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林曦老师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她是这样理解的:如果简单粗暴地把艺术家分做两类,一类就是比较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比如我们要试图用水墨画一画今天的外面的CBD,以及里面辛苦工作、面无表情的上班族。反映这个时代的困惑和焦虑,她觉得没有问题,如果这个东西确实是你有所感触的。因为艺术最核心的东西还是真诚,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艺术体验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但确实那些属于你真切的每时每刻的感受,是更有内容,更有质地,更能打动他人的,也就是说,艺术家自己没有被打动的时候,很难用这个东西去感动他人,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而且林曦认为艺术家不止两种,不止两百种,不止两千种,不止两万种,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独一无二的,简单的贴标签和分类是没有用的,因为标签永远贴的是一类人,我们用标签去认识这些人的时候会省很多的力气,但仍然不能取代你在平静面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问自己心跳还是不心跳,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东西是无法被经营的,也假扮不出来。
当然,今天当代艺术的生态情况的确是比过去更复杂了一些,但最终回归到艺术本身,依然是这个作品能不能触动你的心灵。还是回到关于文人体系没落的话题,过去文人可能在遭遇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重视的是“我依然在欣赏着生活之美”。林曦还听到过上海有那种老先生在最困难的时代,可能一个小面包,也会拿出刀叉、铺上餐巾,认认真真切了。有些人就会觉得这不就是死装吗?但是一些人非常赞赏这样的品格,觉得他在非常用心地善待人生的每一刻。
因此林曦认为艺术品也是一样的,都是我们的镜子,不同的价值观映射出来我们对不同的艺术品或者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创造方式的反应,但是回过头来看,最后看到的其实就是自己。
而且林曦认为艺术家不止两种,不止两百种,不止两千种,不止两万种,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独一无二的,简单的贴标签和分类是没有用的,因为标签永远贴的是一类人,我们用标签去认识这些人的时候会省很多的力气,但仍然不能取代你在平静面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问自己心跳还是不心跳,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东西是无法被经营的,也假扮不出来。
当然,今天当代艺术的生态情况的确是比过去更复杂了一些,但最终回归到艺术本身,依然是这个作品能不能触动你的心灵。还是回到关于文人体系没落的话题,过去文人可能在遭遇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重视的是“我依然在欣赏着生活之美”。林曦还听到过上海有那种老先生在最困难的时代,可能一个小面包,也会拿出刀叉、铺上餐巾,认认真真切了。有些人就会觉得这不就是死装吗?但是一些人非常赞赏这样的品格,觉得他在非常用心地善待人生的每一刻。
因此林曦认为艺术品也是一样的,都是我们的镜子,不同的价值观映射出来我们对不同的艺术品或者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创造方式的反应,但是回过头来看,最后看到的其实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