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joyup 2005-10-13 22:07 乐观向上 浏览/回复:1058/11】
方兴东 张笑容:我们把Web2.0叫做互联网2.0
作者: 方兴东 张笑容 | 日期: 2005-10-13 | 已阅: 35次
“谁拥有互联网?”斯坦福大学的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在一次演说中提出这个问题。
在互联网1.0时代,没有确切答案。在过去的10年里,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但发展的主旋律处于对传统媒体
模仿的阶段:无数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技术驱动”的商业环境,而忽略了网民的主体意识,将个体网民弱化为消费者、读者和用户,网民成了少有参与行为的旁观者。于是互联网这个标榜开放的社会,逐渐变得封闭起来。在这个封闭空间内,“少数人控制着多数人的接触,少数人控制着内容。在哪里使用,观看,或者进行批评意见,或者分享内容,你都需要其他某些人的许可。”莱斯格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占有它。”
随着莱斯格成为世界著名博客,这一切变得不同了。博客让个人成为互联网主体。随着博客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发展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互联网领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社会性网络,即Social Network,正在强力崛起,这股力量将直接塑造未来互联网的面貌。
在互联网1.0时期,网络主要是完成“人机对话”,通过软件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比如办公软件、ERP软件和浏览器等等。而社会性网络则与之不同,主要功能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进行对话。社会性网络的技术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BT、移动博客、P2P、社交网络(SNS)、RSS、博采(blogmark)、维客(wiki)、标签(Tag)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项应用、一个功能,而是代表着互联网应用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互联网经过10年商业化之后一场全新的革命。
同时,社会软件的兴起,揭示了互联网的主旋律开始发生质变:互联网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虚拟社会,在新的环境中,个体网民成为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局外人。
●沟通世界
在社会软件普及的浪潮中,博客标志着“互联网2.0”时代的全面到来。
博客可以是你网上的身份证,也可以是你网上的自己,更是你网上的家园。这种全新的深度沟通交流方式,超越了邮件、IM和电话,你仅仅凭借一个“名字”(不需要知道地址号码),就可以马上熟悉一个陌生人。比如,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方兴东”,很快就会被带到方兴东的博客(fxd.bokee.com)上。在这个博客上,读者可以随意翻阅方兴东的最新观点,了解他对业界某个著名事件的评论,甚至给他留言,定下一次约会的时间。除此以外,读者还能够全面掌握有关方兴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态,比如他在某次会议上的演讲PPT,他一年出国几次,都跟那些公司进行了合作,甚至于他的公司发生了什么变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博客找到详细线索。
博客是一种以时间为序列的流水记录形式,其信息的累积性使得博客具有了特殊价值,除此以外,博客信息还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当一个人在网上博客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全面性的特征就体现出来,读者也因此可以较为完整的了解对方,哪怕他是一个陌生人,这是任何其他交流工具所难以企及的。
博客同时也具有媒体的功能,能够将个人的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到虚拟社会。博客传播的本源来自于个人的解放,最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这种愿望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天生的个性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生物属性。由个性差异产生的交流需求,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使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换和反馈成为现实,用户主导信息的获取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方兴东 张笑容:我们把Web2.0叫做互联网2.0
作者: 方兴东 张笑容 | 日期: 2005-10-13 | 已阅: 35次
“谁拥有互联网?”斯坦福大学的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在一次演说中提出这个问题。
在互联网1.0时代,没有确切答案。在过去的10年里,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但发展的主旋律处于对传统媒体
模仿的阶段:无数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技术驱动”的商业环境,而忽略了网民的主体意识,将个体网民弱化为消费者、读者和用户,网民成了少有参与行为的旁观者。于是互联网这个标榜开放的社会,逐渐变得封闭起来。在这个封闭空间内,“少数人控制着多数人的接触,少数人控制着内容。在哪里使用,观看,或者进行批评意见,或者分享内容,你都需要其他某些人的许可。”莱斯格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占有它。”
随着莱斯格成为世界著名博客,这一切变得不同了。博客让个人成为互联网主体。随着博客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发展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互联网领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社会性网络,即Social Network,正在强力崛起,这股力量将直接塑造未来互联网的面貌。
在互联网1.0时期,网络主要是完成“人机对话”,通过软件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比如办公软件、ERP软件和浏览器等等。而社会性网络则与之不同,主要功能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进行对话。社会性网络的技术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BT、移动博客、P2P、社交网络(SNS)、RSS、博采(blogmark)、维客(wiki)、标签(Tag)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项应用、一个功能,而是代表着互联网应用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互联网经过10年商业化之后一场全新的革命。
同时,社会软件的兴起,揭示了互联网的主旋律开始发生质变:互联网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虚拟社会,在新的环境中,个体网民成为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局外人。
●沟通世界
在社会软件普及的浪潮中,博客标志着“互联网2.0”时代的全面到来。
博客可以是你网上的身份证,也可以是你网上的自己,更是你网上的家园。这种全新的深度沟通交流方式,超越了邮件、IM和电话,你仅仅凭借一个“名字”(不需要知道地址号码),就可以马上熟悉一个陌生人。比如,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方兴东”,很快就会被带到方兴东的博客(fxd.bokee.com)上。在这个博客上,读者可以随意翻阅方兴东的最新观点,了解他对业界某个著名事件的评论,甚至给他留言,定下一次约会的时间。除此以外,读者还能够全面掌握有关方兴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态,比如他在某次会议上的演讲PPT,他一年出国几次,都跟那些公司进行了合作,甚至于他的公司发生了什么变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博客找到详细线索。
博客是一种以时间为序列的流水记录形式,其信息的累积性使得博客具有了特殊价值,除此以外,博客信息还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当一个人在网上博客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全面性的特征就体现出来,读者也因此可以较为完整的了解对方,哪怕他是一个陌生人,这是任何其他交流工具所难以企及的。
博客同时也具有媒体的功能,能够将个人的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到虚拟社会。博客传播的本源来自于个人的解放,最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这种愿望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天生的个性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生物属性。由个性差异产生的交流需求,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使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换和反馈成为现实,用户主导信息的获取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