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小波生前写作技艺成就最高的一部,需要了解后现代文学和很多文艺理论。将一篇论文的摘要附上,如果想深入了解可能要读很多文艺学的论文,一起加油!
互文与迷宫——试论王小波的《万寿寺》的叙事艺术
作者:平婉菁
学位名称:硕士
外文题名:Intertextuality and Labyrinth: on the Narrative Style in Wang Xiaobo's Novel "Temple of Longevity"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导师姓名:胡继华
图书馆文献传递
摘要
本文选取王小波(1952-1997)的《万寿寺》为核心文本,在后现代理论的视野下对其叙事艺术展开研究,从而把握王小波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贡献,及其给中国文学新传统注入的新质。王小波的小说在叙事形式和精神气质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后现代精神,这是在欧洲现代传统的影响下展开自由创新的结果。后现代精神,是指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那种先锋探索精神,它打破封闭的、自满自足的美学形式,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表现在王小波身上,就是他在小说领地背离传统规范,在文体实验中侵越文类惯例的拓荒精神。《青铜时代·万寿寺》尤其具有代表性。这是一部以历史虚构为特色的小说,它将传奇故事与现代情趣滑稽地融为一体,在荒诞云谲的叙事里呈现出幻想之“美”与哲思之“力”。它用缤纷复杂的叙事技巧构筑起审美的世界,既贯注着小说家的恢弘想象,又潜藏着哲学家式的深度思索,而且用冷峻的目光和精确的文字洞穿真实的人生。小说通过各种互文方法呈现出一个多元文本相互对话、意义相互指涉的叙事空间。通观小说的文本结构,互文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文为它用”,对前文本的片段进行有意识的“抄袭”和借用。小说用这一形式与前文本比如另一篇作品《暗店街》发生了隐秘的意义关联,形成主题上的共鸣与形式上的互动,呈现出作者对“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的思考。第二,“文下之文”,以某个前文本为参照,形成某种意识的潜在对话。小说与《鲁滨逊漂流记》用此形式呈现出自由开放的争辩、冲突的空间,显示出作者对文明,即异化的文化结构的否定与批判的立场。第三,“文如它文”,对前文本的情节结构进行戏谑性的模仿和变形。小说对经典童话就进行了如此的破坏性改造与价值颠覆,为知识分子被遮蔽的话语言说创造了契机。小说延续了一贯的“记忆”母题,以一种片段、零散化的和断裂、跳跃式的叙述方式,传达出强烈的后现代气息,寄寓了朝向“未知”世界和各种“叙事可能性”的永恒追求、无限探索的先锋精神。它还通过神秘莫测的迷宫意象、错综复杂的迷宫情节、循环分岔的迷宫结构,以及诸如重复、间断的迷宫叙事方法,协同构筑起一个叙事形式的迷宫,体现出小说的文学形式与思想表达之间的密切关联,达成一种形式与意蕴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