值为0.3-0.5。
3,Run Column 时所选用之solvent 系统应配合选用硅胶(stationary phase)的用量及sample(样品)的量来选择其极性组合,一般而言欲分离之主样品Rf 值以0.15-0.25为宜。
4,一般最常用之 Solvent 依其极性大小依次为n-Hexane(or pet.ether)<EtOAc<MeOH,组合为最通用,其他如Ether 也常为中极性之溶剂,对于氨类氯化溶剂如CH2Cl2,CHCl3常有特殊的效果,而Benzene 对含芳香性之化合物也会有出人意外之好效果。
5,Run Column 所用之Solvent 在配好后,应以TLC 再作检测一次,以确定是否为恰当之Solvent 系统。尤其若需要收集一点时,则在分离前之混合物必须留一些以便作比较参考用。
6,在填装层析管(packing column)时若不慎有气泡(如Solvent 部分流干)可补满Solvent后以木棒(或签字笔)轻敲管壁,让气泡浮出。因为气泡中没有硅胶,分离物流经此处时移动速度会比其他处快,而造成此区域分离物与其他无气泡处之分离物排列次序混乱之现象,影响分离效果。
7,在 Run Column 时所收集的分离份(fraction)体积(毫升)通
1,原则上所有的反应都不能用塞子塞住,从而造成反应在狭小的密闭空间下反应,必须在出口处街上氮气球或者三通(特殊的如高压反应或 sealed tube 反应除外),以免因反应放热或产生气体而发生冲料或者发生爆炸。
2,处理反应时选择合适的容器,最好在预估的所有体积的二到三倍之间,以免出现容器过满的状况。
3,任何反应若非会放出含 H+之物质,均应尽可能在惰气(氮气或氩气)系统下操作,以避免不必要之副反应(side reaction)。如必须于惰气系统下操作则以使用惰气气球系统为宜。
4,标准惰气系统反应处理方式是将反应器皿于烘箱中取出后迅速放入搅拌子并连接氮(氩)气出口之后迅速将反应所需设备组合起来,并用火焰干燥,然后抽真空再灌入氮(氩)气,并重复两次。
5,任何一未知反应,除非有极近似之反应作参考,否则应从0℃或室温开始尝试,若不反应再逐步升高其温度,反之若反应太快有副作用时,再降低其温度。
6,任何一未知反应于 set up 完成后30 分钟内即应检查反应进行之情况,我们可取适量之原液(Aliquots)以TLC,NMR,GC,IR 或其他适当的技巧检验之。确定其反应进度后,才可决定是否在原条件下反应,切不可任意由其反应,或work-up 而不予检查。
7,检查反应时若发现超过 3 小时没有任何变化(反应)发生则可尝试逐渐升高温度10-30℃,然后再等十分钟后检查其变化,若再过一小时后仍无反应则再升高温度10-30℃,如此反复尝试直到反应发生为止。
8,任何一反应若需加热或反应中可能生热时必须加装冷凝管以确保物质不会挥发散失。
9,若反应之溶剂为低沸点物质(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则冷凝管内需通冰水,否则溶剂可能挥发散失,尤其在加热回流时,不注意会造成反应物浓度过高,甚至干涸。
10,怕水而需低温反应,先Set-up 好所有的equipment、solvent,及部分不会产生反应之试剂,最后才以冷媒冷却反应系统,否则在set-up 时易有水汽进入,影响反应效果。
11,如果反应之产物 NMR 无法解释,应立即点TLC 以检查其纯度,如果不纯则NMR图谱之积分自然无法解释,应纯化后再测。
12,任何新反应在完全定案前,所有尝试反应之产物,请务必予以保留,即使非我们所预期的产物或混合物,均有保留及比较TLC 的价值。
13,反应后务必将所有“有意义”之TLC plates 按原尺寸画于笔记薄上,以便以后比较用。
14,下班前应尽力完成第二天实验之准备工作,如明日需用之干燥玻璃器皿,设备,或找好需用的试剂及溶剂等。
15,如预期反应需超过 12 小时,宜尽量利用下午或晚上set up 反应。如预期反应需超过36 小时,宜尽量利用周5 或周6 set up,以求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部分:柱层析
1,一般而言极性大的物质在极性固定相上的移动速率最小(因其吸引力最大)反之极性小的物质在极性固定相上的移动速率最大。但所有物质使用高极性流动相时在极性静相时之移动速率均增大。故依各分离物质的极性选择极性适当的固定相及流动相甚至其用量均为层析(Chromatography)成功之关键。
图片
2,任何化学物若以 TLC 鉴定其纯度,其所显示的Rf 值超过0.7 或低于0.1 时,均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单一点(one spot),因为在此种Rf 值时,许多Rf 较接近的点会重合。因此我们所选择观察物最适合之Rf 值为0.3-0.5。
3,Run Column 时所选用之solvent 系统应配合选用硅胶(stationary phase)的用量及sample(样品)的量来选择其极性组合,一般而言欲分离之主样品Rf 值以0.15-0.25为宜。
4,一般最常用之 Solvent 依其极性大小依次为n-Hexane(or pet.ether)<EtOAc<MeOH,组合为最通用,其他如Ether 也常为中极性之溶剂,对于氨类氯化溶剂如CH2Cl2,CHCl3常有特殊的效果,而Benzene 对含芳香性之化合物也会有出人意外之好效果。
5,Run Column 所用之Solvent 在配好后,应以TLC 再作检测一次,以确定是否为恰当之Solvent 系统。尤其若需要收集一点时,则在分离前之混合物必须留一些以便作比较参考用。
6,在填装层析管(packing column)时若不慎有气泡(如Solvent 部分流干)可补满Solvent后以木棒(或签字笔)轻敲管壁,让气泡浮出。因为气泡中没有硅胶,分离物流经此处时移动速度会比其他处快,而造成此区域分离物与其他无气泡处之分离物排列次序混乱之现象,影响分离效果。
7,在 Run Column 时所收集的分离份(fraction)体积(毫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