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桂香》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一九二四年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六年到上海,长期在上海电力学校任教。著有《鲁迅与北京风士》、《燕京乡土记》、《北京四合院》、《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谈》、《水流云在杂稿》、《清代八股文》、《文化古城旧事》、《草木虫鱼》、《水流云在琐话》、《水流云在书活》、《黄叶潭风》、《秋水湖山》、《吾家祖屋》等二十余种。
--------------------------------------------------------------------------------
请读片断:
春雨的情思
江南早春,是落雨的季节。“杏花春雨江南”,这种境界,只能在江南领略。在深深的巷陌小楼边,在湿滑滑的近村田膛小路上,在摇着小船从石桥涵洞下出来时,在岸上几户人家的小园墙头这在北国的想象不到的。北国的春,燕山脚下的风沙,呼呼地震撼着沉睡了一冬的朴实的土地,“不刮春风地不开”,吹开冻土,吹醒麦苗,那一派褐黄色的田拢,慢慢有绿意了,返青了,那黄土墙边、井台边上的两三株杏花,也含苞了。如果幸而今年不旱,落上一场雨,那真是落在大地的心窠里呀,多么珍贵啊,“春雨贵如油”呀!
“帘外雨潺潺”,是江南春雨的特有情趣:“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江南雨意的缠绵处,撩人心弦处,此即所谓“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可怜薄命作君王”的落魄帝子,在汴梁午夜梦回,听到的还是金粉南朝的雨声;而饱经丧乱、故乡沦陷、家破夫亡的嫠妇,却不耐守着窗儿的点滴。前者只记繁华,后者更伤离乱,同为词人,应有轩轾。所谓知人论事,读古人词,自应想见其景、其情、其人。
三十余年前,由北国浪迹到江南,住在姑苏阀门外的一所楼上。那是一所很讲究的楼宇,楼窗是落地的,楼的主人不知哪里去了,整座的楼作为一所学校的教职工宿舍。我以一名教员的身份,在楼中得到一席之地。躺在床上,望着那高大的落地玻璃窗,窗外是几棵碧绿的梧桐,梧桐的枝叶空隙处,又能望见运河上悠悠而过的帆影,楼的后窗外是一条狭狭的石板路的巷子。姑苏春天的雨是耐人相思的,那年春天雨水也很多。我常常斜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雨,点点滴滴地把梧桐叶子洗得又绿又亮,那湿漉漉的光泽像要沾到我身上一样。那树隙中高大的帆影,在雾蒙蒙的水气中一片飘浮过去,一片又飘浮过来。我渐渐朦胧了,耳边响着潺潺的雨声。我忽然想到,楼后面的那条小巷子,怎么没有卖花的声音呢?我多么憧憬放翁诗中的境界啊!童年时在北国山村中,在那如豆的菜油灯下,读过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蓦地出现我的意念中。我玩味着这两句诗,似乎耳畔真地传来了那甜软的卖花声……这是多么充满着春之生机、浮动着美的情思的意境啊!
一年后,找到了杭州,住在羊坝头一所古老的房子中,这个地名,也还是放翁时的老地名。那是很老式的楼房,木制的方格子的和合楼窗,推开后,是一片片鱼鳞般的沾着青苔的瓦片。我住在这个古老的小楼上,散在枕上,常常听着夜雨敲打着屋瓦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时而思远,时而怀人,那断断续续的思绪在一种诗的境界中徘徊着,会想起“一春梦雨常飘瓦”的缠绵,也会想起“春雨楼头尺八萧””的潇洒,但似乎都不同于放翁所写的意境,我感到,诗的境界,相差是多么微妙啊!而我还是常常在思念着卖花声……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一九二四年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六年到上海,长期在上海电力学校任教。著有《鲁迅与北京风士》、《燕京乡土记》、《北京四合院》、《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谈》、《水流云在杂稿》、《清代八股文》、《文化古城旧事》、《草木虫鱼》、《水流云在琐话》、《水流云在书活》、《黄叶潭风》、《秋水湖山》、《吾家祖屋》等二十余种。
--------------------------------------------------------------------------------
请读片断:
春雨的情思
江南早春,是落雨的季节。“杏花春雨江南”,这种境界,只能在江南领略。在深深的巷陌小楼边,在湿滑滑的近村田膛小路上,在摇着小船从石桥涵洞下出来时,在岸上几户人家的小园墙头这在北国的想象不到的。北国的春,燕山脚下的风沙,呼呼地震撼着沉睡了一冬的朴实的土地,“不刮春风地不开”,吹开冻土,吹醒麦苗,那一派褐黄色的田拢,慢慢有绿意了,返青了,那黄土墙边、井台边上的两三株杏花,也含苞了。如果幸而今年不旱,落上一场雨,那真是落在大地的心窠里呀,多么珍贵啊,“春雨贵如油”呀!
“帘外雨潺潺”,是江南春雨的特有情趣:“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江南雨意的缠绵处,撩人心弦处,此即所谓“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可怜薄命作君王”的落魄帝子,在汴梁午夜梦回,听到的还是金粉南朝的雨声;而饱经丧乱、故乡沦陷、家破夫亡的嫠妇,却不耐守着窗儿的点滴。前者只记繁华,后者更伤离乱,同为词人,应有轩轾。所谓知人论事,读古人词,自应想见其景、其情、其人。
三十余年前,由北国浪迹到江南,住在姑苏阀门外的一所楼上。那是一所很讲究的楼宇,楼窗是落地的,楼的主人不知哪里去了,整座的楼作为一所学校的教职工宿舍。我以一名教员的身份,在楼中得到一席之地。躺在床上,望着那高大的落地玻璃窗,窗外是几棵碧绿的梧桐,梧桐的枝叶空隙处,又能望见运河上悠悠而过的帆影,楼的后窗外是一条狭狭的石板路的巷子。姑苏春天的雨是耐人相思的,那年春天雨水也很多。我常常斜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雨,点点滴滴地把梧桐叶子洗得又绿又亮,那湿漉漉的光泽像要沾到我身上一样。那树隙中高大的帆影,在雾蒙蒙的水气中一片飘浮过去,一片又飘浮过来。我渐渐朦胧了,耳边响着潺潺的雨声。我忽然想到,楼后面的那条小巷子,怎么没有卖花的声音呢?我多么憧憬放翁诗中的境界啊!童年时在北国山村中,在那如豆的菜油灯下,读过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蓦地出现我的意念中。我玩味着这两句诗,似乎耳畔真地传来了那甜软的卖花声……这是多么充满着春之生机、浮动着美的情思的意境啊!
一年后,找到了杭州,住在羊坝头一所古老的房子中,这个地名,也还是放翁时的老地名。那是很老式的楼房,木制的方格子的和合楼窗,推开后,是一片片鱼鳞般的沾着青苔的瓦片。我住在这个古老的小楼上,散在枕上,常常听着夜雨敲打着屋瓦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时而思远,时而怀人,那断断续续的思绪在一种诗的境界中徘徊着,会想起“一春梦雨常飘瓦”的缠绵,也会想起“春雨楼头尺八萧””的潇洒,但似乎都不同于放翁所写的意境,我感到,诗的境界,相差是多么微妙啊!而我还是常常在思念着卖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