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文章适读人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处在择专业而后奋斗的高中生;
2.报选了软工专业却非常迷茫的大一新生;
3.对软工和计科持怀疑态度的迷茫的纠结者;
4.对未来就业毫无概念的在读学生;
5.毕业后一直未从事各项工作的躺平一代。
++++++++++++++++++++++++++++++++++++++++++++++++++++
以下是关于软工专业逻辑思维的思考,请大家无比认真看完。
软工专业的设置一定是基于市场过去和未来的缺口来设计的专业,当你还在考虑有没有就业机会的同时,你要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岗位在实际的市场人才需求中已经没有相关岗位了,这个专业将会在学校教学中持续2年吗?如果不能,那不更应考虑一下如何让自己在行业中站住脚跟吗?
软件工程专业从创立到现在也有25个年头了,查了一下数据显示,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开设院校有521所,假设每年每所院校招生人数在200人,那就是10w人,而10w仅师资配备岗位需求就有521*12+(100000-521*120)/24=7814(名)教职工,一个专业撤掉就会影响多少个家庭?
一个专业的申报成立一定是结合着国家战略规划和企业产能需要来进行定向培养的。
根据这个需求能够清晰的拆解并不是学校直接把人送进企业,而是学校把人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做培养,关于能否进入企业取决于学生在后期对个人情况的基本要求和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
----------------------------------------------------------------------------------------------------
学生阶段多会有以下错误认知:
学校教的都会了,就能顺利的进入企业工作。其实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是一条可长可短的路。
我们会看到很多应届生在毕业后就失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1.学习时自己尽力学习了课本内容,但是面试处处碰壁,然后就选择了逃避;
2.面对困难的承受系数较低,看到大环境或者其他情况不利于工作就放弃;
3.对于行业发展动态分布没有清晰的认知,故乡情结严重;
······
以上这些让我们意识到了更多年轻人身上该有的品质:不断提升认知的必要性、加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了解行业知识不断向外求知增强个人能力给故乡增加荣誉的使命。
而当你只是看到了当下自己的那点不得志和得与失,那你的路只有一条:无头绪的谋生。
--------------------------------------------------------------------------------------------------------
很多学生担心人才饱和,精神内耗胜过了行动力践行。
我们要知道一个专业从开设到关停是有国家战略规划和社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来决定的,既然该专业一直被开设,说明优质的人才还是在市场中有着刚需的位置。只是大家是否达到了企业用人的标准是个未知数。
现在大学生经常用“内卷”这个词来形容当下的就业市场,但用的并不恰当,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在当下的状态中谋求创新,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家都互相抄袭借鉴。IT行业本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有啥可抱怨的呢?干就完了。
-----------------------------------------------------------------------------------------------------------
IT行业,个人技术水平的增长一定不是一段时间听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原理知识,编码能力就起来的。这个过程如同我们熟知的“飞轮效应”,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是完全未知的领域,你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认知行业里面的专业技术栈,不仅要听老师讲的,还要会查资料、多动手,这时候不管是听还是查还是敲都是蛮吃力的,但是一旦达到了某个临界点时,自身的一些素养提高起来了,你无需再费更大的力气,一样可以快速的学习新的技术。因此也不要在还没有介入的时候就被学习这件事儿给吓到。
当你对新技术有了学习的惯性,你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被淘汰的问题,毕竟未来的社会就是数字化经济,需要依托软硬件设施,解决更多日常工作生活问题。
------------------------------------------------------------------------------------------------------------------
当下最要命的问题并不是说岗位缺少,而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训练出大家面对新技术时的学习能力,更多的存在于对于IT行业认知的浅层表面,因此这种水平很难进入到企业中去。
所以希望那些随时软件工程专业,却对该领域技术仅有一知半解的同学不要立马放弃,找一个培养你这方面能力的地方,好好训练一下,毕竟行业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
1.处在择专业而后奋斗的高中生;
2.报选了软工专业却非常迷茫的大一新生;
3.对软工和计科持怀疑态度的迷茫的纠结者;
4.对未来就业毫无概念的在读学生;
5.毕业后一直未从事各项工作的躺平一代。
++++++++++++++++++++++++++++++++++++++++++++++++++++
以下是关于软工专业逻辑思维的思考,请大家无比认真看完。
软工专业的设置一定是基于市场过去和未来的缺口来设计的专业,当你还在考虑有没有就业机会的同时,你要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岗位在实际的市场人才需求中已经没有相关岗位了,这个专业将会在学校教学中持续2年吗?如果不能,那不更应考虑一下如何让自己在行业中站住脚跟吗?
软件工程专业从创立到现在也有25个年头了,查了一下数据显示,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开设院校有521所,假设每年每所院校招生人数在200人,那就是10w人,而10w仅师资配备岗位需求就有521*12+(100000-521*120)/24=7814(名)教职工,一个专业撤掉就会影响多少个家庭?
一个专业的申报成立一定是结合着国家战略规划和企业产能需要来进行定向培养的。
根据这个需求能够清晰的拆解并不是学校直接把人送进企业,而是学校把人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做培养,关于能否进入企业取决于学生在后期对个人情况的基本要求和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
----------------------------------------------------------------------------------------------------
学生阶段多会有以下错误认知:
学校教的都会了,就能顺利的进入企业工作。其实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是一条可长可短的路。
我们会看到很多应届生在毕业后就失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1.学习时自己尽力学习了课本内容,但是面试处处碰壁,然后就选择了逃避;
2.面对困难的承受系数较低,看到大环境或者其他情况不利于工作就放弃;
3.对于行业发展动态分布没有清晰的认知,故乡情结严重;
······
以上这些让我们意识到了更多年轻人身上该有的品质:不断提升认知的必要性、加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了解行业知识不断向外求知增强个人能力给故乡增加荣誉的使命。
而当你只是看到了当下自己的那点不得志和得与失,那你的路只有一条:无头绪的谋生。
--------------------------------------------------------------------------------------------------------
很多学生担心人才饱和,精神内耗胜过了行动力践行。
我们要知道一个专业从开设到关停是有国家战略规划和社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来决定的,既然该专业一直被开设,说明优质的人才还是在市场中有着刚需的位置。只是大家是否达到了企业用人的标准是个未知数。
现在大学生经常用“内卷”这个词来形容当下的就业市场,但用的并不恰当,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在当下的状态中谋求创新,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家都互相抄袭借鉴。IT行业本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有啥可抱怨的呢?干就完了。
-----------------------------------------------------------------------------------------------------------
IT行业,个人技术水平的增长一定不是一段时间听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原理知识,编码能力就起来的。这个过程如同我们熟知的“飞轮效应”,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是完全未知的领域,你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认知行业里面的专业技术栈,不仅要听老师讲的,还要会查资料、多动手,这时候不管是听还是查还是敲都是蛮吃力的,但是一旦达到了某个临界点时,自身的一些素养提高起来了,你无需再费更大的力气,一样可以快速的学习新的技术。因此也不要在还没有介入的时候就被学习这件事儿给吓到。
当你对新技术有了学习的惯性,你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被淘汰的问题,毕竟未来的社会就是数字化经济,需要依托软硬件设施,解决更多日常工作生活问题。
------------------------------------------------------------------------------------------------------------------
当下最要命的问题并不是说岗位缺少,而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训练出大家面对新技术时的学习能力,更多的存在于对于IT行业认知的浅层表面,因此这种水平很难进入到企业中去。
所以希望那些随时软件工程专业,却对该领域技术仅有一知半解的同学不要立马放弃,找一个培养你这方面能力的地方,好好训练一下,毕竟行业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