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吧 关注:4,250贴子:19,914

关于己姓家族资料的整理链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敬度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07 23:17回复
    富春董姓由来
    作者:董氏族人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11526867_270489648.html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07 23:20
    回复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苏”姓https://mbd.baidu.com/ma/s/exCgWrps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1-07 23:22
      回复
        【莒姓源流考察记】https://www.360doc.cn/article/42177507_946350846.html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07 23:29
        回复
          【韩国金姓起源(韩国金姓起源于中国)-好家谱】https://m.haojiapu.com/archives/72328.html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07 23:32
          回复
            《汉书·地理志》云:“濮阳本颛顼之虚,夏后氏之世昆吾居之。”《后汉书·郡国志》云:“濮阳,古昆吾国也。”《晋书·地理志》云:“濮阳古昆吾国。
            濮阳居然是妲己的老祖宗家。。
            《春秋·昭十二年》《传》:“楚灵王曰:‘昔我皇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楚灵王居然称呼昆吾为皇伯父。看来季连确实是他祖宗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07 23:44
            回复
              濮阳既然是古昆吾己姓家的地盘,己姓又是蛇图腾,龙的原型是蛇,所以这就是濮阳为什么被称呼为中华龙乡的原因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1-07 23:49
              回复
                楼主可以把里面的文字复制进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1-08 00:26
                收起回复
                  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大戴礼记•帝系》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昆吾,颛顼之后,吴回之孙,陆终之长子,己姓,本名叫做樊,传说中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
                  《国名纪》丙卷:“己姓,樊之国卫,是澶之濮阳,昆吾氏之虚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1-20 11:41
                  回复
                    在“樊氏宗亲网”上看到了吉林樊恒发先生的一篇文章,《评樊氏“出自子姓”之说》。该文认为“樊氏出自子姓一说出自《左传》,属子虚乌有”,是“现代人的推论”和“抄袭”。并说,“《左传》分康叔……以殷民七族”一句话,并没有“商汤后裔在殷商中朝形成……七大族之含义”。而在之前,恒发先生于2007年8月31日发布在樊氏宗亲网上的大作《樊氏源流考》中却不是这样说的。那时他说,樊氏姓源是:①出自子姓。并引据《左传》:“商汤后裔,在殷商中朝,形成了陶、施、樊、錡、几和终葵(锥)等七大族,称为‘殷民七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建立卫国,孔子弟子樊迟即为其后”。②出自姬姓,以邑命氏。同时引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周文王之子虞仲之支孙仲山甫,食采于樊邑(今河南济源市),称之樊侯,其后有樊氏”。此外,他还列举了《左传》、《史记》、《康熙字典》、《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姓氏辞典》等等大量古今典藉作为支撑。
                    就此,请问恒发先生:
                    1、时光仅仅才过去四年,为何前后说法截然不同?
                    2、既然你认为《左传》“分康叔……以殷民七族”一句话,并没有“商汤后裔在殷商中朝形成……七大族之含义”,四年前年为何要把殷民七族列作子姓后裔?作为一个对樊氏历史有较深研究的“学者”和局部范围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网络公共媒体上说话自相矛盾,已经在社会上和樊姓人中造成了混乱。
                    恒发先生也是有身份之人,却为何会有如此不堪之行为?细读他在其文的开场白就会明白:“樊氏乃颛顼之后,夏称昆吾,己姓,笔者曾在《樊氏源流》中多次述及”。联想到恒发先生在《樊氏源流》和其他许多场合多次贬低“姬姓樊氏”及其始祖樊仲山甫,原来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己姓樊氏”之说。
                    据说,所谓“己姓樊氏”是恒发先生近几年翻阅了大量古藉资料“考证”出来的。说樊氏得姓祖始是颛顼之后中一个姓己名樊的人。并认为“己姓樊氏”才是中华樊氏根源之所在。
                    有人总喜欢把自己的祖先说得越早越大才觉得越好,因而不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闹出笑话。据说,曾有某地宣姓人,说其姓氏渊源出自黄帝,理由是,轩辕黄帝姓“宣”(谐音),结果被世人所耻笑。按恒发先生的观点,算起来“己姓樊氏”比子姓樊氏早了约800多年,比姬姓樊氏更早了约1500多年。也就是说,樊氏的最早祖先的世系年代离轩辕黄帝更近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天下樊人一定会为恒发先生的这一发现所振奋,我也会带头为其大唱赞歌。然而,恒发先生甚至在自己的《樊氏源流考》里都说,在颛顼玄孙中,只是“其一曰樊”,即有一个人的名字叫“樊”,只是后来“受封于昆吾”,而并没有说这个人就“姓樊”。恒发先生还说,在颛顼之后的“樊”至春秋时期的樊迟,约2000多年里,至今也没用发现任何有关联世系记载,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后世人们去考证了。既然没有历史资料根据,怎么就可以把“樊”作为樊氏祖源而定论呢?至少现在还不能。
                    恒发先生一方面批评“殷民七族”樊姓是“商汤后裔”的说法是“现代人的推论”、抄袭”,另一方面为了兜扬自己的“己姓樊氏”说,竟毫无根据地“推论”出颛顼玄孙中名子叫“樊”的人是“以名为氏”。呵呵!你这么大的专家学者,怎么能做出这样无知愚民才可以做的事情啊!
                    有关中华樊氏姓氏渊源原本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许多古今典藉文献资料如《左传》、《史记》、《氏族典》、《中华姓氏源流》、《中国姓氏辞典》、《中华樊氏渊源》、《百度文库》等等早有定论。从几千年之前直至今天,“子姓樊氏”和“姬姓樊氏”已经得到史学界、姓氏学权威专家、樊姓人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恒发先生原是工程技术人员,退休后读一点历史古藉,研究一点樊氏历史,其精神难能可贵,
                    对“己姓樊氏”进行学术探讨也是可以的。但是,绝不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能推翻历史定论,否定古今共识。“己姓樊氏”之说并没用得到史学界和学术界的权威认可,希望樊姓人不可盲目讹传,以免被社会所耻笑。 (应艾 2011年12月10日)
                    附: 樊恒发本人2007年在《樊氏源流》书中
                    对樊氏祖源的论述及资料节取
                    1、《康熙字典》: 樊 国名[诗大雅] 生仲山甫 [毛传]仲山甫,樊侯
                    2、樊 古邑名。一名阳樊。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
                    3、樊 周太王子虞仲之孙周卿士,食采于樊,因邑命氏,今河南省阳樊是也。周有樊穆仲(諡号),字山甫,樊仲皮、樊济并其后也。
                    4、樊氏 姬姓,周太文王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周宣王卿士
                    5、姓源
                    ①出自子姓。据《左传》载:商汤后裔,在殷商中朝,形成了陶、施、樊、錡、几和终葵(锥)等七大族,称为“殷民七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建立卫国,孔子弟子樊迟即为其后。
                    ②出自姬姓。以邑命氏。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周文王之子虞仲之支孙仲山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1-20 11:42
                    收起回复
                      网页链接
                      探讨祝融八姓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1-20 12:02
                      回复
                        古代氏的产生与豢龙氏
                        ————豢龙氏的姓氏分化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记载:“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说明姓,本来就是人类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后的标记。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远古时代,当然把生的根因归于女性,所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姓”说:“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同时,先民由于对男女交媾及怀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于是认为与人的初生相距不远或常见的某种自然生物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图腾和图腾崇拜。早在远古时期母系氏族时期,华夏先民已认识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故逐渐严格限制“同姓不婚”。一个姓就是一个通婚单位,母系氏族姓的产生,是与人类繁殖分不开。姓和氏是古代人类认识“同姓不婚”的人类繁殖延续的需要。这是在母系氏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的认识;而当人类发展到父系氏族的时候,同样需要为了人类的繁殖延续而有区分标志,这就是“氏”的产生的需要。
                        随着部落的分化,姓也随着增加。之后,父系氏族初期,居住地基本为母系氏族的标志的姓,而父系区分,就有了氏,并且不同的氏的称呼也随之增加。由于姓的来源有多方面,从其他部落到此部落定居,也就跟着同一个姓;也因为在此地被封官,改了姓或起了新的姓;姓是以母系居住群落或住地等而形成,代表女性群居的符号,与血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由血缘决定。也不是由一个人繁殖后裔而形成的世系。氏,同时也是代表封官,可以是连续多代的官职人员,也包括该封侯范围内的居民,封官仅仅作为代表。氏,也随着地点的变动而发生氏的改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当出现该封侯被杀灭,而失去该氏。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豢龙氏。太史氏。摄氏表。氏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顾炎武《日知录》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 随着战国后的姓氏混合通用,平民也有了姓氏,至此成为百家之姓氏。之后,才逐步成为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氏出现。
                        一、豢龙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形成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后来,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以致最后,“祝融八姓”的进一步分化的姓氏为: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斟灌、斟鄩;⑧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本来应该进一步修改为:“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②董姓,董;”,依据《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没有很大区别,故作保留)。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叔安有个裔子叫董父,他在山西古鬷川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而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祝融火神之后裔,用蒲叶搓为长绳,以存火种,解决钻木取火不易保存难题。舜帝就封董父为鬷川侯,建立董国,并赐以董为姓。封官为豢龙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如是记载:“魏献子问龙,晋蔡墨(晋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甚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曰董,曰豢龙氏,封诸鬷川’”。这便是我国最早见诸史书的关于豢龙的记载。豢龙氏所豢养的龙,是“虎龙”、“马龙”、“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2-05 09:05
                        回复
                          “鳄龙”、“猪龙”、“犬龙”、“鱼龙”、“龟龙”等还是螣蛇呢?各个豢龙氏的豢养不同。据《述异记》说“炎帝时,朱草蔓延,香露滴沥下流,而为豢龙之圃”。圃,是 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牧草以及养殖动物的园子。而鱼是不用设圃的,豢龙也从开始的蛇,作为祭祀使用,逐步向豢养鱼、鳄鱼、猪、马、羊等多种动物的饲养转变。且归为豢龙氏管理。部族的人分工进行各种动物的养殖,其他人到该部落,可以学习各种饲养动物的技术。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都认为龙是一种动物。大多数研究者认定龙是一种动物的根据是的这样一段记载:《左传》中关于豢龙氏的记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於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於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董父,实甚好龙。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故帝舜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从字面看出,乘龙、雌雄,鱼和鳄鱼是不可能乘马一样的,也在当时条件下,没有区分雌雄。那为了战争需要,饲养马是符合当时要求的。这时期不是刚赐姓的董父了,而是换了第几任豢龙氏了。
                          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就是刘累跟随豢龙氏豢龙,学习渔牧养殖技术,翻译成现代故事就是:刘累从豢龙氏那里学到了驯养龙的方法,就去为孔甲饲养龙,孔甲很高兴,就赐给他御龙为氏号。这样刘累就代替了豕维氏成为孔甲的饲养龙的官员。后来那个雌龙死了,刘累悄悄地把龙肉剁成了肉酱给孔甲吃了。事后孔甲要乘龙,刘累因为惧怕躲到鲁县去了。现在的范氏就是刘累的后代。看起来,舜时确实有龙被饲养被驯化被食用.人证物证俱全:龙就是帝舜出行时的坐骑。
                          《左传·昭二十九年》的注疏里,有这样一段话:“服虔曰:'谷食曰豢,御亦养也。养马曰圉。’[礼]养犬豕曰豢,知其以谷养。盖龙亦食谷也。御与圉同。言养龙犹养马,故称御。”说的模模糊糊,似乎是想说这里的龙就是马。本来为夏后氏驯养这些龙的是豕韦氏的任务,因为刘累的出现代替了豕韦氏。而豕韦氏这个氏族一直是从事什么的呢,从事养猪的。所以刘累驯养的是马,是有一点根据的。人类驯化野马是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直接的进步是畜牧业的发展,间接地发展了交通运输工具,提高了战争的武力和效率。科学家已经证明早在5500—5000年,人类就已经驯化了野马。那么,这种被驯化的“龙”就是野马呢?八尺以上的良马,它像龙一样威风凛凛,是已经被当时人类驯服的交通运输的工具。世本》(秦嘉谟辑补本)里找到一个注脚:相土作乘马。相土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说明在黄帝时代马确实已经被驯化并用于乘坐了,不过坐在马上的是帝王,马还是一个奢侈品。所谓豢龙氏御龙氏驯养的也只是一些高大强壮的烈马而已。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2-05 09:08
                          回复
                            查阅“豢龙氏”: 豢龙 : 1.养龙。传说中本为氏名,亦借用为古官名。 2.古代名马。 炎帝的豢龙之风。《楚辞》记“复蛇蜒只”、“雄虺九首”,又称“九首龙”。这些统称为南蛇的龙族图腾,又通过族外联姻,在炎、黄联盟部族之间形成的“虎龙”、“马龙”、“鳄龙”、“猪龙”、“犬龙”、“鱼龙”、“龟龙”等的复合演生(摹演)形态,而致了“龙的传人”史的形成。随着炎黄联姻,又传播到了五帝以后,至虞夏,《拾遗记》云“有豢龙之宫”。
                            可见,豢龙其实是豢养多种动物,部落中由各小集体饲养不同的动物。从《括地志》记“昆仑在溺水中,非乘龙不得上”。最早的龙与水上动物有联系,“黄帝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颛顼乘龙至于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而开始赐姓董姓的董父,在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从古鬷川出土的鳄鱼化石,可以推测,董父受姓之初在鬷川养鳄鱼。而记载:舜时有一个叫董父的人,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注意:“许多龙都飞”,则是指鱼类动物。而后其他豢龙氏开始养殖各种龙了。
                            神龙即神农炎帝。以龙为信仰而命族的神农炎帝,又经数十继代,而拓开了农耕社会文明。可以说,炎帝发明了农业、医药、气象观测等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父系氏族的演化;那么豢龙氏就从耕种农业向渔牧业发展,不仅解决了食物多样性,也因驯养动物为耕种农田、交通运输、部落战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史书上记载豢龙氏的变迁
                            豢龙氏从舜帝时期到夏启之间,经过了数百年之久,最后由于豢龙氏被杀,从而,该部落被其他氏族所代替。
                            1、《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这是董姓的产生与豢龙氏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至此,祝融六姓增加了新的部落,成为后来的“祝融八姓”。即《国语·郑语》则记载的“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为八姓。董姓:包括鬷夷、豢龙。封诸鬷川,建立董姓部落,名为董国。
                            2、《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曰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此记载说明:豢龙氏是官名。可以有很多个豢龙氏,不是仅仅确定为单独一人。
                            3、《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这说明,豢龙的不同地点。是不是不同的地点有矛盾呢?非也,是因为不是单独一个豢龙氏。那赐姓董姓在鬷川,又分离出鬷邑。其部落人员也不仅仅饲养一种动物,而陶丘作为当时的首都一样,作为大范围来说,以陶丘也是说得过去,而韦城,即韦乡古国,全名为:豕韦城。那是养猪的中心地方。因此,史书记载豢龙地点多处,其实是豢龙在多处存在,且豢龙的龙有多种而已。
                            4、《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 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样明显说明,豢龙氏不是指一个人,其他不同姓氏的人在豢龙氏的带领管理之下,也可以成为豢龙氏的后裔,成为豢龙氏。夏启皇帝因为刘累,跟随豢龙氏的人员而成为豢龙氏,最后被皇帝另封官”赐姓(氏)为御龙 氏。后来,御龙氏迁徙与鲁国山东,后裔有分支范姓小部落。
                            5、《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豢龙坟。” ,这是说:豢龙城也叫豢龙邑,其地点方位。以及某个豢龙氏死后的安葬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2-05 09:09
                            回复
                              6、《路史·后纪》云:“豢龙氏后,有关龙氏,殆声转也。” 。王符的《潜夫论》以为夏桀所杀之关龙逢即豢龙逢。故王屋山有龙逢祠,长安有龙逢居。唯韦城为古豕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若临颍之长葛、汝之龙兴,则豢龙之后分封之地也。长垣之龙城、王屋之龙逢祠,则以有龙逢故居与祠墓也。灵宝之豢龙坟,则因关龙逢葬于龟头原而名也。 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范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又云:“观城县亦有豕韦城。”然韦乡古国,终以在滑县者为是,故豢龙氏初封之地,亦当在滑之古豕韦国;《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 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这说明:豢龙氏活动地点多处,唯韦城为古豕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刘姓以尧的儿子封于留,称刘氏。而在刘累跟随豢龙氏当上豢龙氏,迁徙鲁国后,则封地在范国。则后裔成为范姓来源之一。可见,氏没有一成不变,是可以变化的。留累从刘姓变成豢龙氏,被皇帝赐封御龙氏,到鲁国范地,也就成为范姓来源之一。
                              归结:豢龙氏赐姓在赐姓董姓在鬷川,又分离出鬷邑。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韦城即古豕韦国。董姓、刘姓、范姓、御龙氏(龙姓)、关姓皆有出于豢龙氏,但不是仅仅一个人为豢龙氏。
                              三、从豢龙氏源出的各姓氏
                              董姓出于第一个豢龙氏:《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其他姓氏大都是在刘累做豢龙氏之后,范姓、龙姓、关姓、刘姓等姓氏亦出于夏朝时的豢龙氏。 也可以说:董、关、龙、刘、范等姓是有渊源关系的。
                              1、范姓:范氏源属刘氏。相传,四千三百多年前,尧帝第九子源明封于刘国,以国为姓,尧帝赐姓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姓纂》载;刘氏源出祁姓。为黄帝后裔,尧帝裔孙,尧初则姓陶唐氏。自源明受封刘氏后,裔孙刘累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其后裔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西周周宣王灭杜,杀杜伯,杜伯之子,叔奔晋为士氏,其裔孙士会初仕于秦,后归晋,被晋文公任为晋上卿,封于山东范县(现河南濮州范县),食采于范县,以县名为姓,改为范氏,从此繁衍发展。
                              2、龙姓: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3、关姓: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为五帝之一。帝舜时,颛顼的后裔董父为舜养龙,被赐为豢龙氏。上古时豢与关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龙氏又写作关龙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时期,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大夫关龙逢苦苦劝谏,反被杀害。豢龙逢也就是后来关龙逢的后人把姓简化为关氏,并尊关龙逢为关姓的始祖。关姓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姓源》记载:“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淫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贼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关龙蓬的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
                              4、刘姓: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 “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2-05 0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