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吧 关注:5,261贴子:75,260

中原夏文化的源头-后石家河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夏文化源头的探索,是个严肃的问题,正因如此,尤其容易被干扰。
一、从考古文化角度探索先夏文化
韩建业、杨新改发表的《王湾三期文化研究》中认为: 龙山文化时期前期,豫中地区为王湾三期文化郝家台类型,豫西地区为王湾三期文化冢子坪类型。豫南及湖北地区如驻马店杨庄、邓州八里岗、淅川下王岗、 郧县青龙泉、随州西花园和麻城栗山岗等遗址为石家河文化区,两大区相互间的影响势均力敌。
龙山文化时期后期,嵩山以南的郝家台类型发展为煤山类型;嵩山以北的冢子坪类型(豫西洛阳)发展为王湾类型,并扩张到郑州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后期,尽管郑洛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还有较大差别, 但河南大部与两湖地区基本融为同一个文化区。

韩建业试图构建一个强大的王湾三期文化圈,他认为王湾三期文化后期“对外强烈扩张”:王湾类型西北向扩张形成王湾三期文化三里桥类型;煤山类型向南大规模扩张替代豫南、鄂北及鄂西的石家河文化,形成“王湾三期”文化杨庄类型、下王岗类型、石板巷子类型,对应“禹征三苗”事件。似乎存在一个空前强盛的王湾三期文化,一个伟大的王朝呼之欲出。事实果真如此?


IP属地:湖北1楼2023-01-18 19:47回复
    实际上,王湾三期前期的豫西地区冢子坪类型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及石家河文化的遗留以及吸收周边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独自特色的文化区,其前期器物与汝颍类型(即韩建业所指豫中地区郝家台类型)前期器物很不相同。而在豫中南地区龙山文化时代早期属石家河文化遗存, 或者说学者们所说的王湾三期前期文化的汝颍类型(即韩建业所指豫中地区郝家台类型)更似石家河文化。(刘俊男《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
    也就是说刘俊男所理解的王湾三期前期分布如下:

    石家河文化的年代为 3000BC ~2300BC(不包括“后石家河”), 其年代比王湾三期文化前期2500BC ~2200BC早而有一些交叉。王湾三期文化后期的年代在2200BC ~1900BC,与后石家河文化(2200-2000BC,年代上认识不太统一,有的认为是2300-1900BC)相当。后石家河文化的陶器, 何介钧、 张绪球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石家河文化本身自然发展而来的, 所以他们称之为石家河文化晚期。王劲等认为后石家河文化是受北方河南龙山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所形成,与“北方文化南渐”的观点类似。于是对王湾三期文化后期煤山类型与后石家河文化二者陶器相雷同的看法,成为争论的焦点。
    刘俊男认为,这些陶器皆可从屈家岭 - 石家河文化找到它们的同类器或祖形器,而这些器物很难从 2300B C及以前的河南古遗址中找到。韩建业先生将煤山类型与后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的相似,解释为“禹征三苗”的结果,即煤山文化南下征服石家河文化形成后石家河文化,这显然说不通。


    IP属地:湖北2楼2023-01-18 19:53
    回复
      王立新先生的观点与刘俊男略有不同,但也认为可将嵩山南北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嵩山以北的郑洛区可称王湾三期文化,嵩山以南的汝颍区可称煤山文化。而嵩山以东地区遗址,年代早古城寨遗址的属王湾三期文化,年代晚的新砦遗址偏煤山文化风格,具有年代和地域的双重过渡性质,可直称为新砦期遗存。(《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同时他还认为二里头文化承袭煤山文化的因素要多于承袭王湾三期文化的因素,所谓的新砦期只是嵩山南北文化整合阶段的遗存,其内涵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是新的考古文化形成前的动荡期,新砦期遗存不能构成二里头文化的直接文化源头。这也否定了韩建业关于王湾三期文化经由新砦期,发展为二里头文化的观点。

      刘俊男还从埋葬习俗上论证煤山类型受到来自南方石家河文化的较大影响 ,煤山等地出土器物与墓葬习俗与长江中游地区的一致性,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经进入汝颍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后期虽然还保留一些与后石家河文化的区别, 但整体来说可谓一个文化。(刘俊男《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
      那么,王湾三期后期实际上已被后石家河文化同化,分布应如下:

      对于后石家河文化北上的原因,刘俊男认为:长江中游后石家河文化的遗址数不断减少, 而王湾三期文化早期遗址数量及文物数量均很少, 至晚期则大规模增加。 早、晚两期的文物 (尤其是王湾三期较北的地区) 差异很大, 而晚期文物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后石家河文化文物雷同。 由此, 我们可以大胆推断, 长江中游的人们正在向北迁移。 这可能是因长江中游地区累遭洪水, 而河南地区水患较少、沃野千里的缘故。这也与历史记载在尧舜时期发生大洪水相吻合。
      后石家河文化出现了大量的玉器, 几乎包括后世所有重要的玉礼器和玉装饰器, 主要有玉琮、玉璧、玉圭、玉牙璋、玉璜、 玉环、玉龙、玉凤、玉虎、玉蝉、玉兽面、玉鹰、玉祖、玉神人、玉人、玉笄、玉柄、玉管、玉坠、玉圆牌饰、玉珠、玉工具(锛、凿、刀、钻、纺轮)等。石家河文化玉器对陕西、 河南等地龙山时代文化以及夏商周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化并未中断。(刘俊男《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王湾三期后期 (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 至新砦期, 再至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 相当于夏代时期,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则已进入商代纪年。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 3600BC~ 2800BC、 3000BC~ 2300BC、2300BC~1900BC。 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 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 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区,并使王湾三期后期文化与之渐趋一致, 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终极来源当在长江中游地区。 二里头文化在豫中西地区形成后又反过来向南扩张至长江中游文化区。(刘俊男《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


      IP属地:湖北3楼2023-01-18 19:57
      回复
        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前期文化,源头是本地的秦王寨文化和来自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从豫西进入的迁徙人群融合成的谷水河类型。
        嵩山以南的所谓王湾三期前期文化实际上是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后期嵩山南北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石家河文化,狭义的王湾三期文化仅仅指嵩山以北的洛阳-郑州这一小块地方,后期由于洪水原因导致石家河人群北迁,王湾三期逐步融入到后石家河文化中去了。
        后石家河文化的成熟,是以发达的玉器为标志的,而王湾三期后期并没有发达的玉器文化,出土的玉器少得可怜,器型也是受后石家河文化的影响。
        帝禹族对应的王湾三期后期文化,本质上是后石家河文化,并且二里头夏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一脉相承。
        总之,空前强大的王湾三期文化根本不存在!


        IP属地:湖北5楼2023-01-18 20:28
        回复
          这个你弄错了,石家河是九黎战败南下形成三苗,蚩尤跟黄帝一战发生在6500年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4-19 18:05
          收起回复
            @重型讯息 你猜测贾湖是C南是有一定根据的,淮河流域的贾湖后裔在仰韶文化驱赶下,大部分被南边的边畈-油子岭文化所吸收,随着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扩张,进入到长江中游和下游。
            C南可能是从河套草原南下一路进入淮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的,在付巧妹的这张图中,浅绿色代表了古北亚基因(C系),呈现了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趋势,比例最大的是湖北和江苏,比例最小的重庆、广东和山东。
            说明啥?除非付巧妹的数据有问题,否则贾湖真的可能为C系,而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中可能也含有相当比例的C系。图中绿色的基因表示古黄河的N系(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人的仰韶大汶口基因是最多的。


            IP属地:湖北7楼2023-04-26 12:41
            回复
              @重型讯息
              你猜测贾湖是C南是有一定根据的,淮河流域的贾湖后裔在仰韶文化驱赶下,大部分被南边的边畈-油子岭文化所吸收,随着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扩张,进入到长江中游和下游。C南可能是从河套草原南下一路进入淮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的,在付巧妹的论文(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中这张图显示了中国各省的基因成分,绿色是古黄河基因,蓝色是奇和洞基因,浅绿色代表了古北亚基因(C系),浅绿色呈现了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趋势,古北亚基因比例最大的是湖北和江苏,比例最小的重庆、广东和山东。说明啥?
              除非付巧妹的数据有问题,否则贾湖真的可能为C系,而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中可能也含有相当比例的C系,所以湖北的浅绿色基因比例才能显示最高。
              图中绿色的基因表示古黄河N系,付巧妹认为仰韶和大汶口常染基因一样(但有些学者论文中两者是不同的),她具体以8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为取样对象,用绿色统一表示古黄河,图中山东的绿色是最多的。
              图中蓝色的基因表示古长江O系,付巧妹以8000年前福建奇和洞样本为取样对象。图中蓝色最多的是广东重庆四川,最少的是江苏。


              IP属地:湖北9楼2023-05-01 16:57
              收起回复
                事实石家河文化不仅可能是汉语系的源头,也可能是阿尔泰语系的源头。
                阿尔泰语系和汉语系出现的时间很晚,估计在4000年前左右。
                而藏缅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乌戈尔语系出现的时间较早。
                其中藏缅语系估计在1万-2万年前就出现了。
                藏缅语系目前分为两个大群,南部藏缅语,彝语支、缅语支;北部藏缅语,藏语支、羌语支。
                南部藏缅语和北部藏缅语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南部藏缅语黏着程度很低,而北部藏缅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其实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些语言的语法就非常类似北部藏缅语,特别是日语、韩语,还有部分蒙古语方言。
                还有两个特殊的藏缅语,土家族语和白族语,词汇和发音上非常接近汉语方言。
                其中土家族语在某些词汇上是靠近彝语支的,但是在黏着程度上,它非常类似羌语支,也是典型的黏着语。
                也就是说了,按照语法特点,藏语支、羌语支、土家族语是可以划入阿尔泰语系的。
                但是我们从藏族、羌族、土家族的源头发现,它们其实都和石家河文化有关系。
                土家族源自重庆香炉石文化,是石家河文化西南部类型-季家湖类型发展而来。
                藏族、羌族的源头和寺洼文化有密切关联,寺洼文化受石家河文化影响很大:
                卡约与辛店、刘家等文化的器类中均没有陶鼎,而唯独寺洼文化有陶鼎。临洮寺洼山出土有鼎形三足器,甘肃省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出土一件安国类型的罐形鼎,夹砂红陶,口稍外侈,鼓腹,扁足。石家河文化,盛行侧三角形或锥状足罐形陶鼎,鼎足都是附着于器身之上。寺洼文化的陶鼎,从形制到制作方法与石家河文化的陶鼎有相似之处,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渊源关系;石家河文化中使用高直柄浅盘豆、高圈足簋,而寺洼文化安国类型的陶豆、陶簋多为高柄、高圈足。另外,湖北涢水流域以及西起汉水下游、东至鄂东的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往往用陶末等作羼和料,而寺洼文化的陶土中也用陶末作羼和料。
                而寺洼文化继承的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石家河的玉器,石雕,而齐家文化又是蒙古文化的源头之一。河套地区的老虎山文化中也发现了大量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特点的陶器,如双耳罐、斝式鬲等等,而齐家文化与老虎山文化融合形成的朱开沟文化正是蒙古文化公认的源头。
                因为早期北方并没有阿尔泰语系,西部是乌戈尔语系,东部是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所以猜测北部藏缅语和阿尔泰语系极可能都和石家河文化有密切关系。
                早期的城背溪-大溪文化极可能类似彝语、缅甸语这样的南部藏缅语,有彝族学者甚至认为彭头山刻符是古彝文。
                边畈-油子岭文化融入了大量的C系的贾湖文化,再与城背溪文化融合之后,使得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变成了高度黏着语形态的北部藏缅语。而北部藏缅语和阿尔泰语系之间仅仅是词汇不同,语法很类似。
                而汉语则可能和石家河文化东部类型发展而来,石家河文化的东部毗邻O1a族群(江浙)和O1b族群(赣北皖南一带),在扩张过程中,石家河东部类型逐渐变成O2a(002611为主)与O1b的组合,O1b族群的语言具有主谓宾+分析语的特点。导致原本属于北部藏缅语的石家河语到早商盘龙城时期逐渐演变成了古汉语。
                石家河文化不仅可能是汉语系的源头,也可能是阿尔泰语系的源头。


                IP属地:湖北10楼2023-05-08 15:54
                收起回复
                  土家语是藏缅语言中黏着程度最高的语言,甚至超过日语、韩语。而且土家语没有其他藏缅语具有的某些屈折形式,是纯粹的黏着语,这点很特别。
                  从语法上讲,土家语是汉藏语系中最接近阿尔泰语系的语言。
                  从同源词上讲,土家语又是藏缅语系中最接近汉语族的语言。
                  目前对土家语的研究很少,我摘录一下国外早年日语维基百科上对土家语的描述:
                  ビジ语は他の多数のチベット・ビルマ言语や日本语などと同じSOV型の言语で、全てのチベット・ビルマ言语に最高の胶着程度を持つ言语である。
                  毕基语和其他大多数藏缅语言一样有着和日语一样的sov型(主宾谓)语序,并且是藏缅语言中黏着程度最高的语言。
                  形容词は[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绝対最高级]を持ち、动词は[将来时・将始时・既始时・开始时・现在时・过去时]と[一般时・完成时・非完成时]が组み合わせて、17个の时制(既始时と非完成时组み合わせない)を持たから、状态副词はほとんど无い。
                  形容词有着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绝对最高级,动词由将来时、将始时、既始时、开始时、现在时、过去时和一般时、完成时、进行时相互组合形成17个时态(没有既始进行时),所以基本上没有状态副词。
                  そして、日本语と似た、命令形などやいろんな助动词もある。特に日本语には无い二つの接头助动词(禁止・互动)がある。
                  另外,还有着和日语相似的各种助动词。特别指出的是,毕基语中有着日语中没有的词类,接头助动词(即动词前缀),有两个,一个表示禁止,一个表示互动。
                  Adi  no go nobi bo shiba na napi ataaya.
                  あの 人 が 息子 に 服   を 一着 持って行く。
                  (毕基语和日语的例句,可以看出的是两者基本上只用换词就能互译)
                  ビジ语は日本语とよく似た骨格をもつ。ただ形容词の位置は少しく违う。
                  毕基语有着跟日语十分类似的语法结构。只是形容词的位置稍有区别。
                  ビジ语の形容词は2の种类に分ける。一つは名词の前で置くしかならない、もう一つはいつも名词の后で置くけど、変化すると、前で置ける。
                  毕基语的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只能置于名词之前,另一类则通常置于名次之后,变形之后方能置于名词前。
                  ビジ语は基本的に开音节言语である。鼻母音でもよく鼻音化する母音になって、母音で终わる。[5]
                  毕基语基本上是开音节语言(同日语,而古汉语以及南方汉语有着大量闭音节),鼻韵尾通常作鼻化元音处理(这点在日语中也很常见),从而以母音结尾。
                  ビジ语の一部の词は日本语と微妙に対応できる。
                  毕基语的一部分词汇跟日语(这里指的是日语固有词,绝非汉语借词)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
                  例えば、[メ]は日本语の[天(アメ)]、[雨(アメ)]の意味であり、[テ]は[手(テ)]、[イナ]は[舌(シタ)]、[チ]は[足(アシ)]、[ツァチ]は[口(クチ)]、[アザ]は[穴(アナ)]の意味など。
                  这一排是在举例,就不翻译了


                  IP属地:湖北11楼2023-05-14 09:20
                  收起回复
                    日本学者研究并发表文章,发现日语和土家语有同源词,仅局部归纳的基础词就有五十个:
                    吃 ku ku
                    睡 ɲe ne
                    遇 a a
                    那 a a
                    手 tɕe\se te
                    足 tɕi aɕi(同时属于词头脱落的对应)
                    草 katsa kusa
                    三 so dʑo
                    写 ɣa ka
                    (l\n——t)
                    人 lo\no to
                    舌 ila\ina ɕita(同时属于辅音脱落的对应)
                    无\否定 ta\tai na\nai
                    (w——ŋ\h)
                    知道 ha wa
                    割 ŋa wa
                    河\川 ŋai kawa
                    s——l\闪音
                    谁 ase daɾe\dale(同时属于辅音脱落的对应)
                    卖 lu u
                    说 li i
                    行 ɣi i
                    宾格助词 po o(这个大概也可以属于上一类,w与其他辅音的对应)
                    预想形 hu u
                    江 tse e
                    见 i mi
                    (以及上一类中的舌、谁)
                    雨 me ame
                    天 me ame
                    八 je ja
                    天 me ama(同时属于词头脱落的对应,这里是天日语的另一种训读)
                    越 ka ko
                    和 ta to
                    主格助词 ko ga
                    属格助词 ɲe no
                    这 ke ko
                    口 tsatɕi kutɕi(tɕi)
                    熊 kutsa kuma
                    吸 kuzu\kuʑu su (su\zu)将其与 做 类比 日语中无z、ʑ 于是这两个词都发生了清化
                    牛 u\au uɕi (u)
                    *烟 keka kusa
                    特别注意的是:这些词都是日语中的固有词,而不是所谓的汉语借词。而且还有很多没有归纳进来,比如日语的数字2(に ,罗马字读音:[ni]) ,土家语是nie。。。等。
                    而作为和土家族毗邻的少数民族彝族、普米、藏族与土家语的同源词才34个。
                    从这点看,似乎土家语和日语的关系,竟然要比和彝族、藏族这些民族还要近。
                    但是客观地说,土家语的听感还是更接近藏彝语,和日语有一些差距,土家语的发音中经常有类似俄语nie nie nie这样的发音。


                    IP属地:湖北12楼2023-05-16 22:27
                    收起回复
                      1、土家语和日语在助动词上的相似性:
                      土家语 日语 汉语
                      bev mo 也
                      bor\horler ha(wa)\ga 主格助词 译为把… 口语中常省略 但只有带着主格和受(宾)格助词,才可倒装
                      gov wo(o) 受(宾)格助词,译为…被,…给
                      bov he(e) 移动的目的地,往…
                      dav\davhar to 和,在汉语中为连词,但在土家语和日语中为助词,另外,日语中的是清浊音的对立,而土家语中大多是送气与不送的对立,因此,用土家文写的话to可写为do,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其有同源关系
                      ler kara 从… 日语中r的发音为l,因此这两个词也可能有同源关系
                      nier no 的 这两个词是无疑同源的
                      kur de 表动作发生的地点 …上
                      因此 土家语与日语间在8个助词上可能同源的有5个:horler/ha gov/wo dav/to ler/kara nier/no
                      2、还有一些词汇同源,如:
                      什么 日语 nani 土家语 naxi\laxi (土家语里n\l不分,但土家语里有舌面鼻音)
                      心 日语 kokoro 土家语 likolo (日语罗马音标的是r,其实读音跟l差不多)。。。。。。
                      3、土家语和日语连hu实际上带清双唇擦音ɸ这种细微的发音居然都一样。
                      4、土家语目前是用拉丁文拼音,有人指出使用不方便,有部分土家学者建议用日本五十音图作为拼音,另外加上汉字一起表意。下面这张图是土家学者编制的【试行版】毕基语标准语假名-汉字方案:

                      5、土家语、日语、韩语名词有格,土家语的名词格最多,达15个,日语名词有格,韩语有但较少,而藏缅语系其他语言以及汉语、壮语、苗语都没有格。
                      6、土家语、韩语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汉语、日语则是与名词一样添加后缀表示人称代词复数。
                      7、土家语、韩语、日语的第三人称多用指示代词+名词的方式表达,汉语、壮语则多用第三人称代词表示。
                      土家语 日语 韩语
                      adi lo ano hito geu salam(那个人)
                      hodi lo sono hito geu salam(这与那之间的人)
                      kedi lo kono hito i salam(这个人
                      8、土家语、日语、韩语为三元指代系统,汉语、英语、彝语、泰语为二元指代系统。
                      土家语 日语 韩语 汉语 英语 彝语 泰语
                      ke- ko- i- zhe this cy nī
                      ho- so- geu- \ \ \ \
                      a- a- jeo- na that a thī
                      na- \ eoneu- \ wh- xi \
                      9、土家语、英语形容词有级;土家语、日语、韩语,形容词做谓语时有动词的部分时、体、态、式,土家语、日语形容词不作谓语时有一些形态。
                      10、土家语、日语、韩语的动词形态繁多,会在句法部分有所谈及,这里不再赘述。汉语、壮语、苗语动词无形态变化。
                      11、句型部分
                      毕基语:Nga de Bijikane. 我 工具格 毕基人+肯定助动词
                      日语:Watashi ha Nihonjinda. 我 标示格 日本人+肯定助动词
                      韩语:naneun hangugin ida. 我(标示格) 韩国人 是
                      汉语:Wo shi Zhongguoren. 我 是 中国人
                      英语:I am English. 我(主格) 是 英国人
                      彝语:Nga nuosu ma ngex. 我 彝人 个 是
                      泰语:Phom pen tai. 我 是 傣\泰人
                      毕基语:Hane go nau zza bo sobu buu. 狗 主格 一只 鸡 宾格 三只 杀死(过去时)
                      日语:Inu ga hitotsu niwatori wo mittsu koroshita. 狗 主格 一只 鸡 宾格 三只 杀死(过去时)
                      韩语:Gaega hana dalg eul se jug-yeossda. 狗(主格) 一只 鸡 宾格 三只 杀死(过去时)
                      汉语1:Yizhi gou shasi le sanzhi ji. 一只 狗 杀死 了 三只 鸡
                      汉语2:Yizhi gou ba sanzhi ji shasi le. 一只 狗 把 三只 鸡 杀死 了
                      英语:A dog killed three chicken. 一 狗 杀死(过去时) 三 鸡
                      彝语:Co suo yu go nyi rry. 人 三 位 在 坐 着
                      泰语:Hnuung sunakh khaa saam kai. 一 狗 杀死 三 鸡
                      毕基语:Mamade go kapu bo zze puca. 姑娘们 主格 花 宾格 美丽的 非常 买(愿望形)
                      日语:Onnatachi ga utsukushii hana wo totemo kaitai. 姑娘们 主格 美丽的 花 宾格 非常 买(愿望形)
                      韩语:Yeojadeul-i aleumdaun kkoch eul neomu sago sip-eun. 姑娘们(主格) 美丽的 花 宾格 非常 买 愿望-程度
                      汉语:Guniangmen xiangmai meilide hua. 姑娘们 非常 想买 美丽的 花
                      英语:Girls want to buy beautiful flowers badly. 姑娘们 想 介词 买 美丽的 花 非常
                      彝语:A my sse wo ma ma vy qi. 姑娘 些 花花 买 想
                      泰语:Saaw txngkaar thi ca suux dxkmai thii swyngaam. 姑娘 买 想 非常 花 美丽的
                      从句型来看,土家语(毕基语)和日语除了形容词的位置有的时候稍有区别外,语法几乎完全相同。


                      IP属地:湖北14楼2023-05-18 21:57
                      回复
                        土家语和日语、韩语的相似之处很多,就不再多说。
                        现在讲一讲,土家语和蒙古语的一些联系。
                        有少数学者研究后认为土家语先民较晚与蒙古语族先民分离,因而存留有阿尔泰语系蒙古语和满一通古斯语族许多语言中的词根,以“兔子”一词为例:
                        土家语 toli
                        中古蒙古语 tolie
                        契丹语 tauli
                        蒙古语 taulai
                        土家语的兔子和蒙古语、契丹语接近,和中古蒙古语最接近,成吉思汗的小儿子叫拖雷(tolie),其实就是兔子的意思。
                        其实汉语的兔,高汉本的上古拟音也是to,和藏语比较象:
                        汉语 tuzi
                        藏语 tok-zu
                        土家语和蒙古语之间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就不再多说,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也许以后研究会多起来。
                        由于土家语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北部藏缅语支,又不同于南部藏缅语支,它反而和日语、韩语关系密切,应该在史前有一些联系。
                        又因为土家族先民来源于石家河文化的西南部类型,并非石家河文化的主流类型,而石家河文化的主流类型是北部的青龙泉类型和中部的江汉平原类型,两者在后期趋于一致。在这些地区的汉语方言中至今仍然有大量弹舌音存在。
                        注意了,土家族、藏族、羌族、彝族都没有弹舌音,但是蒙古族、满族都有弹舌音。
                        所以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可能与石家河文化的北部类型有一些联系。
                        而石家河文化的东南部类型晚期已经出现很多的越文化特征,比如尧家林类型,这和青铜产地靠近越人有一定关系。
                        实话实说,汉语和壮侗语族的关系比较密切,另一个和汉语关系密切的是南部藏缅语,北部藏缅语和汉语关系其实比较遥远,所以汉语的形成过程中一定有壮侗语先民的融入,这个时间大概就在4000年前左右。
                        所以我判断,石家河文化晚期的东南部地区可能是汉语最先产生的地方。


                        IP属地:湖北16楼2023-05-21 19:44
                        收起回复
                          石家河文化的确可能是阿尔泰文化的源头,新石器文化中只有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人骨最接近现代蒙古族,而蒙古族又是阿尔泰人的典型代表。





                          IP属地:湖北17楼2023-05-28 18:47
                          收起回复
                            大量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事实,都明确指出新石器时期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北扩,但某些中原中心论者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被南方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所征服。他们不明白人是活的,地是死的,不能死抱着地域主义搞研究,不承认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向北方的扩张。
                            请看下面这张图,仰韶文化晚期,事实上河南各地基本被屈家岭文化(实心黑点)和大汶口文化(空心黑圈)所占领,当地仰韶文化基本日益萎缩,而河南的屈家岭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数量上又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向黄河以北的西部和北部的扩张,几乎只有屈家岭文化而没有大汶口文化。(注意:过了三门峡就是山西、陕西,哪里也是受屈家岭文化影响,最北的安阳是后来的殷墟所在地,也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地区。)

                            屈家岭文化非常先进,6000多年前它就有最早的文字,和后面出现的文字有不少联系,比如下图第一个字,就是甲骨文的“文”字。

                            4600-4200年前源于屈家岭的石家河文化则更加强大,它考古发掘有几十座城池,同时有大量精美的玉器,而同期的河南龙山却几乎没有任何城池,玉器也非常稀少。请看下面的玉器,试问河南龙山能拿得出可以PK的吗?


                            而且这些文化是延续到后面的商朝的,并没有中断,在1千年后的殷墟考古中还发现大量石家河文化类型的玉器,比如就有类似上图的这个玉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解释石家河文化是“禹征三苗”的三苗的。而且4千多年前那个时期,黄河流域很干旱,大禹如果要治水,也只可能在长江中游。


                            IP属地:湖北18楼2023-05-29 23:39
                            收起回复
                              现代欧美理论中把阿尔泰语系的形成归结为欧亚草原的斯泰基游牧人与东北亚的爱斯基摩人(红山文化)的混血结果,实际上这个理论是错的。
                              斯泰基游牧人其实就是古伊朗人,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相似,这两者在西方欧美理论里面都是西方人看不起的种族,这种混血理论其实是在贬低阿尔泰民族。
                              阿尔泰语系也许有斯泰基和爱斯基摩的某些母系,但是从父系来看,两者关系不大。斯泰基人的父系主要是R,红山人的父系主要是N和Q,都不是阿尔泰的主流父系。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基因可以证明,高加索人种的白皮肤来自SLC45A2,SLC24A5这两个基因,好像来源于旧石器时期的非洲和中东,在东亚人中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阿尔泰语系的人没有SLC45A2,SLC24A5这两个白化基因,那么他们的白皮肤从何而来?显然不是来自斯泰基人的混血!
                              同样爱斯基摩-印第安人没有白皮肤,都是棕色皮肤,显然也不是阿尔泰人白皮肤的来源。
                              实际上东亚人的白皮肤的基因来自OCA2基因的突变,这个基因突变最早发现于8000年前福建亮岛人,古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中都没有检测出这个基因突变。一些专家认为,这一基因突变最初可能出现在华中的湖北一带,而后扩散到各地。
                              OCA2基因后来发展出两个突变体,OCA2-481thr和OCA2-615arg,这两个突变事实上关系密切,都是从OCA2基因的原始突变发展而来。
                              在这里,这两个等位基因进行了研究,以评估在不同的人群中的频率。全球共有24个不同人群的调查中,在黑河鄂伦春族表现为OCA2-481thr频率最高(0.519),汉族在长沙表现为OCA2-615arg频率最高(0.673)。这项研究证实,这两个东亚特异性等位基因分别是亚洲北部和亚洲中部东亚人群的特点。
                              北亚人种主要通过第一个等位基因A481T突变来实现浅肤色(是鄂伦春族的主要浅化突变)
                              东亚人种主要通过第二个等位基因H615R突变来实现浅肤色(是汉族的主要浅化突变)
                              第一种北亚人种基因突变携带率:
                              鄂伦春族 :51.85%
                              鄂温克族 :29.36%
                              布里亚特 :24.13%
                              喀尔喀蒙 :13.00%
                              日本鸟取 : 7.54%
                              韩国光州 : 7.45%
                              韩国首尔 : 6.83%
                              沈阳汉族 : 6.80%(汉族中最高)
                              日本山形 : 6.75%
                              日本冲绳 : 5.75%
                              北京汉族 : 3.75%
                              西安汉族 : 3.67%
                              福建莆田 : 2.54%
                              长沙汉族 : 2.34%
                              江苏无锡 : 0.84%
                              广东惠州 : 0% (汉族中最低)
                              第二种东亚人种基因突变携带率:
                              长沙汉族 :67.29%(汉族中最高)
                              福建莆田 :64.83%
                              广东惠州 :63.06%
                              日本山形 :60.16%
                              江苏无锡 :57.14%
                              韩国首尔 :56.47%
                              北京汉族 :55.00%
                              日本鸟取 :54.85%
                              西安汉族 :54.59%
                              韩国光州 :54.26%
                              日本冲绳 :47.13%
                              沈阳汉族 :44.82%(汉族中最低)
                              国内城市,北亚+东亚
                              长沙汉族 :67.29% + 2.34% = 69.63%(最高)
                              莆田汉族 :64.83% + 2.54% = 67.37%
                              广东惠州 :63.06% + 0% = 63.06%
                              北京汉族 :55.00% + 3.75% = 58.75%
                              西安汉族 :54.59% + 3.67% = 58.26%
                              无锡汉族 :57.14% + 0.84% = 57.98%
                              沈阳汉族 :44.82% + 6.80% = 51.62%(最低)
                              很明显,东亚人种的白肤色主要是第二种基因突变OCA2-615arg,而且以长江流域比例最高,所以东亚人种的白皮肤很可能来自古代长江流域。北亚人的OCA2-481thr其实上是OCA2突变在北方的一种变体,它在红山文化中并未检测出来,应该是青铜时代才传播到北亚的。


                              从上面的图上数据,可以知道,中国皮肤最白的地区并不是北方,而是长江流域。
                              中国长江流域比日韩白皮肤的比例要高。
                              汉族比少数民族白皮肤的比例要高。
                              现代欧美理论中把阿尔泰语系的形成归结为欧亚草原的斯泰基游牧人与东北亚的爱斯基摩人(红山文化)的混血结果,实际上这个理论是错的,实际上阿尔泰语系最可能来源于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即来源于古华夏!


                              IP属地:湖北19楼2023-06-01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