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除了称为“连弩”的弩炮外,在这之前手持的连射弩很早就出现了,1986年江陵县秦家嘴楚墓出土了一把战国弩,定名为双矢并射连发弩,带有箭匣,里面装有二十支弩箭,通过抽拉活动木臂实现双箭并发连射十次,不过这种弩威力较小,在考古人员的复原中使用橡皮筋作为弓弦射程是20-25米,一般被认为是贵族的玩具,或用来打鸟,或用来防身,而且结构复杂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真实的名字也早已不可考。
而直到明代,游戏中常见的那种通过杠杆击发的匣子弩才被人托名诸葛连弩发明出来,此时的连弩中的“连”也变成了连续发射的意思。至于诸葛连弩的实战效用与威力,在日本人描绘鸣梁海战的《朝鲜战役海战图》浮世绘中,朝鲜士兵使用了一种放大的诸葛连弩,安装在战舰上使用,推测应该是打接舷战时使用,威力如何不好说,不过根据《两朝平壤录》所载当时日军的披甲率来看,一般就头领有锁子甲,而普通士兵只有花布衣,近距离瞬间糊对方一脸弩矢也够喝一壶了。
而手持的连弩威力,受限于拉距和结构限制,明清两代普遍的评价都远远达不到“古代冲锋枪”的程度,《天工开物》中描述此弩力道很小,射程也就二十步,只能家用防贼而非军事用途“机巧虽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用器。”《武备志》中也记载诸葛弩力道极小,必须要依靠毒药“又有诸葛弩,可置十矢以次发,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执以冲突,但矢力轻必藉药耳。”还有清代陆世仪的《思辨录辑要》记载更是认为这就是儿童玩具:“今之諸葛弩弩上為匣,一發三矢者,十歩之内不能穿魯縞,此兒戲具也。”。不过同样是在朝鲜出土过一件弩实物,使用类似诸葛弩的杠杆上弦结构不过没有箭匣,但是由于弩臂采用了复合材料所以力量要大得多,包括佩恩-葛维爵士和现代各色经过适量放大的复原诸葛弩都能给出远超过二十余步的有效射程,可惜并没有在古籍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