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自隋开皇九年(589)命名以来,就是郡、州、府、道、公署等治所。与辖区内各县均有古道通连,因县城有城门五座,就有官道通往各县。县内衙门的门槛石就是到各处的零起点。
现一一道来:出县城东《阳德门》即过济川桥,是明正统八年(1443)建造,再走三里桥,五里桥,惠济桥是明隆庆辛末(1571)宁国府知府王嘉宾召集宣城、南陵、宁国、旌德、泾县协谋集资白金万两,工役数十万,历时14个月建成,桥九券,高四十尺,横二十五尺,长四百尺,为府内最大石桥,并在桥西立庵一座,以护桥之需。现尚存六券,其中一券钢架是抗日期间为阻日军自毁。到东溪铺,过李公桥,是明正德三年(1508)县簿李侯卖自备骡车十辆,历时一年建成。现尚存一券,其余均被水毁。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公路桥在旁,再到直溪铺,新河桥、佳山铺、麻姑铺、洪林铺、花桥铺的百花桥就入郎溪县境,里程约五十里之数。1935年双界(宣城至广德界牌)线,道路是利用废弃的芜广铁路路基改筑的简易路面,通车十字铺,因路况差,乘客不多,不久停业,现此路段已成了318国道过境之道了。
出府衙下十八踏出偏东《泰和门》,过凤凰桥,上马王桥,经大竹园,夏家渡,过新安桥又称阮公桥,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由绅士徽人阮辉、阮杰兄弟合资建造,费金2500两,桥长一十六丈,阔一丈九尺,高二丈,五洞门。阮氏后代相继资修,最后一次重修为阮氏侧室林氏,焉氏捐产,耗时八年,再到横板桥是梅氏捐资建单孔桥,于康熙丙寅(1686)建成。现此桥已于2016年被洪水冲毁,以上两座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通宣城至港口的公路时,起了很大作用,现新安桥已退出运输的行列,作为历史遗存,供人步行游览。再过板桥,翻峄山走峄阳桥、乌家边、寿松铺、黄渡铺、杨林铺、分界山,入宁国界港口,里程约65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宁国水泥厂的建设,在原古道路线的基础上,个别作了调整,同时增添了一些桥梁,称宣港线,担负运输任务。
出县城南《薰化门》,过晏公桥,因桥旁边有晏公庙一座,到绿锦铺,双马铺、毕冲铺、杨柳铺、柿木铺、入泾县境古楼铺、特赋诗:《宣泾古道吟》:“步出南门绿锦桥,双马毕村两铺遥。春风杨柳高桥送,柿木鼓楼来听敲。”里程约70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动工修建宣泾(宣城至泾县)线,路线基本按古道设计,路基宽五米,基本完成时,正待筹铺石子路面时,抗战爆发,路段全遭自毁,至1948年以简易路面勉强通车,路况十分低劣,汽车多为晴通雨阻。
出县城西《宝城门》,经莲花塘、乌沙铺、长桥铺、高岭铺、寒亭铺、通津铺、抵弋江,入南陵县境,里程约50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古道的基础上翻建通汽车,由于路况太差,尘土飞扬,下车时人已成黄土人样。现在这段公路却成了318国道过宣的一段。
相传还有故事呢,那是宣城吴状元金榜高中,被招附马,回乡光宗耀祖,说宣城有十里莲塘,二十里长桥,三十里高岭,四十里寒亭,五十里弋江,公主一听要同来,到时知道上当,那知是地名连接,因而衍生出了这段佳话。
出县城此《拱极门》,经别士桥、杨泗庙、绕凤凰山达敬亭山南麓冯司岭,另又可出《宝城门》经一里桥、二里桥、高塘桥、菜籽岗、孙家庄、韩家庄(韩愈曾居地)达冯司岭。现今古道犹在,只是中段有所改变模样,经一峰庵、翻一峰山口,走敬亭铺、梅岭铺、黄岗铺、竹塘铺、焦村铺、新店铺、施茶铺、绍泽铺、庄武铺、横岗铺等与古道,至黄池,入太平府当涂县境向东直达南京、上海,向西可达芜湖、安庆等地,里程约百里之遥。
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芜湖至宣城始有新开简易公路,通行少量汽车,由商绅章元生为董事长,沈叔平为经理,合股开办“宣芜广长途汽车公司”,购置十辆“福特”、“雪佛兰”牌简易汽车并在西门外设站营业。此为境内有汽车运输之始。当时汽车到湾沚,再用民船渡过清水河,方可通达芜湖,东边只到百花桥。
道路则有商绅徐光炜、张振熏等人筹资修过宣城到湾沚公路,此为宣城最早创建的公路。
另县内有古道出南门、薰化门、过晏公桥、经张家桥、庙姑山、六秀庵、裘雨村、梅村、界溪、周王、洋口、梅龙、溪口、天竺山,过罗家坪的长生桥,此桥是光绪二十九年建,也是海拔最高之桥,它是通往旌德之古道中的必经之路,里程约百里之遥。
1935年芜屯公路建成通车,由西北到东南贯穿宣城全境,使杨老村、湾沚、九连山、县城、双桥、孙埠、水东连成一线,里程约150里左右,为宣城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2023年元月3日
现一一道来:出县城东《阳德门》即过济川桥,是明正统八年(1443)建造,再走三里桥,五里桥,惠济桥是明隆庆辛末(1571)宁国府知府王嘉宾召集宣城、南陵、宁国、旌德、泾县协谋集资白金万两,工役数十万,历时14个月建成,桥九券,高四十尺,横二十五尺,长四百尺,为府内最大石桥,并在桥西立庵一座,以护桥之需。现尚存六券,其中一券钢架是抗日期间为阻日军自毁。到东溪铺,过李公桥,是明正德三年(1508)县簿李侯卖自备骡车十辆,历时一年建成。现尚存一券,其余均被水毁。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公路桥在旁,再到直溪铺,新河桥、佳山铺、麻姑铺、洪林铺、花桥铺的百花桥就入郎溪县境,里程约五十里之数。1935年双界(宣城至广德界牌)线,道路是利用废弃的芜广铁路路基改筑的简易路面,通车十字铺,因路况差,乘客不多,不久停业,现此路段已成了318国道过境之道了。
出府衙下十八踏出偏东《泰和门》,过凤凰桥,上马王桥,经大竹园,夏家渡,过新安桥又称阮公桥,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由绅士徽人阮辉、阮杰兄弟合资建造,费金2500两,桥长一十六丈,阔一丈九尺,高二丈,五洞门。阮氏后代相继资修,最后一次重修为阮氏侧室林氏,焉氏捐产,耗时八年,再到横板桥是梅氏捐资建单孔桥,于康熙丙寅(1686)建成。现此桥已于2016年被洪水冲毁,以上两座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通宣城至港口的公路时,起了很大作用,现新安桥已退出运输的行列,作为历史遗存,供人步行游览。再过板桥,翻峄山走峄阳桥、乌家边、寿松铺、黄渡铺、杨林铺、分界山,入宁国界港口,里程约65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宁国水泥厂的建设,在原古道路线的基础上,个别作了调整,同时增添了一些桥梁,称宣港线,担负运输任务。
出县城南《薰化门》,过晏公桥,因桥旁边有晏公庙一座,到绿锦铺,双马铺、毕冲铺、杨柳铺、柿木铺、入泾县境古楼铺、特赋诗:《宣泾古道吟》:“步出南门绿锦桥,双马毕村两铺遥。春风杨柳高桥送,柿木鼓楼来听敲。”里程约70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动工修建宣泾(宣城至泾县)线,路线基本按古道设计,路基宽五米,基本完成时,正待筹铺石子路面时,抗战爆发,路段全遭自毁,至1948年以简易路面勉强通车,路况十分低劣,汽车多为晴通雨阻。
出县城西《宝城门》,经莲花塘、乌沙铺、长桥铺、高岭铺、寒亭铺、通津铺、抵弋江,入南陵县境,里程约50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古道的基础上翻建通汽车,由于路况太差,尘土飞扬,下车时人已成黄土人样。现在这段公路却成了318国道过宣的一段。
相传还有故事呢,那是宣城吴状元金榜高中,被招附马,回乡光宗耀祖,说宣城有十里莲塘,二十里长桥,三十里高岭,四十里寒亭,五十里弋江,公主一听要同来,到时知道上当,那知是地名连接,因而衍生出了这段佳话。
出县城此《拱极门》,经别士桥、杨泗庙、绕凤凰山达敬亭山南麓冯司岭,另又可出《宝城门》经一里桥、二里桥、高塘桥、菜籽岗、孙家庄、韩家庄(韩愈曾居地)达冯司岭。现今古道犹在,只是中段有所改变模样,经一峰庵、翻一峰山口,走敬亭铺、梅岭铺、黄岗铺、竹塘铺、焦村铺、新店铺、施茶铺、绍泽铺、庄武铺、横岗铺等与古道,至黄池,入太平府当涂县境向东直达南京、上海,向西可达芜湖、安庆等地,里程约百里之遥。
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芜湖至宣城始有新开简易公路,通行少量汽车,由商绅章元生为董事长,沈叔平为经理,合股开办“宣芜广长途汽车公司”,购置十辆“福特”、“雪佛兰”牌简易汽车并在西门外设站营业。此为境内有汽车运输之始。当时汽车到湾沚,再用民船渡过清水河,方可通达芜湖,东边只到百花桥。
道路则有商绅徐光炜、张振熏等人筹资修过宣城到湾沚公路,此为宣城最早创建的公路。
另县内有古道出南门、薰化门、过晏公桥、经张家桥、庙姑山、六秀庵、裘雨村、梅村、界溪、周王、洋口、梅龙、溪口、天竺山,过罗家坪的长生桥,此桥是光绪二十九年建,也是海拔最高之桥,它是通往旌德之古道中的必经之路,里程约百里之遥。
1935年芜屯公路建成通车,由西北到东南贯穿宣城全境,使杨老村、湾沚、九连山、县城、双桥、孙埠、水东连成一线,里程约150里左右,为宣城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2023年元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