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7月毕业时。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承载着人生的希望与梦想,然而,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让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如同股市大盘上的指数绿线,一路下滑。据人保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不仅仅体现在人数上,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还面临着四大难题。
地域: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前几年,“京、沪、广、深”一直是就业热门中的热门,很多人一头扎入其中,不折不挠地寻找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怀揣梦想,信誓旦旦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然而近一年,风水逆转,“刮”起了倒一线兴二线之风,一线城市一下子从人人梦想的归宿之地变成了万恶的压力魔都,“蚁族”、“逃离”成了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
世界上原没有一条正确之路,走的人多了,经验积累多了,终有一条是适合自己的路。毕业生选城市亦是如此,不妨在做选择前,构想一下自己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那块蓝图中的“要件”是需要大城市的现代化与高科技来达成,还是需要小城市的悠闲与平静来拼装?有了初步的构想,再搜索一些现实信息。现在生存于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人们的真实现状又是如何的,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工作在高楼大厦里,外表貌似意气风发的你,或许真实的内心尤似活在“囚笼”里;而另一面,如果长时间处于平淡和低调生活中,这是否真是你一生愿意追求的生活方式?So,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答案是选择你需要的,并且是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公司: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如果选择城市是选择了生活方式,那么选择公司是在选择“爱人”。是选名门望族中的“大家闺秀”还是选名不见经传的“小家碧玉”?是毕业生投身职场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大公司在毕业生眼里,带上了薪水高、待遇好、有着良好的管理制度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大公司本身是一种品牌,像是一种炫耀的资本。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在制度完善的大公司里,同样你也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升职难、工作单调、冲劲被埋没在墨守成规之中等。相比较而言,小公司因为整体公司业务规模小、人员少、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原因,新人表现的机会更多、挑战更大,随之而来的个人升职可能性也多,加薪自然也快。但是进入小公司的风险是:公司本身制度不完善、员工收入低、分工不明确、工作压力巨大。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要过分去纠结公司规模的大小、薪水的高低,而是要看公司所提供的职位是否与你的性格相匹配。一个勇于开拓,喜欢广阔发展空间、创新与挑战的人,和一个平静安稳、条理性强、接受规则制度的人面对两个职位应有不同的选择。职业初期最重积累,错误的职业积累不能帮你,反而会带来巨大的职业转换成本。
择业:“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毕业生们不得不认真面对这一两难的选择。先就业,其好处是可以暂时不用正视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由此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先择业,以理论而言,这种做法必定会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得到一定的长足发展,是一个相对有益且理智的事情。
但过来人一定会告诉你,一旦当你踏入某个领域工作后,想要“跳出来”转行是“难如登天”,没有相对的经验积累,有哪一家企业愿意聘用一个“门外汉”?可是,一味强调“先择业后就业”也是不可取的。毕竟那样做的极端后果很可能就是你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内会一次又一次因为某些客观条件被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要知道,作为毕业生,这个身份是有一定保质期限的,一旦超过时限,与其他新的应届生相比你也就失去了原先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个问题上要懂得审时度势,才能尽快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报酬:薪水要还是不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薪就业”似乎已成了不少人眼中稀松平常的小事了。但事实上,一个人工作却不要薪水,不仅不合法也违背常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主要条款之一。而且,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无薪就业”显然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也为以后劳资双方可能发生的纠纷埋下了祸根。其实,大多数企业并不接受学生的这种“慷慨”。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潜质,反而会觉得指望“无薪就业”的学生是“自惭形秽”!
“无薪就业”的做法很荒谬,而“漫天要价”也不可取。即使你在学校里十分优秀,不代表你也能在企业里生存下来。综合求职者个人能力、用人成本等各方因素考虑,雇主需要的是一个最合适的人。对于初来乍到的同学,你至少得了解下企业的总体工资结构和你所聘岗位的基本薪资情况,再心平气和地去和用人单位“谈薪”吧。
地域: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前几年,“京、沪、广、深”一直是就业热门中的热门,很多人一头扎入其中,不折不挠地寻找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怀揣梦想,信誓旦旦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然而近一年,风水逆转,“刮”起了倒一线兴二线之风,一线城市一下子从人人梦想的归宿之地变成了万恶的压力魔都,“蚁族”、“逃离”成了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
世界上原没有一条正确之路,走的人多了,经验积累多了,终有一条是适合自己的路。毕业生选城市亦是如此,不妨在做选择前,构想一下自己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那块蓝图中的“要件”是需要大城市的现代化与高科技来达成,还是需要小城市的悠闲与平静来拼装?有了初步的构想,再搜索一些现实信息。现在生存于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人们的真实现状又是如何的,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工作在高楼大厦里,外表貌似意气风发的你,或许真实的内心尤似活在“囚笼”里;而另一面,如果长时间处于平淡和低调生活中,这是否真是你一生愿意追求的生活方式?So,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答案是选择你需要的,并且是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公司: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如果选择城市是选择了生活方式,那么选择公司是在选择“爱人”。是选名门望族中的“大家闺秀”还是选名不见经传的“小家碧玉”?是毕业生投身职场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大公司在毕业生眼里,带上了薪水高、待遇好、有着良好的管理制度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大公司本身是一种品牌,像是一种炫耀的资本。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在制度完善的大公司里,同样你也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升职难、工作单调、冲劲被埋没在墨守成规之中等。相比较而言,小公司因为整体公司业务规模小、人员少、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原因,新人表现的机会更多、挑战更大,随之而来的个人升职可能性也多,加薪自然也快。但是进入小公司的风险是:公司本身制度不完善、员工收入低、分工不明确、工作压力巨大。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要过分去纠结公司规模的大小、薪水的高低,而是要看公司所提供的职位是否与你的性格相匹配。一个勇于开拓,喜欢广阔发展空间、创新与挑战的人,和一个平静安稳、条理性强、接受规则制度的人面对两个职位应有不同的选择。职业初期最重积累,错误的职业积累不能帮你,反而会带来巨大的职业转换成本。
择业:“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毕业生们不得不认真面对这一两难的选择。先就业,其好处是可以暂时不用正视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由此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先择业,以理论而言,这种做法必定会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得到一定的长足发展,是一个相对有益且理智的事情。
但过来人一定会告诉你,一旦当你踏入某个领域工作后,想要“跳出来”转行是“难如登天”,没有相对的经验积累,有哪一家企业愿意聘用一个“门外汉”?可是,一味强调“先择业后就业”也是不可取的。毕竟那样做的极端后果很可能就是你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内会一次又一次因为某些客观条件被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要知道,作为毕业生,这个身份是有一定保质期限的,一旦超过时限,与其他新的应届生相比你也就失去了原先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个问题上要懂得审时度势,才能尽快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报酬:薪水要还是不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薪就业”似乎已成了不少人眼中稀松平常的小事了。但事实上,一个人工作却不要薪水,不仅不合法也违背常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主要条款之一。而且,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无薪就业”显然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也为以后劳资双方可能发生的纠纷埋下了祸根。其实,大多数企业并不接受学生的这种“慷慨”。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潜质,反而会觉得指望“无薪就业”的学生是“自惭形秽”!
“无薪就业”的做法很荒谬,而“漫天要价”也不可取。即使你在学校里十分优秀,不代表你也能在企业里生存下来。综合求职者个人能力、用人成本等各方因素考虑,雇主需要的是一个最合适的人。对于初来乍到的同学,你至少得了解下企业的总体工资结构和你所聘岗位的基本薪资情况,再心平气和地去和用人单位“谈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