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家丝绸非但鲁山县目前仅有岳石头一人,恐怕在全国也是寥若晨星。2009年夏季,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筹拍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的大型电视剧,要找用传统工艺加工家丝绸的人,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找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河南鲁山岳石头还在干这活儿,剧组人员喜出望外,在岳石头家连续拍了3天,连连称赞老岳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今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一专家得知岳石头的事,专程来到鲁山。这位专家拿出自带的3块家丝绸,对岳石头说:“你看看我带的家丝绸是不是真货?”岳石头看看,笑了,没有回答,从屋里拿出自己织的丝绸,说:“你看看我的家丝绸是不是真的?”专家一摸一看,也笑了:“老岳,你的丝绸是真家丝绸,我带的不是真的。”他说:“我考察过全国很多生产家丝绸的地方,但像你这样用这么传统的工艺加工家丝绸的,还是第一次遇到。你的家丝绸的确是纯天然、无污染。能亲眼目睹传统工艺生产的家丝绸,我真是太幸运了。”这位专家当即与在北京的馆长打电话:“馆长,我终于看到真正的家丝绸了。”专家执意要买岳石头10匹丝绸,但苦于无货,老岳只卖给他5匹。专家在老岳家住了几天,又是记笔记,又是拍照片,最后高高兴兴地走了。
鲁山县蚕业局局长王留运向记者介绍一件事,令人啼笑皆非。他说,一次他到某博物馆参观,看到展厅里摆了几部纺花车,解说员介绍说,这些纺花车是古时用来纺丝的。凡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丝是将茧煮熟后剥茧挑头抽出的,岂是用纺花车纺出的?如此以讹传讹,以后的年轻人真会认为丝是纺花车纺出的。看来,挖掘、继承传统工艺,的确是件极其重要的事。
岳石头对记者说:“机织丝绸确实均匀、一致,但传统工艺加工的丝绸没有丝毫的污染。目前,人们更钟情于传统工艺加工的丝绸。”
鲁山家丝绸期待重放异彩
岳石头加工的家丝绸买家多、销路广、效益好,供不应求,那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多生产呢?记者向老岳提出了这个问题。
岳石头笑笑,说:“这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我家的3亩地全部栽上了桑树,一年养的蚕茧能织几十匹丝绸,足够我和老伴干一年。3个子女都上大学,老大已毕业参加工作了,家里没人手。再一个土地也是问题,人家不愿种桑树。同时,想学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停了停,他又说:“我和家丝绸已有割不断的情怀,也正着手扩大一点面积,招一些学徒,让他们分项学。比如缫丝、络丝、织绸,一人学一样,这样会学得快。我已找了个亲戚学织绸,学了3个月了,目前已能熟练上机织绸,我给她按件计酬,织一匹300元钱,一般4天时间能织一匹。我还动员几家亲戚,让他们种桑树养蚕,生产的茧我全部收购。”随行的瓦屋乡党委书记刘建新对岳石头加工家丝绸非常支持,他对岳石头说:“种桑树缺土地,乡里可以帮助你以流转的形式解决。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土地闲着,协调他们把土地流转给你租用,他们回来后给你搞一些加工,这样,土地户既不失去土地,生活又有保证。”王留运说:“咱县有好几个地方植桑养蚕,县蚕业局可以协调他们把茧都卖给你,这样就能解决原材料问题。县蚕业局还要想办法帮你申请科研项目,解决扩大生产资金问题。”
岳石头看有关领导这样地支持他,非常高兴,说:“根据我家的房舍情况,我准备再增加2台织机,达到3台织机,平均一天能织成一匹绸。到那时,就需要十几个人来干活。”
鲁山家丝绸前景广阔,在各方的大力扶持下,一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