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戈武吧 关注:23贴子:193
  • 2回复贴,共1

全 面 梳 理 太 极 拳 的 发 展 脉 络(二)---康戈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太极拳发展的成形时期
综合笔者目前看到的考证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成形时期。明洪武七年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的陈氏一族,精习武术。传八世到了明祟祯至清康熙年间时,第九世的陈王廷(1600-1680)文武兼备。当时,经明代戚继光(1528-1587)和程冲斗(1561-?)等著名武术家规范提倡的武术套路运动形式已经成为各家拳法传播的重要形式。并且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强身功法,出现了“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的少林拳体系(见 1915年版《少林拳术秘诀》)。 陈王廷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29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陈王廷所编拳架注重动作与呼吸协调。因此,尽管套路中有些要求爆发劲力和架势低伏而屈折的动作,练习者仍然能在运动量逐步加大的整个锻炼过程中,面不胀红、气不涌喘。这样的运动,不仅是肌肉和骨节的活动,也增加了内脏的锻炼。这是陈王廷将古代导引吐纳法融入拳架而出现的锻炼特点。从陈王廷遗词中有“《黄庭》一卷随身伴”看,早期太极拳结合的导引吐纳术,主要取自道家的《黄庭经》。
陈王廷还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初期的太极拳推手法,虽然抛弃了硬打猛踢等容易重创对手的方法,但仍注重提高攻防能力,技击性很强,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有相当大的价值。陈王廷还依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这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陈王廷遗留下的文论不多。颇具研究价值的是两首诗词。一首是记述其人生经历的《长短句》。另一首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拳论《拳经总歌》。此拳经奠定了陈家沟陈氏后人和后世各家太极拳拳技理法发展的基础。



1楼2010-07-07 09:49回复
    “只落得《黄庭经》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说明了陈王廷晚年是奉修道家上清派《黄庭经》的,即是专修黄庭的,以修道角度来看陈王庭决不可能又另辟门径或创什么太极,任何内功的修持方法都会拢乱本门的修练,在古法的修炼中.
    凡论证修持成仙的功夫无一例外贯穿了精诚专一的要求,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磐门”凡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者皆不能成就.无沦哪一宗的修练只能专注一门.决不允许互掺互修或者修此又复修彼,陈王庭是修行之人,必深明修行之理,怎么可能乱法判道破坏自己用心参悟的修真之法呢?使自己的修行毁于一旦.当然创不带有内功因素的拳术对陈王庭的修行是不受影响的.
    由此可见陈王庭创太极是后人强加的.
    


    2楼2011-03-22 12:2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2楼
      豪根据陈王廷《长短句》之“叹当年,披坚执锐……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便屡言陈王廷结合《黄庭经》的呼吸导引之法创编了太极拳,此说是否可信呢?我们不妨先从《黄庭经》说起。
      《黄庭经》由西晋魏华存(又称魏夫人)所传,魏华存是中国第一个女道士,她一心向道,专注三清,终因精诚勤致天帝开怀,命神人降受上清经法,曾在怀川阳洛山修道四十二年,道成功满之后开始弘传道法。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经?派的主要经典,分《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黄庭中的“黄”是指中央之色,“庭”是指四方之中,“黄庭”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黄庭内景经》用七言韵文写成,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为标题,正文计416句,2912字。《黄庭外景经》分上、中、下三部,共98句,686字,也是以七言韵文写成。《黄庭经》把人体各部位都寓有神灵所辖,镇守人身之部位,以三黄庭为枢纽,静心闭目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使三丹五脏真气调和,疾病皆除,强调把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黄庭经》和《上清真经》均属于上清派系的经典,被道家称之为“仙道至经”,无需炼内丹,闭斋诵经万遍便可名列仙班。上清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宗教礼仪,诵咏经文,重存神之法,如存思日月之灵光照遍全身,并与日月之光相合,或存思二十四星,使星光照耀一腹之内,洞彻五脏六腑。存思不只限于身内,有时亦存神于身外。总体来说上清派的功法是以炼神为主或坐或卧的存想静功。《黄庭经》所阐释的是如何修道的法理,阐述修炼的内容却并非是呼吸导引之术。
      那么黄庭经法与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把《黄庭经》中有关的论述呼吸内容集中起来,看看陈王庭到底结合了《黄庭经》中的哪些呼吸导引创偏太极拳的.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外景经》第十八章)。是说修道之人不是有神奇的手段,而是以积累精气达到修真的目的,这里的气,是指能量物质,非指呼吸之气。“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衣无灾害”(《内景经》第九章)。身体有所不适,便可立即存神合气调理疾病,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之气,《黄庭经》认为人体各部位皆有神名,“白元”,是指肺部之神,存思白元即是以神合气的练法。人能常用反观内照之功,自然灾害不侵,此为存神祛病的方法。“嘘吸庐间以自偿”(《外景经》第四章),“呼吸嘘无人丹田”(《外景经》第五章),前句是呼吸回环于丹田的意思,后一句是指调和呼吸,合于虚无,聚精气入于丹田,是指禅定中的呼吸方法,只有在虚无中真气才能归丹、聚丹、结丹,运动中气走四肢,不入黄庭,更不会聚结成丹。
      而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在复杂拳式中的呼吸之法,随拳式缠丝旋转,顿足跳跃,快慢相间的变化,呼吸合与拳式,当呼则呼,当吸则吸.不难看出,在修炼方法上,《黄庭经》和陈式太极拳的修炼状态、意念、呼吸都有着根本的区别,两者很难找到相匹配的结合点。所谓陈王廷以《黄庭经》呼吸导引创编太极拳之说,完全是站不住脚的。由于唐豪对修炼知识的欠缺,不仅把太极拳源流是非颠倒,还质疑和批判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他在《太极拳与内家拳》中把“气贴背后,剑入脊髓”,“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等对“气”的论述视为“反科学”之语,可想而知,一个连人体之气都不相信的人,怎么可能相信道的深邃呢?一个没有吃过梨的人,怎么能知道梨是甜的呢?一个不修行的人,去评论追溯修炼中的事情,那是盲人摸象,必然会得出荒谬结论。
      


      3楼2011-10-15 2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