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讲了认同的积极作用。
但要记住:
认同是上瘾品。
认同是上瘾品。
认同是上瘾品。
.
如果是简单的半夜端个手机看管人,或是假期没事干刷爱g/恨g视频,都无伤大雅。
可上瘾品的特性就是满足阈值会越来越高。
.
那么当小团体内的互相认同已经无法满足心理需求时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来分析。
.
先说一个现象:
我们其实喜欢被“讨厌”的感觉。比如爱国者在刷BBC谣言anti CN的视频时,会莫名很爽。
我们喜欢当“受害者”,“弱者”,因为人能从被其他共同体伤害和对其的阅读和传播中获得病态的认同快感。
.
好的影响就是同舟共济,多难兴邦。而坏的方面就是这种心理作用会被利用,来不断加强认同,直至形成病态的共同体。宗教,恐怖组织,部分粉丝群体,性别极端组织均是如此。
.
可要是别人不攻击你怎么办?没人恶心你怎么办?
.
答案是魔怔,主动攻击来碰瓷。
.
到了认同的戒断反应阶段,为了享受被排挤的快感,他们会开始幻想自己受到侵害,然后从这种幻想中获得认同的满足。
.
最极端的情况下,会把素不相识的普通人幻想成侵害他/她的对象,然后实行反抗,逃脱或主动攻击。
.
所以极端的认同群体外在表现是一直在欺凌,攻击别人。
内在想法却是,自己是全天下最大的受害者,在被所有人攻击。
.
这就是认同漩涡的恐怖之处。
但要记住:
认同是上瘾品。
认同是上瘾品。
认同是上瘾品。
.
如果是简单的半夜端个手机看管人,或是假期没事干刷爱g/恨g视频,都无伤大雅。
可上瘾品的特性就是满足阈值会越来越高。
.
那么当小团体内的互相认同已经无法满足心理需求时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来分析。
.
先说一个现象:
我们其实喜欢被“讨厌”的感觉。比如爱国者在刷BBC谣言anti CN的视频时,会莫名很爽。
我们喜欢当“受害者”,“弱者”,因为人能从被其他共同体伤害和对其的阅读和传播中获得病态的认同快感。
.
好的影响就是同舟共济,多难兴邦。而坏的方面就是这种心理作用会被利用,来不断加强认同,直至形成病态的共同体。宗教,恐怖组织,部分粉丝群体,性别极端组织均是如此。
.
可要是别人不攻击你怎么办?没人恶心你怎么办?
.
答案是魔怔,主动攻击来碰瓷。
.
到了认同的戒断反应阶段,为了享受被排挤的快感,他们会开始幻想自己受到侵害,然后从这种幻想中获得认同的满足。
.
最极端的情况下,会把素不相识的普通人幻想成侵害他/她的对象,然后实行反抗,逃脱或主动攻击。
.
所以极端的认同群体外在表现是一直在欺凌,攻击别人。
内在想法却是,自己是全天下最大的受害者,在被所有人攻击。
.
这就是认同漩涡的恐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