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东南亚 从清代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是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永春县岵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窃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有不少人死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月二十八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祯癸酉(1633年),康熙甲戌(1694年),因吧回船沉于七洲 (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山+合)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
出洋的陈姓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当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