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发展的成形时期
综合笔者目前看到的考证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成形时期。明洪武七年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的陈氏一族,精习武术。传八世到了明祟祯至清康熙年间时,第九世的陈王廷(1600-1680)文武兼备。当时,经明代戚继光(1528-1587)和程冲斗(1561-?)等著名武术家规范提倡的武术套路运动形式已经成为各家拳法传播的重要形式。并且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强身功法,出现了“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的少林拳体系(见 1915年版《少林拳术秘诀》)。 陈王廷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29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陈王廷所编拳架注重动作与呼吸协调。因此,尽管套路中有些要求爆发劲力和架势低伏而屈折的动作,练习者仍然能在运动量逐步加大的整个锻炼过程中,面不胀红、气不涌喘。这样的运动,不仅是肌肉和骨节的活动,也增加了内脏的锻炼。这是陈王廷将古代导引吐纳法融入拳架而出现的锻炼特点。从陈王廷遗词中有“《黄庭》一卷随身伴”看,早期太极拳结合的导引吐纳术,主要取自道家的《黄庭经》。
陈王廷还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初期的太极拳推手法,虽然抛弃了硬打猛踢等容易重创对手的方法,但仍注重提高攻防能力,技击性很强,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有相当大的价值。陈王廷还依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这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陈王廷遗留下的文论不多。颇具研究价值的是两首诗词。一首是记述其人生经历的《长短句》。另一首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拳论《拳经总歌》。此拳经奠定了陈家沟陈氏后人和后世各家太极拳拳技理法发展的基础。
综合笔者目前看到的考证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成形时期。明洪武七年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的陈氏一族,精习武术。传八世到了明祟祯至清康熙年间时,第九世的陈王廷(1600-1680)文武兼备。当时,经明代戚继光(1528-1587)和程冲斗(1561-?)等著名武术家规范提倡的武术套路运动形式已经成为各家拳法传播的重要形式。并且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强身功法,出现了“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的少林拳体系(见 1915年版《少林拳术秘诀》)。 陈王廷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29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陈王廷所编拳架注重动作与呼吸协调。因此,尽管套路中有些要求爆发劲力和架势低伏而屈折的动作,练习者仍然能在运动量逐步加大的整个锻炼过程中,面不胀红、气不涌喘。这样的运动,不仅是肌肉和骨节的活动,也增加了内脏的锻炼。这是陈王廷将古代导引吐纳法融入拳架而出现的锻炼特点。从陈王廷遗词中有“《黄庭》一卷随身伴”看,早期太极拳结合的导引吐纳术,主要取自道家的《黄庭经》。
陈王廷还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初期的太极拳推手法,虽然抛弃了硬打猛踢等容易重创对手的方法,但仍注重提高攻防能力,技击性很强,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有相当大的价值。陈王廷还依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这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陈王廷遗留下的文论不多。颇具研究价值的是两首诗词。一首是记述其人生经历的《长短句》。另一首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拳论《拳经总歌》。此拳经奠定了陈家沟陈氏后人和后世各家太极拳拳技理法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