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吧 关注:2,700贴子:36,178

司马迁的时代 司马迁 班固与汉武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迁是一个儒家学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司马迁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原始思想,继承了管子与孔子的儒家传统,同时又杂糅了道家思想,法家思想。
司马迁是一个读书人,没有精通中庸之道,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程度,远远比不上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君王,他的成长的经历以及治国战略战术,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的认知与直觉,逼迫他在治国之道上、不得不遵照与推行法家的思想。


IP属地:江西1楼2023-02-15 06:00回复
    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只是把儒家作为一种法家治国的战术,而不是真正的、全面的实施儒家思想。
    西汉初期,实行黄老的道家思想,是因为经历秦末汉初的社会大动乱,东亚社会的人口急剧减少,社会财富大量灰飞烟灭,故而恢复社会的生产力是治国的第一要素。
    但是,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化,又导致刘家的诸侯们可以不受起码的礼仪约束,故而发生了诸侯们大量不轨的事件,比如吴国楚国等七国事件,对西汉初期的社会危害极大,由此汉武帝深刻感受到黄老道家思想的不足的一面,故而汉武帝转向于儒术。
    汉武帝说,【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
    他汉武帝转向儒术帮手是田蚡和公孙弘,其目的就是为了扭转祖母窦太后对汉武帝治国实践的强大影响,《儒林列传》记载,【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IP属地:江西2楼2023-02-15 06:01
    回复
      颁朔,古书也写作“班朔”,即颁布王朝制定的每月朔日安排。确定一年中每个月的朔日干支,即可完整地谱排出全年的历日。东汉以后,王朝往往用直接颁布全年历日的方式进行颁朔,因而也称为“颁历”。
      颁朔的直接目的,是使治下或属国奉行王朝的“正朔”。如此,一方面便于全国政令统一,军政事务有序运转;另一方面,作为王朝统治权或宗主权的重要象征,包含“正统”意味。这两方面的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轻重。特别是其象征意义,是随着儒术兴起和西汉时期改正朔运动的展开而形成的。
      《周礼》、《礼记》等书中所述的天子颁朔之制,并不实际存在于西周,是根据战国诸侯的制度加以理想化的推演而成。秦及西汉前期的颁朔制度承自战国,就效果而言,也没能够统一实用历朔。
      近年来,出土发现了不少这一时期的日历或其他类型的历书,简牍文书中也有不少日期记录透露出当时的实用历朔信息。如果秦汉时期举国上下都奉行王朝所颁历朔,那么出土发现的各实用历朔数据之间应完全吻合。然而,事实是出土文献中的历朔数据常有互相歧异。比如,岳麓秦简秦始皇二十七年历书载是年八月朔日为癸酉,里耶8-133号秦木牍则有“廿七年八月甲戌朔”的纪日,其八月朔日较岳麓简晚一天。因此,秦代实际使用的历朔并不完全统一。
      首先,颁朔行为受到信息传递技术的局限。秦及汉初,颁朔於岁首十月朔日朝贺时在都城进行,随着上计吏返回传达到四方。郡县往往要到新年开始以后才能收到王朝所颁历朔,距离都城越远,交通越不便,滞后也越严重。在收到王朝历朔之前,各级官署的实用历书可能已经制作完成,难免与王朝所颁布的有个别差异。
      其次,民间治历活动的存在,也是王朝历朔不能贯彻的原因。汉武帝太初改历时,曾“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共同参与(《汉书·律历志上》),可见当时民间研习历法者众多。
      最后,地区间文化和统治方式的差异也限制了王朝颁朔的范围和效果。秦虽然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但长期分治造成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弭平,战国时代形成的文化区域格局,影响一直延续到西汉。在此背景下,汉初实行分封,令东方各诸侯国“从俗而治”,所用历朔也与汉朝不同。《春秋繁露·止雨》篇收录董仲舒为江都国相时发布的教令,就是用江都本国的历朔,与汉朝相差一天。
      秦至西汉前期,王朝是将颁朔作为一项行政措施来执行的,目的是便于行政。与王朝行政关系不那么密切民众和拥有自治权的诸侯国,并不在颁朔的范围之内,也未被要求施行与王朝同样的历朔安排。这与典籍中所述天子颁朔的情况,有不小的差距。
      汉代受到儒学影响的士人,将颁朔实施与否看作天下兴衰的标志。司马迁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史记·历书》)用学术传统中理想化的“颁朔”取代现实制度,成为西汉儒家追求的目标。
      在儒学语境中,改正朔的政治意义除了“明天命”,还有“大一统”。《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在公羊家看来,《春秋》大一统首先就直接体现在遵奉天子正朔上。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质文》篇中也说:“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他认为,正朔、服色、礼乐必须“一统于天下”,然后才能彰显其象征意义。“大一统”自是改正朔的题中应有之义。


      IP属地:江西5楼2023-02-15 10:54
      回复
        汉代“改正朔”的呼声最早出现于文帝初年。当时,汉兴已二十余年,实行改正朔,不仅仅为了“明易姓”,彰显受命于天。文帝即位后,汉朝与诸侯国矛盾日益突出,王朝的东方政策正在发生转变。贾谊主张削弱王国,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同时提出改正朔,应该包括“一统于天下”这个内涵。通过改正朔,将诸侯国所用的历朔与汉朝统一起来,彻底将颁朔之制推行于天下郡国。
        改正朔没有在文帝手中完成。直至武帝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前105-104),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又上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武帝采纳此议,于是才有改元太初,以正月为岁首,更定汉历这一系列改革。事实上,太初改正朔后,“正朔不行于诸侯”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汉初诸侯国都独立使用本国纪年,但宣帝以后则在本国纪年前冠以汉朝纪年。
        西汉中期以后,“正朔”一语日益活跃于政治场合,并且带上正统和统治权力的象征意义。儒家学术构想出一个笼盖天下的颁朔制度,将正朔通行天下视为“有道”的标志。在其影响下,颁朔制度才被赋予了超越实际行政需要,与主权、天命等更具象征性的意义联系起来。由此形成的“正朔”观念,源头不是西周或秦和汉初的实际制度,而应该追溯到西汉前中期的改正朔运动及其背后的儒学传统。
        -----------


        IP属地:江西6楼2023-02-15 10:54
        回复
          《史记·历书》载:“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红色、黑色和黄色都曾是汉服的颜色选择,看似与“五德终始说”息息相关,可其背后蕴藏的是社会形势的变化。帝国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任君主都面临着不一样的政局,汉服颜色正是不同社会环境下君主治国之道的体现。
          刘邦本是魏国人,在楚地的影响力不强,为了获得楚人的支持,他尊崇楚人“尚赤”的风俗。《史记·高祖本纪》记录了刘邦自称为赤帝之子,斩杀化身为蛇的白帝之子的故事。他所做的都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借楚之力,从起兵反秦一直到分封汉王,刘邦始终臣服楚王,屈居于项羽之下,因此他不得不坚持“尚赤”的楚俗。
          汉二年,刘邦东进讨伐项羽,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他据秦旧地,用秦旧人,就需要入乡随俗,遵循前朝旧制,崇尚黑色。《史记·历书》载:“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故袭秦正朔服色。”《史记·封禅书》记载,刘邦在进关之后曾问臣子:“故秦上帝祠何帝也?”下臣回答道:“四帝有白、青、黄、赤之祠。”刘邦又问道:“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下臣不能回答。刘邦说:“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于是设立黑帝祠,名为北畤。直到张苍在任计相时,根据“五德终始说”,赋予了“汉当水德”学理上的依据。《史记·张丞相列传》云:“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故而,西汉初期的儒家学说,崇尚五行、无德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以巩固君权的主张,未果。直至文帝前元十四年,鲁人公孙臣再次提出“改正朔,易服色”的建议。《史记·封禅书》曰:“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时任丞相的张苍综合秦、楚双方文化需求,将汉服颜色由自己曾经的主张“尚黑”改为“外黑内赤”,这是三方妥协的产物。对于汉文帝来说,,“尚黄”的最终目标虽然没有完成,但能通过“外黑内赤”改变秦人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是一种突破。
          随着汉景帝汉武帝皇权时代的到来,君王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加强,改制之举势不可挡。《史记》载:“太初元年,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从“尚黑”到“尚黄”,给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带来了全新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与法家的战略战术相互结合,成为了汉武帝治国思想的密钥。
          ---------


          IP属地:江西7楼2023-02-15 10:56
          回复
            提到泰山,必然会想到孔子,据《史记》记载: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道破天机,从中体现出泰山在儒学思想领袖心中的崇高地位。真正奠定泰山封禅制度和意义的,则是汉武帝的泰山封禅。


            IP属地:江西8楼2023-02-15 11:00
            回复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IP属地:江西9楼2023-02-15 11:01
              回复
                泰山封禅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到公元1912年末代清帝溥仪宣布逊位,为正史本纪所承认的422位历朝在任皇帝中有幸登上泰山完成封禅大典的只有区区六位: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
                所谓封禅,指的是古代帝王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祗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封禅典礼要求在泰山上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之为“封”;在泰山下的某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空地来祭地,称之为“禅”。
                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开宗明义地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史记·封禅书》
                在春秋以前,封禅典礼还没有同泰山紧紧地绑定在一起。《史记·封禅书》中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中略),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史记·封禅书》。上古先民普遍具有山川崇拜情结。他们将国中的名山大川称之为“望”,也将祭祀山川的仪式称之为“望”。
                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唯一可能的封禅记载是《天亡簋(guǐ)》铭文中所记录的周武王时期的封禅活动,封禅的地点是在嵩山。嵩山在王畿之内,周朝的国都正是依此而建。
                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最早将封禅同泰山联系在一起的人是齐国的贤相管仲: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邱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史记·封禅书》
                在周室东迁、天子式微的情况下,齐国将边境上的泰山说成是封禅的唯一场所,而齐桓公又希望主持这一典礼,隐含的意义十分明确!故而,管仲只好讲一个神奇的故事,【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史记·封禅书》】这个故事竟然被齐桓公理解并接受了,齐桓公在最后一刻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事实上,不仅是齐国,别的春秋大国也冀望于将自己封国境内的名山塑造成封禅的合法场所,以便在争夺天赋神权的正统地位时,取得地理上的优势,比如秦国。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髙,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照着齐国人的办法,秦国人说从黄帝到周朝晚期,天子都要到雍州也就是秦地举行封禅典礼。
                ---------------------------


                IP属地:江西10楼2023-02-15 11:02
                回复
                  《史记·历书》载:“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红色、黑色和黄色都曾是汉服的颜色选择,看似与“五德终始说”息息相关,可其背后蕴藏的是社会形势的变化。帝国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任君主都面临着不一样的政局,汉服颜色正是不同社会环境下君主治国之道的体现。
                  刘邦本是魏国人,在楚地的影响力不强,为了获得楚人的支持,他尊崇楚人“尚赤”的风俗。《史记·高祖本纪》记录了刘邦自称为赤帝之子,斩杀化身为蛇的白帝之子的故事。他所做的都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借楚之力,从起兵反秦一直到分封汉王,刘邦始终臣服楚王,屈居于项羽之下,因此他不得不坚持“尚赤”的楚俗。
                  汉二年,刘邦东进讨伐项羽,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他据秦旧地,用秦旧人,就需要入乡随俗,遵循前朝旧制,崇尚黑色。《史记·历书》载:“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故袭秦正朔服色。”《史记·封禅书》记载,刘邦在进关之后曾问臣子:“故秦上帝祠何帝也?”下臣回答道:“四帝有白、青、黄、赤之祠。”刘邦又问道:“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下臣不能回答。刘邦说:“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于是设立黑帝祠,名为北畤。直到张苍在任计相时,根据“五德终始说”,赋予了“汉当水德”学理上的依据。《史记·张丞相列传》云:“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故而,西汉初期的儒家学说,崇尚五行、无德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以巩固君权的主张,未果。直至文帝前元十四年,鲁人公孙臣再次提出“改正朔,易服色”的建议。《史记·封禅书》曰:“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时任丞相的张苍综合秦、楚双方文化需求,将汉服颜色由自己曾经的主张“尚黑”改为“外黑内赤”,这是三方妥协的产物。对于汉文帝来说,,“尚黄”的最终目标虽然没有完成,但能通过“外黑内赤”改变秦人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是一种突破。
                  随着汉景帝汉武帝皇权时代的到来,君王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加强,改制之举势不可挡。《史记》载:“太初元年,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从“尚黑”到“尚黄”,给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带来了全新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与法家的战略战术相互结合,成为了汉武帝治国思想的密钥。
                  ---------


                  IP属地:江西12楼2023-02-15 13:37
                  回复
                    东亚社会的儒学,第一次正式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乃是开始于汉武帝时代,《汉书》与《前汉纪》中,有比较完整的记述。
                    汉代儒学的再次兴起,首先归功于汉武帝,原因在于汉武帝需要在治国之道中,借助儒术与黄老的道术相抗衡。汉武帝的即位初期,基本上受到祖母窦太后极为深厚的影响。同时,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又在左右汉武帝的治国之道。汉武帝的陈皇后之母,又对汉武帝的立为太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而,汉武帝推行儒术,首先要推行儒家的忠孝的思想以及礼义的理念,这才有了汉武帝改服色、封禅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为西汉的朝廷秩序,订立典范。
                    汉武帝对东亚文化的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是汉武帝崇尚法家的思想,大大加强了君王的权力,汉武帝对朝廷的百官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首先是消弱丞相的权力,丞相的权力便开始转归中朝尚书,而丞相的地位也随之降落。成帝时,置三公官,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秦汉时期,朝廷的决策机构是天子主持或命令召集的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等,其中重要的是朝议。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内朝朝议由领尚书事的大将军主持。这些朝议对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决策,然后经天子裁决后,以诏、制等形式交有关机关和官吏执行实施。
                    秦汉时期天子从得到信息到做出决策,一般经过这样一些程序:天子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由天子批准,交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经丞相副署后交有关方面执行。这就是在《本纪》中经常出现的从“有司提议”到天子“制曰可”的过程。


                    IP属地:江西13楼2023-02-15 13:41
                    回复
                      东亚社会的儒学,第一次正式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乃是开始于汉武帝时代,《汉书》与《前汉纪》中,有比较完整的记述。
                      汉代儒学的再次兴起,首先归功于汉武帝,

                      御史大夫真正的位列三公,三公成为正式的法定官名,那是成帝以后的事。《汉书,百官公卿表》写道:“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这样,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一人单独的责任制,改为三人共同的责任制。这是汉武帝裁抑丞相职权的进一步发展。
                      ------------


                      IP属地:江西14楼2023-02-15 13:42
                      回复
                        汉承秦制,并在继承了丞相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结构。汉朝丞相的具体职权主要有五个:
                        第一,丞相有选用官吏之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这说明丞相几乎掌握了全部的用人之权。
                        第二,丞相有劾案百官与执行诛罚之权。武帝时田蚡为丞相,劾灌夫骂坐不敬;后又以灌夫家在颍川,横行不法,民苦之,请案验,武帝曰:“此丞相事,何请?”
                        第三,丞相有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之权。丞相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并根据官吏治绩的好坏,奏行赏罚。
                        第四,丞相有总领百官朝议与奏事之权。秦汉时,凡遇到重大的事情,天子常召集百官朝仪,或者群臣上议,谓之集议,由丞相主持。
                        第五,丞相有封驳和谏诤之权。丞相对于天子的诏令有不符合法律、制度者,有封驳谏诤之权。
                        从秦到西汉初年,丞相权位既重,礼遇亦隆。武帝以后,丞相封侯成为定制。但是到东汉初年就废除了。真正从制度上削弱相权,始于武帝,中经成帝的改制,最后完成于光武。从武帝开始,丞相的权力便开始转归中朝尚书,而丞相的地位也随之降落。成帝时,置三公官,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到哀帝时,连丞相的名字也被废掉,改名为大司徒。到光武帝时,尚书台正式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时的丞相,已是备员而已了。


                        IP属地:江西15楼2023-02-15 13:43
                        回复
                          (2)御史大夫
                          在丞相之后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天子左右亲信发展起来的,所以虽然是副职,但和天子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另一方面,丞相位高权重,天子不愿随便差事,有些时候宁愿差使御史大夫。至于御史大夫的职务,因其本来就是天子左右掌管文书的大臣,所以天子的制书和诏书,在下达各官时,也多有御史大夫承转,然后才下达丞相。另外,御史大夫有时还可以奉命督兵出征。
                          御史大夫与丞相,其职能既相辅佐,也相互制约。所以当时的御史大夫不仅称为“副相”,而且称丞相府与御史府为“二府”。御史大夫虽然官位比丞相低,但是地位却十分重要。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的身份和地位都明显的提高了,身份和丞相完全一样的紫绶金印,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公。但是权力的变化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武帝以后,由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发展,御史大夫的职权和丞相一样也转移到尚书手中。所以,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后,虽号为三公,但已成虚位。
                          御史大夫的属官,重要的是御史中丞,后来改名为御史长史。御史大夫的属官,重要的是御史中丞,后来改名为御史长史。第二,外督部刺史。刺史负责监察各州,而在中央则隶属于御史中丞。第三,内领侍御史。御史中丞之下比较高级的属员有四十五个,其中以中丞为首的十五个是在殿中的,称为侍御史。内领侍御史也是当时御史中丞经常性的大量工作,因此采用分曹办事的方法。第四,举劾案章。这是御史中丞的主要执掌。以上几条也可以归结于此,即执法。虽然是御史大夫的属官,但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人的限制。与执法有关的,御史中丞还有权承诏治狱。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名为司空,作为其属官的御史中丞自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3)太尉
                            三公的另一成员称为太尉。汉初的时候,太尉是时置时废的,并不像丞相那样固定。关于太尉的职权,《汉书》讲是“掌武事”。实际上不过是西汉时天子的军事顾问,并没有发兵领兵的权力。军令行使完全听从于天子的命令。


                          IP属地:江西16楼2023-02-15 15:45
                          回复
                            2、九卿制度
                            (1)太常。汉代,太常的主要职责是宗庙礼仪。太常除了主要负责宗庙礼仪外,还兼管文化教育。置博士弟子员之事,从选拔、教育到补吏都是由太常负责的。总之,太常官居清要,不但“常以列侯、忠孝敬慎者居之”,而且也是颇有学问的人。
                            秦汉时博士官虽然没有实权,但却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头衔,而且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另外,博士还专讲经学教授,为汉代官学的老师,对汉代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宗正。宗正,是管理皇室亲族和外戚的官员,自秦开始设置,两汉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任职者皆为皇族。
                            (3)光禄勋。光禄勋,秦名郎中令。主要的职能,除了卫之外,还有侍。一方面要宿卫门户,另一方面又在宫殿之内,侍从左右。实际上是天子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官员的总首领,或者说是宫内总管。因其居于禁中,接近天子,所以地位十分的重要。
                            光禄勋的属官比较多,秩次也高,则其重要者分述如下。一、大夫。主要是执掌言议。实际上是天子的高级参谋,许多重要制度法令的谋议和制定都和他们有关。二、以郎命名的各种官。五官左右中郎将,即所谓的三署,然后每一署下面又有若干的中郎、侍郎等等。车、骑、户三将,期门、羽林:都是朗官。郎官不仅是天子的亲近侍从,而且是后备官员,是进士的重要途径。汉代的许多有名的大臣都是从郎官中选出来的。当然,到武帝之后,也出现了郎选泛滥的问题。三、谒者。
                            (4)卫尉。主要的职能是统辖卫士,护卫宫门内。
                            (4)太仆,掌舆马。有很高的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太仆常在天子的左右,不仅掌管车马,有时还亲自为天子驾车。第二,太仆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其主马政。属官亦有丞,且有二丞。
                            (5)廷尉,执掌刑狱,为最高司法官。廷尉还是地方的上诉机关,判例可比作法律。廷尉既掌管刑狱,故设有监狱,所以廷尉既是官名,也是署名或者狱名。
                            (6)大司农, 秦名治粟内史,汉初因之,武帝时改为大司农。说明国家真正的重视财经工作,是从秦汉开始的。
                            大司农主要掌管国家的钱谷租税等财政收入和支出。尤其在汉武帝的时候,起过非常大的作用。大司农的属官很多,分述如下:一、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太仓令即管理太仓的官吏。均属、平准令都是设立于武帝时期,主要是管理各地的贡物、运输和平抑物价的问题。都内是京师藏钱之所,都内令也就是掌管财货的官员。二、斡官、铁市两长。斡官:斡盐铁而榷酒酤,也掌管铸钱之事。而铁市长很明显是掌管铁器的交易的官吏。
                            (7)少府,掌禁钱以给私养。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专管所谓的“皇室财政”。收入大大超过大司农,所以往往大司农穷乏,需要用少府禁钱补充国用,并且引起了财政制度的某些变革。少府的属官。非常之多,在诸卿中居首位的多。尚书:职务变化非常大,开始的时候只是“在殿中主发书”的官吏,后来的沿革到尚书台。
                            (8)执金吾


                            IP属地:江西17楼2023-02-15 15:46
                            回复
                              从武帝开始,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选拔中下级官吏并任以尚书、中书、侍中等官职,作为自己的高级助手,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自己奏事。逐渐的在朝中形成了内朝、外朝之分。内朝称为了实际的决策机关,而外朝则逐步变成了执行机关。


                              IP属地:江西19楼2023-02-15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