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吧 关注:43贴子:454
  • 1回复贴,共1

公元1075年 马耳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22-12-09 08:35回复
    复杂的地质构造,久远的人文历史
    马耳山自唐朝就已成为东方名山。北宋时苏轼在诗词中反复提及,山势峻险更兼齐长城盘绕山间,为马耳山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看点。
    未随埋没有双尖
    公元1075年(宋熙宁八年)正月某日,密州上空风停云止,已让人感到微微春意的傍晚,下起了细细的小雨。深夜,雨滴悄悄转为雪粒,山川大地铺上了一层洁白。翌日雪霁,天地为之一新。此时的苏轼,从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还不到俩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的这位北宋文豪,清晨踏着春雪,登上州衙北邻的城墙(超然台),放眼南望,皑皑雪原尽头,马耳山兀自挺立。
    念及自己的遭遇,触景生情,苏轼写下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褐(qinchou)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埽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兹山表东服
    “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历史上,歌咏马耳山的文人不止一位。早于苏轼300多年,即在唐朝开元年间,19岁考中进士、诗文俱佳、“名播天下”的萧颖士(字茂挺),就以《游马耳山》为题,用长达28句的五言,描绘了马耳山幽深迷蒙、生机勃发、滋润茂盛、高峻接天的壮丽景色。
    古代称距离京城较远的地方为“服”,这里所说的“东服”是指临淄以东地域,可见在唐朝时马耳山就已经是东方名山了。
    萧颖士是盛夏游览马耳山的,但“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入谷烟雨涧,登崖云日明。…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如果不是“还丹味远术,养素惭幽贞”,萧夫子早已在此超凡脱俗、“栖蓬瀛”、“升玉京”了。
    鲁东南最高峰
    马耳山之所以“远近瞻其名”,自然、人文两方面的条件不可或缺。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这是鲁东南一带的制高点,海拔706.7米,若从群峦叠嶂的南部山区看去,还不算十分高峻。但由此向北,大山骤然消失,地貌逐渐由山地降为平原,低山数点,几无遮拦,所以在相距30千米的诸城瞭望,马耳山犹如耸立于南门外的巨幅山水画卷,分外醒目。
    自古以来,诸城地处山东内陆和半岛的咽喉,战略地位显要。汉朝初年置东武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为诸城。历史上,或郡,或州,或县,那里一直是文人荟萃之地。地处域南门户的马耳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人笔下的重要题材,同时承载了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今日马耳属谁家
    古时的马耳山,属于密州州治所在地一诸城。岁月更替,时光荏苒。872年后,即公元1947年5月,五莲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40平方千米的马耳山,主体划归五莲,只有东北角一条后腿留在了诸城。如今,其山南是五莲县松柏镇和户部乡,山北是五莲县许孟镇,东北角则在诸城皇华镇境内。
    (文章选自《仙境五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IP属地:山东2楼2022-12-09 0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