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讨论吧 关注:1贴子:144
  • 1回复贴,共1

精益生产五大基本原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益生产五大基本原则
一、价值,永远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精确地确定产品的价值
1、产品的价值是由顾客定义。
产品的价值通常由功效和价格等组成。功效又可分为功能和质量,功能可进一步细分为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
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如产品的价格过高,超过顾客的承受能力,尽管产品的功效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但是这样的产品经常会被顾客舍弃。
产品价值的其他构成部分中的辅助功能,虽然也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但一般不会成为顾客购买产品的真正动机之所在。
2、产品的价值是生产者创造的
产品的价值是由顾客定义的,但是由生产者创造的。来自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常持有此种想法,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生产者创造的,生产者的劳动是产品价值形成的原因,也是生产者之存在的理由,所以他们热衷于提高他们产品的性能和生产工艺的水平,然后向他们的顾客去介绍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虽然他们的产品功能在用户看来并不实用。生产者创造了产品的价值,但并不是定义了产品的价值,德国企业的这种想法是供小于求、以产定销时代的缩影。
二、识别价值流
产品的价值流是使一个特定产品通过任何一项商务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须的一组特定活动。
此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为:从接受订单到执行生产计划发货的信息流;从原材料到转化为产成品的物流;从概念到正式发布的产品设计流程。这是精益生产的第二大步。
识别是否增值的活动
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明确的创造价值的活动;
2、不创造价值但现阶段不可避免的活动,通常称之为Ⅰ型浪费;
3、不创造价值,可产即去除的活动,通常称之为Ⅱ型浪费;
如果按照是否增值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产品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方式存在着太多的浪费,这些浪费使得企业在满足用户的要求方面总是力不从心。
三、价值流动
此为精益生产中最精彩的部分。经过第二步的价值流分析,对于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和一型浪费活动应策划使其流动起来。
  传统的观点认为应该将各种活动按类型分组而利于管理,比如在生产现场将所有的钉架布置在一起,将所有的扪工布置在一起,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形成一个班组,如钉架组、扪皮组。这种观点在传统的职能制组织结构下表现为分工明确。
  精益生产方式的价值流动原则要求企业重新定义职能、部门和企业的作用,使他们能对创造价值做出积极的贡献;说明价值流上每一点的员工的真正需要,因此,使价值流动起来才真正符合员工的利益。这不仅要求为每种产品建立精益企业,还应该重新思考传统的企业、职能、职业,重新考虑精益战略的发展。
四、顾客拉动
从“部门”和“批量”转化到“生产团队”和“流动”,第一个可见的效果是:从概念投产、销售到送货以及原材料到用户所需的时间大大的减少了,可能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引进了流动以后,需要几年才能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几个月内就可以完成;需要若干天才能办完的订货手续,几小时就可以办完。而且精益系统现在可以使正在生产的所有产品进行任意组合,所以变了的需求可以及时得到满足。
  精益生产的此种做法能从库存量下降和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中一下子节省巨量资金。从下图传统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中产品生产过程中资金占用对比情况可得出此结论。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个革命性的成就。因为,一旦有了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就能设计、排产和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可以抛开销售预测,直接按用户告诉企业的实际要求生产就行了,在电脑制造业中,DELL公司就是典型的此种模式。这就是说,企业可以让用户从企业那里按照需求拉动产品,而不是把用户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用户。
五、尽善尽美
当企业精确的定义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整个价值流,并且使创造产品价值的活动连续流动起来,并且让顾客从企业的拉动价值开始时,奇迹就出现了。具体表现为,当企业为真正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全心全力的为之努力,付出时间、资金、场地、成本和错误时,尽善尽美的原则就不是那么虚无缥缈了。
  为什么如此呢?企业满足上述四个原则后,愈想真正的满足用户的要求,让价值流动的更快一些,就越能暴露出价值流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企业就会不断的改善这些瓶颈,去除障碍,满足用户的要求。


IP属地:江苏1楼2023-03-06 08:44回复





    IP属地:江苏2楼2023-03-06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