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Krait 諾皋記
转自《諾皋記 》公众号
虎紋鼠蛇屬(Spilotes)作為新熱帶蛇類的代表物種之一,擁有著極富盛名的巨大體型以及絢麗多彩的色型變化,其習性也與舊大陸熱帶地區的大型遊蛇有著驚人的近似性,舉例而言,兩個地區的物種在遭受威脅時都會抬起前半身將喉部膨大、並且發出沙啞的嘶嘶聲,其食性以及棲息地類型亦有高度的接近。
本屬兩個物種都擁有高度豐富的體色變化,出於形態學因素,虎紋鼠蛇曾被劃分為多達五個亞種,而後又因依據不足被重歸一體,另外,在其產地亦存在許多形態近似的物種,例如:厄瓜多爾蚩尤蛇(Chironius grandisquamis)、膨蛇(Phrynonax poecilonotus)以及靛青蛇(Drymarchon corais)。該屬成員對於棲息地的選擇亦十分多樣,由於其食性廣泛,故而可以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生境內,其碩大的體型以及好動的性格反映出它們是優秀的攀援者和游泳健將,這些蛇出沒區域通常都會存在大型濕地或是湖泊以及寬廣的河段,應與當地豐富的雨量有關。所有的虎紋鼠蛇都是廣食性蛇類,並且虎紋鼠蛇似乎格外善於捕食嚙齒動物,這一點和舊大陸的鼠蛇屬(Ptyas)略有區別,兩種蛇都能夠跨越寬廣的水域,汛期時經常可以看見它們橫渡漲水的河面。這些蛇的樹棲能力同樣令人矚目,其幼年期到亞成體時段幾乎都是在樹上以及灌叢附近度過,兩種蛇同樣的分佈廣泛,在中美洲至廣袤的亞馬遜地區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
與靛青蛇屬(Drymarchon)類似,這些蛇同樣具有修長的身形,只是前者更加孔武有力。因其體長輕鬆可達2~3m左右,有時也被認為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遊蛇之一。其性格驍勇善戰,有時即使是矛頭蝮這樣的毒蛇亦是其食物來源之一。
由於新熱帶蛇類分類存在爭議,加之其形態多樣,故而長期未能有較為統一的說法,後期將會陸續推出介紹,根據最新的分類學研究,在經歷合併之後,虎紋鼠蛇屬存在以下兩種,雖并為一屬,但實則互為并系物種:
1. S. pullatus ( Linnaeus, 1758 ) 虎紋鼠蛇 無亞種 分佈:墨西哥(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州、克雷塔羅州、坎佩切州、猶加敦州、金塔納羅奧洲)、伯利茲、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瑪格麗塔島、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委內瑞拉(梅里達)、巴西、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查科省、福爾摩沙省、薩爾塔省)、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巴拉圭
2. S. sulphureus ( Wagler, 1824 ) 黃腹膨蛇 二亞種 分佈:秘魯(帕斯科)、厄瓜多爾、巴西(亞馬遜地區、帕拉州、阿拉戈斯州、聖保羅州、里約熱內盧州、巴伊亞州、帕拉伊巴州、塞阿拉州、塞爾希培州)、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稍作陳述
1.虎紋鼠蛇
S. pullatus ( Linnaeus, 1758 ) 虎紋鼠蛇 無亞種 分佈:墨西哥(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州、克雷塔羅州、坎佩切州、猶加敦州、金塔納羅奧洲)、伯利茲、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瑪格麗塔島、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委內瑞拉(梅里達)、巴西、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查科省、福爾摩沙省、薩爾塔省)、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巴拉圭
因其出眾的體型與鮮艷的色澤,虎紋鼠蛇很早便為人所知,因其在拉美地區擁有豐富的色型變化,幾乎每個地區出產的虎紋鼠蛇花色都不盡相同,曾被認為存在五個亞種,而後因證據不足便撤銷了這一說法。虎紋鼠蛇體型巨大,在某些文獻中更有4.2m的誇張記錄,然而,有實據可查的體型不過只有2.7~3m左右,並且雄蛇要顯著的大於雌蛇。由於其體型巨大,加之較高的活動量,因此這些蛇分佈的平均海拔並不會特別高,雖然在秘魯以及厄瓜多爾有高達2000m海拔的記錄,但實際上最常見到它們的地區依然集中在河口三角洲以及平原與山林交匯處,其習性與亞洲地區的鼠蛇有多處類似,由於拉美殖民者少有食蛇習俗,因此該種在當地的種植園以及水田範圍相當常見,這些蛇的生境高度依賴樹木以及灌叢,樹頂以及藤蔓繁蕪的所在是其最好的棲息地,在日間會非常的活躍。它們善於捕食各種蜥蜴類以及兩棲動物,對於體型更大的成體來說,鳥類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也因此,這種蛇有個更為常見的俗名——“Chicken Snake”。不過有趣的是,根據觀察這些蛇在捕殺時會混合使用兩種手段擊斃獵物,其一是死咬不放,並且來回甩動前半身進行撞擊;另一種則是前半身將獵物生生絞死,這個行為似乎與亞洲的樹棲錦蛇以及黑眉錦蛇相當類似。虎紋鼠蛇擁有極強的領地意識,由於屬於遊獵型蛇類,它們會在很大一片範圍內進行巡邏式狩獵,並且代謝也非常快。如果遭受威脅,這些蛇就會抬起前半身膨起頸部的皮褶,舌頭伸出口腔,飛速的甩動尾巴以示警告,在這一切都無用的時候,就會發動神經質的多次撲咬作為最後還擊。一些來自於國外飼養者的消息稱,虎紋鼠蛇即使經過長期的馴化與飼養,依然不會改變其暴躁的性格,虎紋鼠蛇非常的長壽,在記錄內有達到15年以上的壽命。
虎紋鼠蛇和很多亞洲大型遊蛇一樣,擁有完備的求偶以及競爭儀式。雄蛇會不厭其煩的追逐雌蛇,身體交接摩擦、來回緩慢搖尾,並且會嘗試用自己的身體壓過雌性的頭部,直到其就範,但當一塊交配區域內同時出現兩條雄性時,鬥爭便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雄蛇會互相纏繞扭打在一起,雙方都會試圖將對手壓倒在地,最終頭部始終能保持上風領先的那條雄蛇將會獲勝并取得交配權。在成功受精後,雌蛇會產下8~24枚卵,在65~76天之後便會孵化。
依據從前的描述,人們曾將其分為五個亞種,其分佈地亦有所不同:
1. S. s. pullatus ( Linnaeus, 1758 ) 分佈:墨西哥(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州、克雷塔羅州、坎佩切州、猶加敦州、金塔納羅奧洲)、貝里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瑪格麗塔島、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委內瑞拉(梅里達)、巴西(南大河州、戈亞斯州、帕拉州、塞爾希培州、賽阿拉州、皮奧伊州、米納斯吉拉斯州、里約熱內盧州、聖埃斯皮力圖州、伯南布科州、帕拉伊巴州)、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查科省、福爾摩沙省、薩爾塔省)、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巴拉圭
2. S. s. anomalepis ( Bocourt, 1888 ) 分佈:巴西(巴伊亞州、南大河州)
3. S. s. argusiformis ( Amaral, 1929 ) 分佈:宏都拉斯
4. S. s. maculatus ( Amaral, 1929 ) 分佈:哥斯大黎加、巴拿馬
5. S. s. mexicanus ( Laurenti, 1768 ) 分佈:墨西哥(聖路易斯波托西州、維拉科魯茲州、塔毛利帕斯州、伊達爾戈州)
在此列舉,茲備一說,依其原有說法列舉產地種,不再贅述。
另:其拉丁文名“pullatus”意為“身著黑衫”
转自《諾皋記 》公众号
虎紋鼠蛇屬(Spilotes)作為新熱帶蛇類的代表物種之一,擁有著極富盛名的巨大體型以及絢麗多彩的色型變化,其習性也與舊大陸熱帶地區的大型遊蛇有著驚人的近似性,舉例而言,兩個地區的物種在遭受威脅時都會抬起前半身將喉部膨大、並且發出沙啞的嘶嘶聲,其食性以及棲息地類型亦有高度的接近。
本屬兩個物種都擁有高度豐富的體色變化,出於形態學因素,虎紋鼠蛇曾被劃分為多達五個亞種,而後又因依據不足被重歸一體,另外,在其產地亦存在許多形態近似的物種,例如:厄瓜多爾蚩尤蛇(Chironius grandisquamis)、膨蛇(Phrynonax poecilonotus)以及靛青蛇(Drymarchon corais)。該屬成員對於棲息地的選擇亦十分多樣,由於其食性廣泛,故而可以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生境內,其碩大的體型以及好動的性格反映出它們是優秀的攀援者和游泳健將,這些蛇出沒區域通常都會存在大型濕地或是湖泊以及寬廣的河段,應與當地豐富的雨量有關。所有的虎紋鼠蛇都是廣食性蛇類,並且虎紋鼠蛇似乎格外善於捕食嚙齒動物,這一點和舊大陸的鼠蛇屬(Ptyas)略有區別,兩種蛇都能夠跨越寬廣的水域,汛期時經常可以看見它們橫渡漲水的河面。這些蛇的樹棲能力同樣令人矚目,其幼年期到亞成體時段幾乎都是在樹上以及灌叢附近度過,兩種蛇同樣的分佈廣泛,在中美洲至廣袤的亞馬遜地區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
與靛青蛇屬(Drymarchon)類似,這些蛇同樣具有修長的身形,只是前者更加孔武有力。因其體長輕鬆可達2~3m左右,有時也被認為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遊蛇之一。其性格驍勇善戰,有時即使是矛頭蝮這樣的毒蛇亦是其食物來源之一。
由於新熱帶蛇類分類存在爭議,加之其形態多樣,故而長期未能有較為統一的說法,後期將會陸續推出介紹,根據最新的分類學研究,在經歷合併之後,虎紋鼠蛇屬存在以下兩種,雖并為一屬,但實則互為并系物種:
1. S. pullatus ( Linnaeus, 1758 ) 虎紋鼠蛇 無亞種 分佈:墨西哥(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州、克雷塔羅州、坎佩切州、猶加敦州、金塔納羅奧洲)、伯利茲、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瑪格麗塔島、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委內瑞拉(梅里達)、巴西、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查科省、福爾摩沙省、薩爾塔省)、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巴拉圭
2. S. sulphureus ( Wagler, 1824 ) 黃腹膨蛇 二亞種 分佈:秘魯(帕斯科)、厄瓜多爾、巴西(亞馬遜地區、帕拉州、阿拉戈斯州、聖保羅州、里約熱內盧州、巴伊亞州、帕拉伊巴州、塞阿拉州、塞爾希培州)、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稍作陳述
1.虎紋鼠蛇
S. pullatus ( Linnaeus, 1758 ) 虎紋鼠蛇 無亞種 分佈:墨西哥(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州、克雷塔羅州、坎佩切州、猶加敦州、金塔納羅奧洲)、伯利茲、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瑪格麗塔島、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委內瑞拉(梅里達)、巴西、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查科省、福爾摩沙省、薩爾塔省)、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巴拉圭
因其出眾的體型與鮮艷的色澤,虎紋鼠蛇很早便為人所知,因其在拉美地區擁有豐富的色型變化,幾乎每個地區出產的虎紋鼠蛇花色都不盡相同,曾被認為存在五個亞種,而後因證據不足便撤銷了這一說法。虎紋鼠蛇體型巨大,在某些文獻中更有4.2m的誇張記錄,然而,有實據可查的體型不過只有2.7~3m左右,並且雄蛇要顯著的大於雌蛇。由於其體型巨大,加之較高的活動量,因此這些蛇分佈的平均海拔並不會特別高,雖然在秘魯以及厄瓜多爾有高達2000m海拔的記錄,但實際上最常見到它們的地區依然集中在河口三角洲以及平原與山林交匯處,其習性與亞洲地區的鼠蛇有多處類似,由於拉美殖民者少有食蛇習俗,因此該種在當地的種植園以及水田範圍相當常見,這些蛇的生境高度依賴樹木以及灌叢,樹頂以及藤蔓繁蕪的所在是其最好的棲息地,在日間會非常的活躍。它們善於捕食各種蜥蜴類以及兩棲動物,對於體型更大的成體來說,鳥類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也因此,這種蛇有個更為常見的俗名——“Chicken Snake”。不過有趣的是,根據觀察這些蛇在捕殺時會混合使用兩種手段擊斃獵物,其一是死咬不放,並且來回甩動前半身進行撞擊;另一種則是前半身將獵物生生絞死,這個行為似乎與亞洲的樹棲錦蛇以及黑眉錦蛇相當類似。虎紋鼠蛇擁有極強的領地意識,由於屬於遊獵型蛇類,它們會在很大一片範圍內進行巡邏式狩獵,並且代謝也非常快。如果遭受威脅,這些蛇就會抬起前半身膨起頸部的皮褶,舌頭伸出口腔,飛速的甩動尾巴以示警告,在這一切都無用的時候,就會發動神經質的多次撲咬作為最後還擊。一些來自於國外飼養者的消息稱,虎紋鼠蛇即使經過長期的馴化與飼養,依然不會改變其暴躁的性格,虎紋鼠蛇非常的長壽,在記錄內有達到15年以上的壽命。
虎紋鼠蛇和很多亞洲大型遊蛇一樣,擁有完備的求偶以及競爭儀式。雄蛇會不厭其煩的追逐雌蛇,身體交接摩擦、來回緩慢搖尾,並且會嘗試用自己的身體壓過雌性的頭部,直到其就範,但當一塊交配區域內同時出現兩條雄性時,鬥爭便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雄蛇會互相纏繞扭打在一起,雙方都會試圖將對手壓倒在地,最終頭部始終能保持上風領先的那條雄蛇將會獲勝并取得交配權。在成功受精後,雌蛇會產下8~24枚卵,在65~76天之後便會孵化。
依據從前的描述,人們曾將其分為五個亞種,其分佈地亦有所不同:
1. S. s. pullatus ( Linnaeus, 1758 ) 分佈:墨西哥(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州、克雷塔羅州、坎佩切州、猶加敦州、金塔納羅奧洲)、貝里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瑪格麗塔島、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委內瑞拉(梅里達)、巴西(南大河州、戈亞斯州、帕拉州、塞爾希培州、賽阿拉州、皮奧伊州、米納斯吉拉斯州、里約熱內盧州、聖埃斯皮力圖州、伯南布科州、帕拉伊巴州)、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查科省、福爾摩沙省、薩爾塔省)、玻利維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巴拉圭
2. S. s. anomalepis ( Bocourt, 1888 ) 分佈:巴西(巴伊亞州、南大河州)
3. S. s. argusiformis ( Amaral, 1929 ) 分佈:宏都拉斯
4. S. s. maculatus ( Amaral, 1929 ) 分佈:哥斯大黎加、巴拿馬
5. S. s. mexicanus ( Laurenti, 1768 ) 分佈:墨西哥(聖路易斯波托西州、維拉科魯茲州、塔毛利帕斯州、伊達爾戈州)
在此列舉,茲備一說,依其原有說法列舉產地種,不再贅述。
另:其拉丁文名“pullatus”意為“身著黑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