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90,121贴子:16,778,987
  • 44回复贴,共1

中国的文字概念不能用西方英文体系下的‘形式逻辑“的逻辑来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个国家的文字语言的设定都有它们各自对应的‘逻辑’规则,处理西方英文的文字概念‘逻辑’是‘形式逻辑’。而我们中国的处理文字概念的‘逻辑’是‘合一逻辑’。
中国处理中国文字概念逻辑自有符合它的逻辑规则,这个逻辑规则不必遵循西方文化体系下的哲学 ,也不必遵循西方英语的‘形式逻辑’里用来处理文字概念的逻辑规则,中国处理中国文字的逻辑规则远比英语的‘形式逻辑’规则处理信息快捷它是一种合和的‘合一逻辑’。


IP属地:广西1楼2023-02-09 13:42回复
    汉字的具有多意性它对‘概念’概况是英语无法比的,特别是古代的文言文,它对信息的覆盖面广,它的一字就可以概括很多的‘概念,同一文字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使用时表达的‘概念’意思是不相同的。这两种处理文字的逻辑就像是电脑用来计算和处理数据的速度,就比如量子计算机和普通计算机的计算速度,量子计算机得计算规则要比普通计算机得二进制要复杂要先进得多。中国处理文言文的逻辑规则要比西方形式逻辑学和辩证逻辑学要复杂的多。
    因为处理中国文字信息的‘合一逻辑’规则比较繁杂,学习它的逻辑规则远比学习‘形式逻辑’的英语逻辑规则难,由于学习困难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不愿去学习这种逻辑规则,都去学习容易的在西方英语文化体系下用来处理文字信息的逻辑规则的‘形式逻辑学’。学习了‘形式逻辑学‘后就建立了以‘形式逻辑学‘处理文字概念的逻辑思维,如果这种逻辑思维在它的意识里形成固化,那么它用来处理文字概念的逻辑思维就只能是‘形式逻辑’,所以这些思维被‘形式逻辑’学固化后的人就只能用‘形式逻辑’学里的知识来处理文字概念的,所以这些用西方‘形式逻辑学’来处理中国文字的人是理解不了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博大精深的。


    IP属地:广西2楼2023-02-09 13:42
    回复
      谈谈多意性而产生歧义表达怎么同一合一的问题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2-09 17:38
      回复
        请你把最长的那一段用英文写出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2-10 01:37
        收起回复
          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思维。各种语言有其构词和语法规则,而逻辑研究的是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
          语言和逻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彼此对应、密不可分的广泛联系。如果把两者按照其对应关系结合起来学习,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语言文字是表现思想的形式。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解释篇》)语言和思维两者互相依存,紧密联系。世界上既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思维和语言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得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与语言研究对象的语法、修辞、写作等学科在许多内容上存在对应关系。那么,这两类知识究竟存在哪些对应关系呢?
          第一,逻辑学中的概念与语法、修辞等学科中的语词和词组相对应。概念的内涵、外延一般说来与语词和词组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相对应;概念分类中的单独概念相应于专有名词,普遍概念相应于普遍名词、形容词和动词,集合概念相应于集合名词;概念关系中的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则与反义词相对应。
          就概念和词、词组的关系来说,前者要通过后者表现。一般说实词都能表达概念。因此实词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就是该实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是由于汉语的复杂性,语词中不仅存在着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的“一词多义”和同一概念可以通过不同语词表达的“多词一义”的情况,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多音多义字以及形似字。这样,如果未能正确掌握字的形体、读音和字义,在运用语词表达思想时就可能出现错别字,造成概念混淆,给学习和工作带来损失。尽管汉语复杂,我们如果掌握了有关概念的逻辑和知识,明确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学习一些易混的词时从搞清它们在概念上的区别入手,进而掌握其字形上的差异,那么就能比较准确地分辩和运用这类语词,有效地防止由于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概念混淆。比如在学习“梁”与“粱”这两个易乱词时,应先区分出前者是指“木结构屋架中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后者是指“谷子的优良品种。”然后再分析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异,并且要与这两个词的含义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就不会发生把“高粱”与“高梁”混用了。
          第二,逻辑学中的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分别为语法中的陈述句和复合句相对应;推理则借助于因果复句或句群表示。
          第三,逻辑学中阐述的各种逻辑规律既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论证时必须遵守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讲话写文章时做到论点明确、条理清楚、前后一贯、使人信服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而论证中的证明、反驳则与论说文中的立论和驳论相对应。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保证人们思维过程做到思想明确、前后一贯、条理清楚、结构严密而又具有论证性的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既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人们写作中应当遵守的规律。如果在写作和说话过程中出现了观点不明确、前后矛盾、首尾不一致、条理不清楚等情况,追本溯源都是由于违反了逻辑规律。


          7楼2023-02-10 04:26
          收起回复
            汉字本身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理……抽象形式化后的结果。十里百里的不同音不同俗,而现实(版图大)又必须逼着不怎么相同的人用相同的逻辑相互沟通讲道理,大一统的公文格式需要。
            不重复的符号量最大也最复杂的符号体系——什么体系能与之对比?啊!
            中文本身就是形式逻辑高级符号。是天文是天文是天文!
            要不咋好意思叫天朝呢?
            咋滴,不服啊!
            自欺欺人自取其辱有瘾啊
            不就抬杠嘛
            哼!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2-10 16:18
            收起回复
              汉语本来就在表意上或者说真值情境上存有更多现象性记忆图式,比英语体系来得优秀,更擅长于交流。只不过在规则量化性上也同样会逊很多了,所以在强调体系建构的所谓逻辑上,就赶不上这些歪果仁哲学体系随便量化而构建的私人新词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已。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2-10 20:37
              回复
                呵呵……楼主如果把‘进化论’代入一下就更精彩了。‘语言’和‘文字’的本质是群体性动物之所以可以建立群体的本质要求。呵呵……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2-10 20:58
                回复
                  才发现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2-10 23:13
                  回复
                    因为玩具变了,没有有新玩具的孩子就自卑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2-10 23:36
                    回复
                      不知道楼主对形式逻辑是不是有什么偏见,怎么总感觉你针对的是一个你自己并不清楚的词语,而不是形式逻辑本身。
                      “逻辑”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理”,“讲逻辑”就是“讲理”,就这么简单。
                      “形式”翻译过来就是“格式”或“公式”或“道”。
                      形式=道,逻辑=理
                      形式+逻辑=形式逻辑,道+理=道理
                      我想着重解释一下“道”。“道”就是路的意思,在这里可以指“套路”的意思,这样就和公式、格式相通了。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2-11 00:03
                      收起回复
                        这个是谁的观点来着,忘了


                        IP属地:山西20楼2023-02-11 00:31
                        回复
                          多说点我爱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02-11 0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