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主体性用对象性关系去把握,真的很挫。我们也许不能想像一个第三者视角,来说“看!这两个物质组成完全一样的人,依然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但这两个人就是两个不同的人,这不是由任何一个第三者的东西,比如“灵魂”“心灵”或是二叔抽象出来的“主观”所规定的,这是由他们自己所规定的。“你可以去做这件事,我也可以去做那件事。”这时你和他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人了。这并不需要用指称来进行区分。因为指称根本不足以进行区分。
二叔把主体性用一个对象性的“主观”去把握,惜哉,讲到后面只能用一种疑似“坍缩”了的方式去进行讲述了:“这样一来,当死亡来临时,属于客观的部分会归还给客观世界,但是那个被打磨过的主观会以期待的样子延续下来。”——被抽象出来的“主观”坍缩成一个实体了。这究竟是因为二叔语言表述的拙劣导致不能表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还是因为二叔用对象性关系把握的“主观”必然走向这一归宿:“坍缩”为一个实体,甚至进而变成“灵魂”“心灵”并最终归为某个具体的物质呢?惜哉!
顺便说一下,那个理论提出者紧接着说的什么“新生之时”,什么“主观会延续下来”目测是幌子,根本没有什么“新生之时”,你只要遵循我说的“掌控自己的内心”这一律令就够了。
二叔把主体性用一个对象性的“主观”去把握,惜哉,讲到后面只能用一种疑似“坍缩”了的方式去进行讲述了:“这样一来,当死亡来临时,属于客观的部分会归还给客观世界,但是那个被打磨过的主观会以期待的样子延续下来。”——被抽象出来的“主观”坍缩成一个实体了。这究竟是因为二叔语言表述的拙劣导致不能表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还是因为二叔用对象性关系把握的“主观”必然走向这一归宿:“坍缩”为一个实体,甚至进而变成“灵魂”“心灵”并最终归为某个具体的物质呢?惜哉!
顺便说一下,那个理论提出者紧接着说的什么“新生之时”,什么“主观会延续下来”目测是幌子,根本没有什么“新生之时”,你只要遵循我说的“掌控自己的内心”这一律令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