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译演的好不好,先下个人的定论,肯定被张颂文压过一个头,但张译的表演、对于安欣角色的把控(比如各种小动作)是准确且几乎没有问题的。
首先也是被说烂了的正反主角的尺寸审核问题,这么大尺度的剧他绝不仅仅是给老百姓看的商业爽剧,更是为了某些盖棺定论的ZZ需求的导向性宣传所需。
所以像安欣这样的主角,不太能有太多的黑化或者人性阴暗面的部分,即使有也只能在性格、人物背景、肢体语言上做些小文章,被张颂文压一头也并不奇怪。
从这点上来说,张译要比的不是张颂文,而是《沉默》里的白宇、《破冰》黄景瑜、《人民》的陆毅和《黑冰》蒋雯丽这些角色。客观说张译饰演的安欣精彩程度要略差于白宇但明显高出陆毅和蒋雯丽,但白宇吃了悲剧角色的红利。
其次,这个剧的导演和总编剧都是徐纪周,且他一直在为这部剧做宣发,因此可以说这部剧的灵魂、大脑就是导演本人,他对于角色理解和演绎有着核心把控权。主演有现场微改台词、改动作的权利,但整体演绎方式和把控一定是导演说了算,因此张译在剧中的表演方式是导演认可的甚至是导演刻意为之的,现在外界有点把张颂文给神话了
在故事搭建和人设上,一个合理的猜测是有了犯罪原型和创作动力以及可能的公司要求或者上方指示,创作者以反派以及政治斗争为主框架先搭建故事框架,期间进行大量采风,框定大致故事时间线(20年)。在安欣这个与高启强针锋相对的正面角色上应该是做了多次模型组合和化学反应试验,用排除法最后确认现在的安欣人物性格以及人设背景,而不是先确立安欣后高启强,因为高是有原型而安是虚构的。
如果用三阶段、三个正面人物来搭高启强,不好意思,这个剧就是反派H剧,剧本备案甚至在纲要阶段给相关领导请示时就直接PASS。
那么就需要一个能和高启强一直斗的这么一个正面主角,这个角色还要成长有弧光。如果这个角色太刚、太正,可能用于某个阶段做个悲情英雄或者胜利者,如果就这么写,写个几集问题不大,但无法贯穿20年的跨度且人物一直被反派压制。编剧写着写着是会奔溃的,人物立不起来,写出来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把陆毅的侯亮平代入安欣,整个人设不出5集就彻底崩了。
当故事里两个主角刻意使用均失去双亲这种桥段,应该能断定编剧用了一体两面的手法,这种设定相对讨巧且容易下笔,两个人都杀死不了对方,都是对方的镜像、心魔,不管故事怎么编,人物都能不停斗起来,直至编剧需要结束的时候结束。
比如在很多桥段里,两人间会有无第三者在镜框内的谈话,这些谈话可能对案件无任何推进作用,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自我的阳光和黑暗面的精神交锋,就像蝙蝠侠和小丑。
在第一集里,两人一见钟情、相见如故,呈现给观众是一种宿命的命运交织感。尤其是“你的饺子、我的饺子,傻傻分不清楚”这场饺子重头戏。
在一阶段中间,再用两人促膝交谈各自孤儿背景这场夜戏,来给观众和对方明确之前相见如故的缘由。
在二阶段,安欣和张彪争夺高启强的案子的话语权里,安欣组是没任何准备,而张彪组给出详尽的技术、数据分析。其实创作团队已经告诉观众,任何技术层面的分析研判都动不了高(张彪、李响、安欣哪个没跟了高的案子6年),只有“高启强”自己才能解决自己,所以安欣此时才会声嘶力竭喊出“我比任何人都了解高,只有我才能接手这个案子(大意,具体台词忘了)”
在三阶段,指导组初审唐小虎里的桥段里,再次强调这个一体两面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则这场戏完全可以用唐小虎出公安大门高启强胜利作为正面开战的第一次的收尾,更顺也更合理。而实际故事里,给了一个很大的“闲笔”、“狗尾续貂”
这个“闲笔“是为安欣成为专案组副组长所埋伏再接回二阶段的夺案戏,否则按现实逻辑,一个小小的宣传科科长,即使是安长林引荐,何德何能成为副组长,还能把省厅下来的小领导当丫鬟使唤。能进组就烧高香了,至多是参谋、顾问。
当一个故事刻意强调角色自小是孤儿或单亲家庭时,这个人物心理一定是扭曲的、极端的、不健康的。高启强就不用说了,扭曲的前半生是他黑化的核心动因,极端的讨好型人格是贯穿全剧的,尤其是当他弱势的时候。
高启强的人生大开大合,从编剧角度来说,写起来是比较酣畅淋漓,从演员二度创作、摄影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参照物。高启强身上能明显看到其他黑帮片大佬的影子,比如阿尔·帕西诺,尤其致敬的是崔岷植所饰演的崔翼贤。这点应在在剧本围读、堪景以及色调选择等前期准备阶段,不管是张颂文提出还是导演自身设想就已经体现出来,而不是现场张颂文再改的。
安欣这个人物其实处理起来难度比高启强要大,创作上有太多的束缚。所以这个人物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从人物性格上做文章。他虽然有着正义的小火苗,但因为孤儿、过继(过继给安叔,可以视为他在京海再无其他亲人)的原因,性格上极端的自卑、扭捏,人物是扭曲的、阴暗的,没有安全感。
大家口诛笔伐的口音问题应该也是创作团队刻意为之,仔细看会发现,张译饰演的安欣大多数时候说话是像含着橄榄,口齿不清的,嘴张的很小,有气无力,声音很轻。只有在他被逼到绝境或者气氛烘托到极致处,他才会用尽全身力气发出吼声,人物的很多小动作也是扭捏、卑微的,是不自信的。
只有安叔、孟德海、师傅、挚友李响以及孟钰这些至亲在的时候他会放松、甚至窝里横。而一旦脱离这个环境,他会不自然、紧张甚至是畏惧。
张译饰演的安欣大多数时候都是贴着这个人设来演绎。
比如一阶段,他两次正义火苗串起来,发生声嘶力竭的大吼都是孟德海、安长林在场的时候。
在二阶段没了安、孟两座靠山,安欣对外有动作吗?自己可曾和谭一样写信不,而且二阶段,安欣表面瞎嚷嚷、窝里横,可实质动作都是只查案,不查人,不查背后,只把李响放火上烤。
在审讯犯人时,背后有国家气场在撑的时候,他说话正常了,一旦脱离这个环境立马又变回原形。
他和孟钰的关系处理时同样如此,放松时打打闹闹。一旦涉及敏感话题,立马紧张、含含糊糊。
演员有时候要借助外物来进入角色的,比如白兰度腮帮子的棉花、周慕云的八字胡、张颂文(高启强)的头发和多变的衣服等。张译的这种处理方式见仁见智,个人认为是把控准确,没大瑕疵但没也大惊喜。只能说人设不讨喜,谁来都如此
主创用了大量的色彩来体现这种一体两面,比如安欣的服饰基本是黑、灰的压抑暗色系,而高的服饰是多彩的(暗示变色龙),整体色调上也是一个暖一个冷。
另一个被大家口诛笔伐说安欣人物失败的是张颂文有家的描述、形象丰满,而安欣这个人物是没有任何家的体现,人物单薄。
这个我个人理解,应该是导演一种非常刻意的暗喻表现—“根”。
几乎所有反派或灰色地带人物都有家,不管是高家、泰叔家、唐家、莽村的李家、徐江家、孟家、黄老家、甚至半黑半白的师傅(本无家)也特意演了一出毫无意义的行军床睡觉戏份。
而正面人物呢,省厅指导组的徐忠、老纪没有正常,但安欣、安长林、李响都没有,这个就好玩了,“有根”对“无根”,个中滋味自行体会。
张译吃亏点还在于,对于观众来说,太熟悉张译了,新鲜感这点张颂文有加成。这部戏张颂文在自己的巅峰期,且前期观众印象基本只在《隐蔽的角落》、一个演员综艺秀,至多加上娄烨的电影。
另一个吃亏点在于,张译是从25岁演到45岁,而张颂文是33/35演到55。
这个我自己现在看到31集,高的最终年龄未知,只是从形体表现以及某些台词上推测人物年龄,听说整个剧年龄上没统好,比如孟德海和女儿等,因此靠最后的审判确定年龄应该是不作数的。
好演员能驾驭正负10年上下,但20年以上基本都很难。尤其是有神级对手的情况下,张译演的是初出茅庐,而张颂文的高是有很长时间的人生阅历,这个几乎是碾压式的PK差距。
比如《爱尔兰人》就是典型,不管几大影帝再怎么厉害,AI修图、化妆再怎么牛逼,人物的神态是回不去的。
其实二阶段才是两人真正飙戏的PK时刻,张译的束缚一下子少了很多,比如剧情多聚焦于案件自身上,两个人物基本都没靠山,故事也不太涉及政府层面。张译也褪去了年少青涩所带来的尴尬不适的观感,衣着上张译的黑灰质地也更高级,这些两人的飙戏应该说是旗鼓相当,张颂文略胜一筹,但绝不是现在这种碾压之式。
最后的题外话,只能说张译自己格局不够大,但各种事宜外人又怎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