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杨涟为代表的一些人,他们认为魏忠贤篡权,罪恶滔天。为臣子者,应义无返顾,挺身而出,彻底揭露其罪行,即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可悲的是,他们渴望得到其支持的熹宗皇帝,恰恰是为魏忠贤所挟持,甚至连其爱妃等都不能保护的傀儡。司礼监与东厂又为魏忠贤所控制,甚至连内阁也要看他的眼色行事。这一切都说明杨涟的奏疏无异于以卵击石,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崇祯时,阁臣黄景昉曾这样写道:
先朝韩文攻刘瑾,内恃王岳、范亨,外恃刘健、谢迁,势在必克,尚不免蹈甘露之祸。若杨涟二十四罪疏,更何恃哉!直气激无复之,自为必死计矣,惜哉!其不讲于制小人之术也。汉杨震、李固,宋刘挚、吕大防,千载一辙。[1]
即在他看来,进行政治斗争,不能靠感情用事,不能单凭忠心、勇敢,而是必须靠智慧,讲求斗争策略,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注释:
[1]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1。
先朝韩文攻刘瑾,内恃王岳、范亨,外恃刘健、谢迁,势在必克,尚不免蹈甘露之祸。若杨涟二十四罪疏,更何恃哉!直气激无复之,自为必死计矣,惜哉!其不讲于制小人之术也。汉杨震、李固,宋刘挚、吕大防,千载一辙。[1]
即在他看来,进行政治斗争,不能靠感情用事,不能单凭忠心、勇敢,而是必须靠智慧,讲求斗争策略,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注释:
[1]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