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消息合作吧 关注:11贴子:417

海南黄花梨木根与雕刻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海南黄花梨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当地黎人称之为“降压木”,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有降血压之功效。其心材新切面为紫红褐或深红、浅黄褐色,带有黑色条纹,辛辣气清香浓郁,久则微香悠长,木肌理结构细、斜或交错,抛光面温润如玻璃面的质感,抚摸之感犹如婴幼儿肌肤般的感受。由于成材十分缓慢、大料甚少难得。
在明代大批的海南黄花梨被朝廷征用,成为皇家贵族的特权,后又有很多仕官、大户、 文人士大夫对这种有天然特殊性的材料喜爱有加,特别是文人墨客对此木的文化情怀,以及对华丽材质美的情有独钟,加上文豪雅士们本身的文化素养,更是添增了不少的雅趣和品位。
或将木材中的大料者制作成家具,如明式黄花梨家具等,小料则施以技巧雕琢成各种文玩把件,如明素式画筒、笔筒等,更是起了推波助谰的作用,加快了海南黄花梨的灭绝速度,据记载原始野生林在明末清初就已接近绝迹。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12-19 12:48回复
    海南黄花梨天生丽质,其天然美的质地,是制作各种器物的上乘材料,木质上带“黄”的色彩又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木质软硬度适中,更是有利于各种手工艺的制作加工,其木纤维结构上的坚韧细腻、密度又是制作精细物件的重要条件,神奇的木纹理更是令人痴迷,瑰丽的木纹使每件手工艺品、器具的趣味性、唯一性,都令人有着天人合一的神秘感,每一件精雕细刻的作品都具有文化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12-19 12:49
    收起回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原来的物质享受转到精神层面上来。随着股市的低迷,楼市的不景气等各种投资上的风险加大。社会上各种闲散的民间投资资金挤向海南黄花梨原材料和制品上,几乎零风险的投资形式,既享受物美又保值和升值。
      受这波投资影响,从 20 世纪的 80、90 年代,木质稍好的海南黄花梨原材料已涨到如今每公斤 8 千至1万,大料(如家具料)甚至每公斤在 2-3 万人民币左右,甚至更高,保守估计在三十年间涨幅近1万倍。这证明了原材料的珍贵稀少,促进了市场上的消费与需求。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12-19 12:49
      回复
        海南黄花梨木根雕刻工艺价值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12-19 12:50
        回复
          1、欣赏功能:木雕、根雕艺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发现最早的根雕作品属于战国时期。在以后的汉唐、宋明至清都有其发展的轨迹。这门手工雕刻技艺贵在取巧自然独特的天趣,虽其“根”本出生在泥土之下,却能受到人们的热捧,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案上之宾客。
          手工艺人们利用大自然馈赠的根材,来设计创作木根雕作品,凸显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将每块木、根雕刻成为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孤品和绝品,在市场上,无论怎样形式的物件,每件作品都存在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12-19 12:50
          回复
            2、使用功能:海南黄花梨由于历代皇家的大量征用,过度地 砍伐滥伐,以至于其长不及用,随着野生林的濒临灭绝,如今市 场上出现一木难求的情景。据说二十多年前,本土的黎人因海南黄花梨的名贵值钱,就有很多拆卖房梁、房柱子、门窗板材、老物件家具、各种老旧海南黄花梨的生产工具、日常生活器具等行为。到近十来年,人们只有带上一头牛、一袋干粮进山淘料,因为,这些料基本都是历代砍伐后留在土表层或埋在土层下的树头、树根之类,据说极其难找,有经验、运气好的,能淘至一两块,否则,只能望山兴叹,空手而归。尽管如此,海南黄花梨作为收藏界的新贵,正是因原材料上稀少,再长成材乃今生无望,促进了海南黄花梨雕刻文化艺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渐成为雕刻工艺品市场上的高端产品。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12-19 12:50
            回复
              随着地下木根料基本被挖光,商家和手工艺开始研究深挖木料的利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科学合理地对材料进行最合理的
              设计、运用,对每一块原材料不管大小,都进行精巧构思,充分因材施艺,变废为宝,力求创意更新颖,做到小材料运用价值最大化,让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大的木根材设计制作成精雕细琢的摆件、自然型雕件。如各式笔筒、茶壶、如意等。题材有山水花鸟、文人仕女、神仙佛道儒、吉祥瑞兽、文房四宝、瓜果异珍等。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12-19 12:52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12-19 12:5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12-19 12:5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12-19 12:5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12-19 12:58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12-19 15:1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12-19 15:21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2-12-19 15:22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12-19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