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吧吧 关注:57贴子:430
  • 0回复贴,共1

揭开苦味受体的神秘“面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2年9月16日,研究人员在马钱子碱激活人源苦味受体TAS2R46的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揭开苦味受体的神秘“面纱”。那么,什么是苦味受体?关于它的研究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
苦味的故事
对体外环境的感知是人类生存、交流和进化的基本能力,其中人体的味觉系统是能量摄入和防范中毒的重要器官。中华文明很早就对味觉有着深刻的认识,例如“民以食为天”和“五味杂陈”的说法,不但说明人类对饮食的重视程度,还归类了人体的5种味觉——酸、甜、苦、辣、咸。现代科学的“五味”中将“辣”换成了“鲜”,因为辣是一种痛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苦味物质,如苦瓜、黑巧克力、中药等。那么,人们是如何来感受这些苦味物质的呢?现代科学认为,苦味的感知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一种防御机制,担负着保护人体免于摄入有毒物质的预警任务,因为大部分有毒物质都是苦的。因此,苦味受体被称为人体免于中毒的“预警哨兵”。
味觉受体“家族”
苦味信息的传递依赖位于舌头不同部位的味蕾,就是一些微微凸起的部分,包括位于舌尖的菌状乳头、位于舌外侧边缘的叶状乳头、位于舌后部的环状乳头,都包裹着几个到几千个不等的味蕾,这就是我们的味觉接收器了。
梨形的味蕾由50~100个细胞组成,在味蕾内,感受味觉的味觉受体细胞排列紧密,形状细长,它们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Ⅰ、Ⅱ、Ⅲ和Ⅳ型味觉细胞,其中Ⅱ型味觉细胞表面有表达感受甜味、鲜味和苦味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
目前在人体中鉴定出25种苦味受体,它们均属于Ⅱ型味觉细胞家族(TAS2R)。当我们摄入苦味物质后,苦味分子与苦味受体结合并将其激活,激活的苦味受体通过偶联下游的G蛋白将细胞外的苦味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从而向下继续进行级联信号传递,再通过神经纤维最终激活大脑当中的味觉皮层,产生味觉感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个苦味受体对于苦味分子的识别范围是不同的,有的苦味受体可以识别的苦味分子范围很广,我们称为广谱类受体,而有些苦味受体只能识别带有特殊基团的苦味分子。25种苦味受体协同工作,我们才能尝到舌尖上各种各样的“苦”。

“预警哨兵”的工作日常
那么,苦味分子和苦味受体是如何结合并将苦味信号向下游传递的呢?中国科研人员使用高分辨冷冻电子透射显微镜,解析了其中一个苦味受体TAS2R46与马钱子碱结合状态的结构。
苦味受体TAS2R46属于广谱类受体,可以识别多种多样的苦味分子。更有意思的是,除了口腔,苦味受体TAS2R46在呼吸道、肠道、脑和心脏等组织也有显著表达。
马钱子碱是从植物马钱子中提取的生物碱分子,具有抗炎镇痛等药用效果,但同时也有较大的毒性。
如图所示,在解析的结构中,马钱子碱分子结合在苦味受体TAS2R46的正构口袋中,该口袋呈漏斗状,其中TAS2R46第88位的残基(氨基酸)-色氨酸充当底座,与马钱子碱的苯环产生相互作用,来实现对多种苦味分子的快速识别。

有趣的是,研究团队还意外发现,在苦味分子还未结合时,苦味受体TAS2R46与下游的味转导素(gustducin)可以预先结合。这可能是因为,苦味受体作为人体免于中毒的“预警哨兵”,必须进化出高效监测食物中的大量味觉分子,并迅速将苦味信号传递至大脑的能力。另外,研究团队还首次发现负责苦味受体TAS2R46激活的关键开关——残基–第241位的酪氨酸。
通过对TAS2R46与马钱子碱、味转导素的复合物的结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苦味受体的化学感知机制,促进针对苦味受体相关疾病的药物研发,帮助那些嗅觉、味觉失调的患者重获健康。


1楼2023-01-19 17: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