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控自己的时...吧 关注:8贴子:312
  • 1回复贴,共1
【 发布:joyup  2005-10-13 22:07  乐观向上   浏览/回复:1058/11】  
  
  方兴东 张笑容:我们把Web2.0叫做互联网2.0
  
  作者: 方兴东 张笑容 | 日期: 2005-10-13 | 已阅: 35次 
  
  “谁拥有互联网?”斯坦福大学的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在一次演说中提出这个问题。
  
  在互联网1.0时代,没有确切答案。在过去的10年里,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但发展的主旋律处于对传统媒体 
  
  模仿的阶段:无数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技术驱动”的商业环境,而忽略了网民的主体意识,将个体网民弱化为消费者、读者和用户,网民成了少有参与行为的旁观者。于是互联网这个标榜开放的社会,逐渐变得封闭起来。在这个封闭空间内,“少数人控制着多数人的接触,少数人控制着内容。在哪里使用,观看,或者进行批评意见,或者分享内容,你都需要其他某些人的许可。”莱斯格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占有它。”
  
  随着莱斯格成为世界著名博客,这一切变得不同了。博客让个人成为互联网主体。随着博客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发展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互联网领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社会性网络,即Social Network,正在强力崛起,这股力量将直接塑造未来互联网的面貌。
  
  在互联网1.0时期,网络主要是完成“人机对话”,通过软件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比如办公软件、ERP软件和浏览器等等。而社会性网络则与之不同,主要功能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进行对话。社会性网络的技术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BT、移动博客、P2P、社交网络(SNS)、RSS、博采(blogmark)、维客(wiki)、标签(Tag)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项应用、一个功能,而是代表着互联网应用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互联网经过10年商业化之后一场全新的革命。
  
  同时,社会软件的兴起,揭示了互联网的主旋律开始发生质变:互联网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虚拟社会,在新的环境中,个体网民成为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局外人。
  
  ●沟通世界
  
  在社会软件普及的浪潮中,博客标志着“互联网2.0”时代的全面到来。
  
  博客可以是你网上的身份证,也可以是你网上的自己,更是你网上的家园。这种全新的深度沟通交流方式,超越了邮件、IM和电话,你仅仅凭借一个“名字”(不需要知道地址号码),就可以马上熟悉一个陌生人。比如,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方兴东”,很快就会被带到方兴东的博客(fxd.bokee.com)上。在这个博客上,读者可以随意翻阅方兴东的最新观点,了解他对业界某个著名事件的评论,甚至给他留言,定下一次约会的时间。除此以外,读者还能够全面掌握有关方兴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态,比如他在某次会议上的演讲PPT,他一年出国几次,都跟那些公司进行了合作,甚至于他的公司发生了什么变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博客找到详细线索。
  
  博客是一种以时间为序列的流水记录形式,其信息的累积性使得博客具有了特殊价值,除此以外,博客信息还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当一个人在网上博客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全面性的特征就体现出来,读者也因此可以较为完整的了解对方,哪怕他是一个陌生人,这是任何其他交流工具所难以企及的。
  
  博客同时也具有媒体的功能,能够将个人的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到虚拟社会。博客传播的本源来自于个人的解放,最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这种愿望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天生的个性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生物属性。由个性差异产生的交流需求,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使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换和反馈成为现实,用户主导信息的获取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1楼2006-02-06 09:26回复
      
      “我们不再是在以前磁带录音机的线性模式下工作了,LogicAudio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非常方便的功能,然而也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深渊。”达蒙·阿尔本说,“比如我们为一首歌写了同样节奏下的四段旋律,随后就在LogicAudio里把这些旋律放到一起——从这里抽一句,从那里调一段,拼贴在一起,然后不停地聆听、不断地修改,最后成为一首歌。在这种开放式的音频编辑环境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完成了’,只有不断地去编辑、修改、试验、混音。”
      
      对于达蒙来说,在幕后为虚拟乐团Gorillaz创作音乐,比在 Blur这样固定人员的乐团里能找到更多的自由。他自己做出小样,然后为不同的作品挑选最合适的音乐人参与演唱,再添加素材、混合拼贴。“最酷的事情就是孩子们会对我们在音乐创作和形象设计中借鉴的元素进行考证和学习。也许下一代艺术家或者作家们会说:‘当我只有15岁的时候,我从Gorillaz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谈及自己的复制粘贴风格,杰米·休利特略显得意。
      
      2001年,Gorillaz首度亮相。由于脱离了现实中的实体,虚拟乐队变化多端的风格令整个乐坛震惊——嘻哈、另类摇滚、另类说唱被大量运用,某些曲子还糅合了牙买加雷鬼、古巴传统情歌以及英伦朋克摇滚。Gorillaz的首张专辑在世界范围内卖掉了惊人的600万张,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虚拟团体。达蒙和杰米为这张专辑推出了四个版本:一个原始版、两个重新混音版以及附赠动画和互动游戏的DVD版。
      
      没有传统明星形象,也没有真人舞台表演,但却并不一定是虚拟偶像的劣势。由于摆脱了真实身份的束缚,即使参与创作的人员有变动,也不会对Gorillaz的风格走向和水准有太大影响。
      
      新专辑《Demon Days》就是很好的佐证。在上张专辑的制作人离开之后,专辑水准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与之相对应,两年前Blur乐队吉他手跟队友闹翻后离队,缺少吉他手的Blur在新专辑中表现就明显不尽如人意。有此前鉴,达蒙·阿尔本在Gorillaz中采取这种“想跟谁玩就跟谁玩”的创作方式也就不难理解。
      
      “我们这次是来寻找源于东方文化的音乐灵感。”达蒙·阿尔本和杰米·休利特脚踩解放鞋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戈尔
      
      没有人会想到当年那个已经蓄出浓密络腮胡的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会以启动一个有线电视网的方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去年,他筹集7000万美元资本创立了“潮流电视(Current TV)”,并自任董事长。
      
      对于很多人而言,戈尔的这步棋更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投机主义行为。但是,潮流电视定位明确的车厢广告早已如卡特里娜飓风般席卷美国全境:“为因特网一代量身定制的电视门户。”
      
      戈尔对媒体事业的执著追求早在大学时代就已初见端倪。他在哈佛读书时,曾对当时刚刚普及的电视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撰有论文《电视对总统职务的影响论》。有人认为,正是这篇论文中对美国政坛某些势力的深刻揭露和分析,使他在30年后被这些势力阻挡在白宫之外。然而,他毫无悔意,反而决心要改变美国媒体。只是这一次,他是以一个
      
      企业家的面目出现。
      
      对媒体有深入了解的戈尔充分利用了时下网络科技的诸多特性——诸如由用户提交2-7分钟的新闻素材工人观赏,或是在节目中滚动播放由Google News提供的头条新闻。虽然到目前为止,“潮流电视”的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到大约2000万户美国家庭,但是他们希望借助因特网的力量进一步造势,进而吸引到更多观众。
      
      至今为止,“潮流电视”所做出的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莫过于将新闻——而非新闻的传播者——包装为明星。由于近年来法人母公司对新闻部门在利润方面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新闻业内现有的明星体系正在遭遇与日俱增的质疑。一个出众的新闻节目明星每年将会消耗超过1000万美元的费用,而电视台也将因为预算问题失去许多本可以出彩的报道机会。
    


    11楼2006-02-06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