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吧 关注:845,429贴子:52,881,211

回复:金书里几个特殊的使用需心境的武学原理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理:金庸武学不存在特殊心境的武功,觉得如此是看不懂书,金庸武学讲究身心意合,心到力至,这些都即为运劲发力的法门之一,杨过没办法控制心力,黯然便发挥不出威力,所谓运劲法门实则在金书只有轻重刚柔无所不包才是最高境界,并不是一味刚猛就是无敌,在金庸武侠劲力变化和精微控制也是一门大学问,而劲力收发随心,无所不至就是需劲力随心所欲的根据心意变化,能做到这点在武学上就达到顶峰,而越刚猛的劲力越难加以变化,所以金书里从至刚至阳一道修炼到能得到金庸旁白赋予的刚极生柔的大高手极少极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12-19 22:13
收起回复
    降龙十八掌第一课其实金庸就在叙述降龙并不是一味刚猛,哪怕三万斤力道打出去,被人虚晃别人一百斤一拳一刀也能把你打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12-19 22: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玉女素心剑其实只需要双剑,不需要合璧的,小龙女一个人就可以发挥出来


      IP属地:广东18楼2022-12-20 11:10
      回复
        逸修兄又回贴吧论武了啊?
        其实情意武学的原理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都是和其余武学一样与心境精神挂钩。
        金书里面既然提到气化为神,就说明精神和内息运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像张无忌在三战三渡的时候,张无忌在施展圣火乾坤令的时候就因为姿势内息运行接近霍山创作
        这门武功时候他的心思狠辣的思想情绪形成的独特内息运行方式,所以张无忌就心灵受到感应,笑声充满邪恶奸诈之意了
        他尚不知尚己所使武功有小半已入魔道,而三僧的“金刚伏魔圈”却正施展以佛力伏魔的精妙大法。旁人只见他越斗越精神,其实他心灵中魔头渐长,只须再斗百招,不免便全然处于三僧佛门上乘武功的克制之下,不由自主地狂舞不休。三高僧不须出手,便让他自己制了自己死命。明教为世人称作“魔教”,亦非全无道理,这路古波斯武功的始创者“山中老人”,便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张无忌自得圣火令后,初时照练,还不觉如何,此刻乍逢劲敌,将这路武功中的精微处尽数发挥,心灵渐受感应,突然间哈哈哈仰天三笑,声音中竟充满了邪恶奸诈之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12-24 14:28
        回复
          拿这个结论放到之前已有的结论上,不难发现之前所说的儒家的精进,佛家的顿悟和道家的超脱等心性要求都是这个道理,精神与内息相互影响,有怎样的精神就有怎样的内息运行方式,那些武功创始人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了武学之中,儒释道、奇门还有邪功等都各有要求,当内息运行路线与创始人所传一致,那么自然也代表着有和创始人相近的精神状态了。
          越深内功,需要与创始人心智结合越紧密,否则心智不符,内息运转也就有丝毫偏差
          初时还不见得如何,但这种偏差逐渐积累,就会相当严重了,像萧远山和慕容博,一个阳气过盛,一个阴气过重,就是在运少林武技的时候内息上有偏差导致的,本来正常人、内功深厚者都是阴阳结合,你这每次运都是阳气多一点或者阴气多一点,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12-24 14:29
          回复
            再反过来看回情意武学
            神与气紧密相连,黯然创造时候的心态就是悲伤,心态一旦符合就能发挥威力,与儒释道练功时候需要的心态要求本质无二
            情意武学就是创武者创造时候心态的体现,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运转内功,别人想情情爱爱,武功或内功自然带了情情爱爱进去
            而儒释道创造者没有带情绪进去,带进去的是自身思想境界,所以佛门内功需要慈悲等就是如此
            金书里因为感情获胜不是因为唯心突然就爆发,而是因为情思符合武学要求,最终通过情意武学获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2-12-24 1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