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吧 关注:426贴子:7,755
  • 3回复贴,共1

中外专辑评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本吧的历史数据来看应该是讨论音乐比较多,而MYC又是带音乐家,所以我们聊聊专辑(贴封面、歌手、发行日期、语言、风格)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2-12 00:18回复
    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艺术家:Pink Floyd
    发行时间:1973
    类型:前卫摇滚
    月之暗面是Pink Floyd的代表作。知道这张专辑是在知乎查询“专辑和单曲集合的区别”时被推荐的,于是顺藤摸瓜开始了原教旨主义修行之路(划掉)。
    第一次听的时候耳朵的排异反应很正常,建议在夜深人静半睡半醒的黑暗环境下听。月之暗面凝聚了对冷战的思考、对科技发展利弊的权衡、对物欲的对抗、对世界的洞察,同时在计算机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使用各种发声乐器和剪辑方法为听众呈现出一张太空歌剧。月之暗面也是难得的一张把氛围感和深度做到很好的兼顾的作品。
    如果用国内的音乐软件一定要开无缝切换上下曲模式,才能理解什么才能算是album。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2-12 09:45
    回复
      专辑:The Wall
      艺术家:Pink Floyd
      发行年份:1979
      类型:摇滚
      《The Wall(迷墙)》这张专辑几乎由Roger Waters一手操刀,因此和月之暗面相比气质有很大的差异。迷墙的短板在于音乐性,但是相比月之暗面在思想上又进了一步。
      如果说月之暗面是通过大量的留白以营造宇宙空间的氛围,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话,那么迷墙则是在演奏者和听众之间建起了一堵墙。“墙”也是这张专辑的核心意象。
      “墙”作为贯穿专辑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是历史意义上著名的柏林墙,另一方面则是像《EVA》里A.T.力场的将人与人相隔、人与真实相隔的制造荒诞感的屏障。专辑中多次出现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像是迷墙上的一块块砖,也像是把砖块移开后一瞥墙后荒诞的直觉:单亲家庭、战争阴云、学校的刻板教育、出轨和不信任、抑郁、和社会的隔离、忍受孤独。
      迷墙的Disc1偏向于超脱于亲历者之外的旁白叙述,而Disc2则更像是无助之人的自我压抑和探寻自我救赎的路。通过双碟碟演绎,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从In the Flesh?到In the Flesh,从家庭悲剧到成长中不断麻木堆积而成的Comfortably Numb,都向我们诉说着人生中像迷墙那样矗立在迷雾中不可名状的隔阂。
      在最后一首音乐中,风琴奏响,心墙终于崩塌,却发现后面是用酒精麻痹自我的人群、模糊的性边界、抱着孩子哭泣的母亲,和无数道墙。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2-13 14:50
      回复
        专辑:马拉美的星期二
        艺术家:吴青峰
        发行年份:2022
        流派:流行
        《马拉美的星期二》是我近几年听过最有灵气的华语专辑。专辑的概念为“音乐沙龙”,沙龙这个词意为文艺研讨,专辑也类似一场对音乐的讨论,和不同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流派的音乐人和团队合作创作的一张专辑。
        专辑整体而言听感非常舒适,词作基本由吴青峰操刀,意蕴深刻,同时曲调和编曲也非常清新,没有为了商业化而去创作,而是从整体出发,让词曲编曲非常具有整体感和立体感。从音乐沙龙的角度,每首歌都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整张专辑的色彩却非常统一的一抹青绿。
        《马拉美的星期二》给我最大的惊喜就在于这张专辑完全脱离了商业化的气息,甚至给人一种独立音乐人的感觉,但是每首音乐的制作却不显廉价。在唱片业逐渐衰落,流量占据主流的今天这样的坚守是非常难得的。
        联想到郭帆导演在《流浪地球2》上映之后谈到剧组是第一次尝试工业化电影创作流程这个消息,五味杂陈。我们的音乐大多甚至做不到工业化的基本保障,用一些抄袭的创意和烂俗的和弦就能走红,实在悲哀。但是反思当今音乐的商业模式,也不难发现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因此,希望已经脱离了生存问题的音乐人能够站在探索者的角度去创作一些更加风格化的作品来引导听众的审美,同时国内的音乐教育也应该提上日程并脱离传统的语数外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在音乐公司发行-音乐人创意-听众审美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2-15 1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