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吧 关注:264贴子:6,917
咏春诗话(张桂亭)
========= 
春来了。咏春游春,快意事也。可少长咸集,一觞一咏。可会桃李芳园,序天伦乐事。或可效白头宫女,闲坐说唐诗。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家说,咏春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好字当头的小诗好就好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的喜人春雨。这样的好诗怎能不让人代代喜读。

同是以风雨咏春的《春晓》,古今传诵,脍炙人口。连我家二岁多的小孙女都能咿咿呀呀地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语言浅近,画面清晰,又起伏跌宕,韵致优美的小诗,宛如一股清泉,从唐人心中流出,又流进今人的血脉。这种跨越遥远年代而又「零距离」的流,是认同,是亲和,是生命力,套句时尚话说,是「可持续发展」。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虽说,诗翁之意在于讽喻或感慨而不在春,但却极富春意,且素享盛誉,又多有品评。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之诗眼「千里」二字,明人杨慎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清人何文焕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著看得见。」(《历代诗话考索》)。

余读此诗,却奇奇怪怪地品到了「推敲」——可以想象和推演,当年,漫游于江南春景中的杜牧,恐怕亦如贾岛那样,边行边吟:千里乎?十里乎?边推边敲:啼之听得耶?映之见得耶?如此推推敲敲,才推敲出了那个如此亮丽的诗眼。

唐人有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无有「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哪有「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生花妙笔。

不妨再说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眼前,江水江天的江流天地之美,初月明月的月照人间之华,与花与夜与人与春江,也与青枫芳甸、白云飞霜,还与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链接成为一幅色调优美,感情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夜月春江图。张公一生仅有两首诗传世,也因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评说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不错,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咏春唐诗是这峰上的一抹亮丽风景,而诗中那些雕镂组绣,炫转荧煌的名句更像瑰丽之珠,让人玩索不尽,抽绎无穷——

譬如,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譬如,桃花乱落如红雨。带叶梨花独送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再譬如,春风得意马蹄疾。春城无处不飞花。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说至此,突然就想到了杜甫《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古往今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沧桑巨变的又岂止是锦江之春!若从这儿放眼望去,杜甫所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在天旋地转中,走过盛唐,走过千年,正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之春。

不才尝想,假如,杜甫能于这春光灿烂春色撩人的今天再登斯楼,面对神州一片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走向小康的春日胜景,他一定会一扫「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的愁吟低唱,而和我们这代人一起放声高歌:可喜盛唐还盛世,日日当为胜景吟。


1楼2006-02-04 00:50回复
    2、咏柳诗话(宋步明)
    ========== 
    柳是春风的化身,最早报出春的消息,有了柳枝的摆动,就有了春的婀娜,春的温柔。诗人白居易写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过了正月,春的脚步就越来越清晰了,山坡上尽管还覆盖著积雪,在阳光下闪著寒光,然而,柳已经早听到河面上冰块融化的声音,很快,这位春的使者,就带来了春的消息。柳枝上开始萌发出点点的嫩芽,随後,我们就开始听到云雀嘹亮的歌唱,看到山岗上欢快奔跑溪流,在树木掩映的村庄里,遍布在大江南北的柳,如行云流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难怪诗人贺知章的这首诗这样脍炙人口,早春二月,春风裁剪出碧玉般的柳叶,这是他对春天由衷的赞美,还是对柳深情的歌唱?

    春雨蒙蒙中的柳又有另一番景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新、自然,我不知道有没有画家能画出这样空灵、新鲜的图画?即使有,不知能不能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对春天的那种热爱和渴望?而王维在《渭城曲》中却在雨後的清晨中给我们另一幅难忘的图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晨雨洗刷後的驿舍,青青的新柳,清爽空气中汤气回肠的离别伤感,柳色中说不尽的朋友间的深情厚意,真的把雨後的柳提炼成能萦绕心头的辞意绝美的绝句。

    而另一种柳给我们的是明朗的记忆:「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春风轻吹杨柳飞舞,踏歌声阵阵传来,而心情也像东边的日出,体验著春光的明朗和快乐。「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则让人们看到了随风起舞的欢乐的柳枝。欢乐的柳枝是动态的,我们的思绪也和在东风的柳枝摆动起来,这时,一组组柳的身姿叠印成满眼的绿色。


    2楼2006-03-08 20:49
    回复
      4、桃花诗话(周建邦)
      ========== 
      春日荏苒,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红艳如火的桃花就已开满枝头。千百年来,诗人们写下了无数吟咏桃花的诗篇,绚丽的桃花点缀了一部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学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的诗句,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 

      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南国有佳人,容颜若桃李”(曹植《杂诗》);“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所见,“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如今故地重游,花在人已去,见花思人,让人黯然神伤。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既无梅兰的君子之风,也无牡丹的华贵之质,桃花的艳丽也被视之为艳俗。在这些诗人笔下,桃花就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 

      “桃花开东园,含笑夺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李白《古风十五首》之十五),诗中的桃花就给人一个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印象。而李白的另一首《赠韦侍黄裳》:“桃李卖艳阳,路人行且迷。”更是直接指斥桃花卖弄姿色,迷惑路人。 

      李杜诗篇中的桃花虽说是别有寄托,但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他们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桃花一经他们品评为妖冶轻薄,其身价就一落千丈。此后一千多年来,桃花的声誉不仅远远不如梅兰荷菊,甚至被人贬为“花中倡优”。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将艳遇说成是“走桃花运”,将色情事件说成是“桃色事件”。 

      人们对桃花的评价,真是褒也在艳丽,贬也在艳丽。可是,同为艳丽的牡丹和桃花,牡丹的艳丽被褒扬为华贵,桃花的艳丽则被贬斥为妖冶,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然而,桃花任人评说,终究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绚丽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


      4楼2006-04-02 14:20
      回复
        7、莲荷诗话
        ======
        莲花又名荷花,水芙蓉。她亭亭玉立、天生丽质、高雅素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为世人所喜爱。古今文人雅士也都喜欢用莲荷为题材作为描写的对象,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使人读起来如饮甘醇,其味无穷也。时值仲夏采莲之季节,漫步荷塘,吟唱一下古代诗人们关于莲荷的描写,却别有一番情趣。

        我国是盛产莲荷的地方,湖南的洞庭湖,南京的玄武湖,杭州的西湖等,都是大面积栽培莲荷的地方。每当仲夏季节到来,荷花在湖上碧叶连天,微风拂面,清香宜人。宋代的诗人杨万里在六月的一天早晨,他走出寺庙送别友人,被西湖早晨荷花的美景所吸引住,于是挥笔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抓住了夏天西湖景色中的莲叶与荷花这两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用浓墨加以渲染,极度赞美了六月西湖的佳丽风光。诗意清新,读之令人如见十里荷花,如闻香扑鼻。这首诗描写的是荷花在阳光下的明艳。但雨后的荷塘更具有一番诗情画意,宋代的刘颁(ban班)在他的《雨后池上》一诗中写道:"一雨池塘水面中,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描写了雨后荷塘的迷人景色。

        唐代诗人卢照邻仕途失意,常借荷花自寓,并抒发自己不遇于时,悲叹盛时不再的情感,正如《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描写。这些情感的抒发在他的《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一诗中可以看出:他借荷花、荷叶来暗喻自己的品格和才华。也正如宋许凯《彦周诗话》中写道:"世间花卉无愈莲花者。盖诸花皆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六月,其香清凉,虽荷叶无花时自香也。"

        古代的诗人不仅擅于荷塘美景的描写,而且还擅于荷塘中采莲姑娘的描写。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采莲姑娘的身姿服饰,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俨然一幅明晰的《采莲图》,比如第一和第二句,把采莲姑娘的衣裙颜色描写得仿佛是荷叶剪裁,脸庞和芙蓉一样美丽。也正如梁元帝萧绎的一首《碧玉诗》所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唐代的诗人白居易也擅于描写采莲姑娘的各种表情,他在一首《采莲曲》中写道:"菱叶萦波荷飓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通过此诗描写了一位采莲姑娘的腼腆活泼情态和羞怯的心理,诗中描写细致、生动逼真。一个欲语还止、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如在眼前。最后一句的描写更加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真实感,读之使人如闻玉簪落水之声。关于采莲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描写,唐代诗人皇甫松也有一首《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此诗描写了采莲姑娘追求爱情的纯真热情和勇气以及她情窦初开的羞怯心态。诗意如画,生动传神。

        在古代这些诗人们描写莲荷的诗句中,使我们领略到了荷花、荷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以及采莲姑娘们勇于追求爱情的纯真心理。也真正使我们了解到了荷花被人们视为圣洁象征的原因。


        7楼2006-06-25 19:20
        回复
          8、科场诗话(陆茂清)
          ==========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

          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耻,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
          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

          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8楼2006-07-09 18:38
          回复
            今日《文汇报 笔会》上有篇“蚊子诗话”甚为有趣。本想录此,居然发不上!再从头细读,怎么也看不出有敏感字眼。此文就事论事,引得都是古诗,不知犯了何处天条。服了,这贴吧!


            9楼2006-07-14 20:18
            回复
              蚊子诗话(黄晓慧)
              ========
               “长脚小儿童,吹箫入洞房。红酒食醉醉,拍手见阎王。”这是福建方炳良先生收集的莆田涵江地区的一则民间谜语,谜底就是“蚊子”。长脚状其形,“吹箫”摹其声,“红酒食醉醉”喻蚊子吸饱血后的神态,十分形象,而结果是被人掌心一拍见了阎王,下场并不妙。
               与这条谜语可谓异曲同工的有写《岳阳楼记》的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咏蚊》:“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以樱桃形容吸饱血的蚊子,倒也形象,当然这首咏物诗也别有寓意在焉。《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代诗人单斗南的《咏蚊》诗,意思差不多,却显得直白些:“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寓。嗜肤凭利喙,反掌陨微躯。”但是蚊子以“性命博膏血”吸血不顾命的这层意思,实际上,以《游子吟》一诗出名的唐代诗人孟郊早就写过,试看他的《蚊》一诗:“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愿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唐朝长庆年间进士常楚老写《江上蚊子》,则对贪婪的蚊子作了猛烈的声讨:
               “飘摇挟(一本作夹)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雷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臭腐填腹几多足?越女如花住江曲,嫦娥夜夜凝双睩。怕君撩乱锦窗中,十轴轻绡围夜玉。(《全唐诗选注》注:亚,同“压”,低垂的样子。)
               一般蚊子都是昼伏夜出,至晓自隐,晚唐越州山阴诗人吴融在《平望蚊子二十六韵》中纪录的蚊子,却是白天也出来“上班”,且“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其凶当可称天下第一,且看该诗: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
               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舳舻。
               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
               舟人敢停棹,陆者亦疾趋。南北百余里,畏之如虎驱。
               噫嘻天地间,万物各有殊。阳者阳为伍,阴者阴为徒。
               蚊蚋是阴物,夜从喧墙隅。如何正曦赫,吞噬当通衢。
               人筋为尔断,人力为尔枯。衣巾秽且甚,盘馔腥有余。
               岂是阳德衰,不能使消除。岂是有主者,此乡宜毒荼。
               吾闻蛇能螫,避之则无虞。吾闻虿有毒,见之可疾驱。
               唯是此蚊子,逢人皆病诸。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萧疏。
               此中震泽路,风月弥清虚。前后几来往,襟怀曾未舒。
               朝既蒙襞积,夜仍跧蘧蒢。虽然好吟啸,其奈难踟蹰。
               人生有不便,天意当何如。谁能假羽翼,直上言红炉?
               不知这种蚊子还有后代否,就凭“南北百余里,畏之如虎驱”这一凶相,或可申报吉尼斯之最呢!


              10楼2006-07-22 21:56
              回复
                陆游也写过一首《熏蚊效宛陵先生体》: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不如小忍之,驱逐吾已隘。
                 宁闻大度士,变色为蜂虿?
                 (宛陵先生指北宋诗人梅尧臣,因梅是安徽宣城人,宛陵为宣城古称)
                 前引诗句可知唐代已有蚊帐之类的避蚊工具。从此诗可知,在南宋时,用艾草(燔艾)驱蚊也是较盛行的,叶大兵和乌丙安主编的《中国风俗辞典》记载,旧时汉族民间驱蚊习惯多用燃烟熏法,在室内闷烧干野香蒿驱蚊,“更多的是将干蒿编成长辫称为火绳,晚间点其一端熏烟。”这个火绳可称是蚊香的前身了。
                 对待蚊子的态度陆游不是“一拍为快”,相信天道终将处之。与他的态度相似的则有方孝孺先生,他写过《二虫吟》,该诗前半首咏的是“翾翾暮光萤”,后边咏蚊:“喧暄秋后蚊,白日噆我肌。我虽病无力,扫扑亦易为。怜汝营一饱,未得死及之。且复纵遣去,天运自有时。”


                11楼2006-07-22 22:09
                回复
                  秋天到后,蚊子死期也快临近了,这时候的蚊子虽垂死挣扎,但仍厉害。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中有一首《秋蚊》:
                   “白鸟秋何急,营营若有寻。tg回首日,刺客暮年心。附燰还依帐,愁寒更苦吟。怜他小虫豸,也有去来今。”(注:此处白鸟喻蚊子)


                  12楼2006-07-22 22:17
                  回复
                    袁枚还作有一首《碧纱避蚊诗》,将蚊子比作呼啸而出的蟊贼:“蚊蝱疑贼化,日落胆尽壮。啸聚声蔽天,一呼竟百唱。如赴闤闠市,商谋抄掠状……”
                     蚊子明来暗去,昼伏夜出也是诗人常用来做文章的。
                     清汪秀峰的《咏蚊》则云:
                     “乍停纨扇便成团,隐隐雷声夜未阑。漫道纱凉如水,明中易避暗中难。”
                     有一首散曲《北落梅风·咏蚊》这样写道:
                     “明明的来,暗暗的去。怎当他毒如蜂虿。死来头上还不睬,天生的嘴尖舌快。”
                     明陈铎有一首散曲《北双调·沉醉东风·咏蚊蚤》:
                     一个巴到晚檐前闹攘,一个等到眠床上轻狂。一个认肌肤是口食,一个靠藁荐为家当。等明时躲躲藏藏,这厮每尖嘴伤人狠似狼,吃饱了何曾见长?


                    13楼2006-07-22 22:18
                    回复
                      除了比咏tg之外,蚊子在一些作品中还被喻为其他一些社会角色。冯梦龙编的《挂枝儿》卷八也有两首咏蚊子的小曲子,一首以蚊子隐喻妓/女:
                       “蚊虫儿,生就你惺惺伶俐,善趋炎,能逐队,到处成雷,吹弹歌舞般般会。小脚儿在绣帏中串惯了,轻嘴儿专向醉梦中讨便宜。随你悭吝贼,逢他定是出血也,你这小尖酸,少不得死在人手里。”
                       冯评曰:“陌花馆主人作有咏蚊《黄莺儿》数篇,录其一云:‘恨杀咬人精。嘴儿尖,身子轻,生来害的是撩人病。我恰才睡醒,他百般作声。口儿到处胭脂赠。最无情,尝啖滋味,又向别人哼。’”
                       另一首咏蚊小曲讥讽的是多言乱说,惹是生非之人:
                       “蚊虫哥,休把巧声儿在我耳边来搅诨,你本是个轻脚鬼,空负文名,一张嘴到处招人恨。说甚么生花口,贪图暗算人。你算得人轻也,只怕人算得你狠。”
                       冯梦龙评曰:“说得利害分明,大堪警世。余亦有《咏蚊》六言云:‘夜动昼伏似鼠,饥附饱去如鹰。不是文名取忌,从来利口招憎。’”
                       也有将蚊子比作趋炎附势的清客的,明崇祯四年进士山东莱阳左懋第九岁时,劝导其姑父远离一伙靠奉承巴结取利的清客,曾以蚊子为喻写过一诗:“入耳皆雅奏,触面尽深机。吸饱飞飏去,主人知不知?”
                       上下五千年,文赋诗词曲,小小的蚊子在文学史上写下的名篇太多了,毫不夸张地说,甚至可以专门出一本《蚊子文学史》了。清鲍辛浦写过一篇《蚊赋》,概括得也非常到位,且以此小赋作结:
                       彼虫之微,脚多且翅。彼虫之威,嘴长而利。乘隙趋炎,怀奸抱智。歃血如盟,婪脂如刺。噆不择肤,鸣能搅睡。饥不蠹专,巧亦惑类。谐声从文,象形造字。区区黍民,忝列书契。敦堪取譬,虎冠之吏。


                      14楼2006-07-22 22:20
                      回复
                        始终弄不明白,《蚊子诗话》上得了报纸,却上不得吧台。今日有闲,较个真。文章先来个五马分尸,分段发,终于找出元凶。佩服!


                        15楼2006-07-22 22:29
                        回复
                          10、扇子诗话(林炜) 
                          =========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舜始作「五明扇」,这是传说中最早的仪仗扇,到周朝已有文字记载: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什麼人使用什麼扇。 

                          汉朝以後,民间普遍用扇子来取凉,多为羽扇,诸葛亮就曾使用鹅毛扇。晋人张载所著《羽扇赋》曰:「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至洁,飘缟羽於清风,拟妙姿於白雪。」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文人便常常在扇面上绘画、作诗、题文。唐人雍裕之《题蒲葵扇》诗曰:「倾心曾向日,仕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 

                          扇子除用来煽风取凉,或作「仪仗扇」外,妇女儿童常用它来扑流萤取乐,杜牧《秋夕》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扇子作为仪仗扇,一直使用到清代,唐人元稹《酬李甫见赠》十首之四就提到仪仗扇:「曾经绰立侍丹墀,绽蕊宫花拂面枝。雉尾扇开朝日出,柘黄衫对碧霄垂。」 

                          成语有「秋扇见捐」即秋天来了,扇子就会被人扔在一边,没人理睬它了,常喻女子色衰而遭弃,汉代女子班婕妤《怨歌行》诗曰:「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人司空图的《扇》,意境与此诗相似,诗曰:「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有时池上遮残日,承得霜林几个蝉。」 

                          宋朝以後,文人在扇面上题诗或画松、竹、梅、假山、盆景等。後人便收藏起来,成为一种工艺品。


                          16楼2006-07-31 00:21
                          回复
                            11、杜鹃诗话(胡中柱)
                            =========== 
                            花鸟同名的,除了芙蓉,还有杜鹃。后者相传是杜鹃鸟在啼叫时,其声悲切凄凉,一直叫到口吐鲜血,滴于土上,化而为花,便是杜鹃。一丛丛,一片片,满山遍野,鲜艳欲滴,殷红似燃。

                            如同梅喻气节,菊喻隐逸,荷喻清高,牡丹喻荣华一样,由于这则传说,杜鹃便常被用以借喻悲思之情了。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日忆三巴”的绝句;文天祥在北去途中吟诵“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唐代隐士方干,《唐才子传》称其,“不识朝,不识市,旷逍遥,闲徙倚;一杯酒,无万事,一叶舟,无千里;衣裳白云,坐卧流水”,算得上潇洒了,可写杜鹃花却是“未向移栽日,先愁落地时”。花未种时先忧其落,“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疏任其疏,密让其密,不加修剪,听凭自然。隐逸雅士对杜鹃花如此轻怜密爱,只因它是杜鹃滴血之花。看来,只有杨万里表示了不同看法,“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泪滴成”。一开始就认为花鸟并非一回事,花开之时逢鸟啼只是偶然巧合,即便真是杜鹃啼血而成,如此满山遍野之花也不可能只是这点血就够了。而是征戍之士的离恨别愁之泪聚滴而成。所谓杜鹃啼血的传说,源自蜀帝杜宇避住深山,后魂魄化鸟,啼叫而血,故杜鹃一名杜宇。杨万里改帝王为平民,让读者内心颇感震撼,虽然不能说是在政治上有了重大突破,至少在艺术上作了翻新。

                            咏杜鹃的诗人中,白居易作品最多,且很多是古风长歌,律诗中有首在江州写的颇足玩味。前半首写其姿容,三、四联道,“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蔷薇的不许随意采摘,荷花的只容远观不能亵玩,与平易近人的杜鹃相比,居然成了缺点,可见这位“座中泣下谁最多”的江州司马,此时心情伤感、委屈,又有自我慰藉。移居忠州,境况改善后便作昂扬之声了,“但知烂漫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与白居易差不多同时的元和进士施肩吾,也是将杜鹃花的生物属性引进社会领域并打上了个性特征,“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杜鹃虽美,开得又茂盛,可恨京城的达官贵人不认识,不赏识,所以,只有自我护惜,自我赏识了。

                            晚唐诗人曹松有首《寒食日题杜鹃花》很具特色,“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清明前两天的寒食,因纪念介子推而禁烟,诗人借此以火喻花,写得生机盎然,又不入幽怨悲苦的窠臼,显得新颖别致。看来,苏轼写山茶“散火冰雪中”的名句,是深受其影响的。


                            17楼2006-09-14 18:52
                            回复
                              12、“秋凉”诗话(顾云卿)
                              ============
                              入秋以后,一阵秋风一阵凉。届时,我们常常会吟咏起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传世佳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俊C髅魇桥沤獠痪>乃夹鳎从“天凉好个秋”五个轻描淡写的文字一笔带过,其中的凝重寓意和万分复杂,给人印象更深。故“天凉好个秋”为后人所乐于称道和引用。作家郁达夫以此五字为题作过散文;台湾著名歌词作者庄奴(曾写过《冬天里的一把火》《甜蜜蜜》《小城故事》)也以此五字为题写过歌词,就是在今天,元祖月饼在做广告时,也没有忘记加上一句“元祖雪月饼,天凉好个秋”。

                              “秋凉”因出现在酷暑以后,所以,人们感到非常舒畅,对它特别喜欢。对此感觉,可以陆游的《南门晚眺》为代表:“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宋代的张元干在《瑶台第一层》中说:“豆花初秀雨,散暑空,洗出秋凉”;宋代曹勋有《清平乐》词:“秋凉破暑,暑气迟迟去。最喜连日风和雨,断送凉秋生庭户。”(《全宋词》第2册第1238页)宋代倪偁也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凭高一览,紫翠相围光照眼。……凉秋最胜,万顷芙蕖盖明镜。”(《全宋词》第2册第1333页)吕祖谦能够与友人在“凉秋同出郭,胜日共寻山”(《全宋诗》第47册第29140页);方回则在“风声雨气凉秋夜”体味到“世故时情病客心”。(《全宋诗》第66册第41618页)

                              夏天的离去和秋天的到来,古人从所睡的枕头和席子上最先得到反映。唐代白居易有《留别》一诗:“秋凉卷朝簟(diàn),春暖撤夜衾。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簟,即用竹编制的席子。他还有首诗《池上夜境》云:“露簟消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宋代虞俦《无眠》诗说得直接:“秋凉最许簟先知”;韩偓的《即日二首》也云:“枕簟秋凉减夜眠”;而范成大的《寿栎堂枕上》讲得更明白:“禅床初看小山屏,夜久秋凉枕席清”。

                              夏天过去了,驱炎除暑的扇子用不上了。白居易《雨后秋凉》一诗最先反映这个动态:“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宋太宗的《缘识》诗也写道:“诗吟海岳皆空尽,扇觉秋凉渐放闲”;宋代曾几的《次忧字韵》则认为“稍喜对床听夜雨,永怀扇枕作凉秋”。


                              18楼2006-10-01 2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