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园吧 关注:46贴子:627

李玉声《京剧表演艺术论语》(转载李少春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0-07-16 21:26回复
    转载
    李玉声《京剧表演艺术论语》
    大器晚成10
    4位粉丝
    1楼
    1.刻画人物论是传承与发扬京剧艺术的绊脚石,再刻画人物京剧就没了。大师在舞台上表现的是自己的艺术,不是刻画人物,您欣赏的是大师的表演,不是欣赏赵云。您花钱买票看的是杨小楼,不会是花钱看赵云。京剧只有杨小楼,没有赵云。
    2.大师的艺术臻于化境,不是杨贵妃臻于化境,您没见过杨贵妃,演员也没见过,《贵妃醉酒》只有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没有杨贵妃。您看戏的初衷是看梅兰芳,不会是去看杨贵妃。真正的价值是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没有刻画人物的事儿,也没有杨贵妃。
    3.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不是手段,它是演员永远攀登的十座山峰。演员乃至大师攀登十座山峰,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精湛的表演,争服以千万观众,这一切都与刻画人物无关。
    (未完待续!)
    


    2楼2010-07-16 21:29
    回复
      (转载) 大器晚成10
      4位粉丝
      4楼
      4.京剧艺术最高境界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都在不经意中而又非常精确。表演艺术能从大自然的变幻中找到源流,达到表演与大自然的神韵相融的地步。
      5.演员表演在不经意中,是变有法为无法。不是技巧的堆叠,而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同书法绘画,只有表现作者个人,不存在刻画旁人。至于剧情内容则自然流露于演员表演过程中。
      6.京剧只有演情绪,没有演人物,演员根据作者写的词意,反应出情绪的反差,处理自己的唱念做打舞的劲头、节奏、起伏,表现自己的演技和艺术风格,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艺术魅力,使观众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7.京剧是表演艺术,应以演员为中心,影视是导演艺术,当以导演为中心。京剧一切都要为演员的表演服务,京剧一切的存在都要服从演员的表演,乐队、舞美、服饰、灯光、道具都应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当前舞台上的灯光、布景、服饰、乐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影响和防碍演员表演的现象。凡是有碍京剧艺术正常发展的都不应提倡或支持。
      8.剧本不是本,剧本被京剧用,它就是京剧本,被评剧用,就是评剧本。剧本是“毛”,它付在京剧“皮”上,就是京剧,付在评剧“皮”上,就是评剧。剧中人服从情节,情节服从剧本,剧本服从演员表演。
      9.京剧若先把剧本写好,再找演员套剧本,是排不出好戏的,作者应根据剧团演员条件.阵容写剧本,才有可能排出好戏。剧本为演员服务,剧本要服从演员的表演。
      (未完待续)
      2010-7-16 18:46 回复  
      


      3楼2010-07-16 21:40
      回复
        大器晚成10
        4位粉丝
        21楼
        李玉声先生《京剧表演艺术论语》
        1O.京剧艺术应以“我”为核心,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自我意识的反应,演戏是演自己,表演的是我的艺术,我的唱法、我的念法、我的身段、我的路子,我的赵云体现了我的艺术风格、我的派别,不是赵云的。让观众理解我的表演,认同我的艺术。情节、内容、剧中人都付在演员表演——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中。
        11.十个演员演同一个赵云,会演出十个不同的赵云。若是演戏是演人物,那么十个演员演一个赵云,应该是十个赵云一样。因为赵云是一个人,不会是一个人有十个样。正因为演戏是表现自己,所以才会十个演员演一个赵云,能演出十个不同的赵云。这赵云不是赵云,是演员自己,演员自我意识的反映,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演员对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的运用。
        12.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称为五功五法,它是京剧的基础、京剧的核心,京剧的一切都为“它”服务。京剧没有五功五法就没有京剧的存在,削弱了五功五法,就是削弱了京剧艺术。京剧的魅力就在于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的运用上,京剧若失去了五功五法的魅力,京剧也就消失了。
        l3.刻画人物的演戏方法不是艺术家之法,提倡演戏要演人物出不了大师,刻画人物不能形成流派。
        14.演戏要知戏情懂戏理,但不要研究剧中人是怎么想的,应该是你怎么想的,演员本人是怎么想的
        (未完待续)
        2010-7-16 22:51 回复  
        


        4楼2010-07-16 22:56
        回复
          (转载)李玉声《京剧表演艺术论语》
          大器晚成10
          4位粉丝
          32楼
          李玉声先生《京剧表演艺术论语》
          15.盖派身段很具特色,他演武松是盖派身段,演黄天霸仍然是独具特色的盖派身段,若论刻画人物,武松不能与黄天霸用同样的手段表现,武松、黄天霸与史文恭也不应一样,都一样的身段特色,还有什么人物?须知,关键在于舞台上的武松、黄天霸、史文恭都是反映盖派表演艺术美的化身。三者虽然称得上是剧中人物,重要的是这些剧中人物是符号化的,是表现盖派艺术的元素。
          16.演员表演如果以剧中人为基础,以剧中人作为表演的根本和演戏的支撑点,恐怕这个基础与根本和支撑点都太微弱了,一个剧中人有多大的资本和能量?能担当得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京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和支撑点?只恐它没有这么大的能量。演员表演的基础与根本和支撑点是我们中华大地的文化,京剧表演艺术的支撑点和基础是唐诗、宋词、是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是黄山、泰山,当你看到黄山云海、普陀千步沙,演员的五功五法就会受到新的启迪、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发展,恐怕一个剧中人没有这么大的依靠力,它发挥了这个作用,它微不足道。如果一个演员表演的支撑点是剧中人,以剧中人为表演基础,那他的表演分量能有多重?潜力能有多深?一个剧中人能成吗?京剧艺术的底蕴不是剧中人,而是中华大地的文化,是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是演员的融汇贯通,是把民族文化以及大自然景象融于五功五法中,利用京剧的所有元素(包括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表演艺术,使观众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演员也乐在其中。
          17.京剧的核心内容就是五功五法,剧本、剧中人可以换百个、千个,唯五功五法不能换,换了就没京剧了。五功五法是京剧的唯一内容、唯一核心,剧本、剧中人等等一切都属于摆设、符号、元素,活的或死的导具,它们只能为京剧内容(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服务。
          2010-7-17 12:22 回复  
          


          5楼2010-07-17 12:31
          回复
            大器晚成10
            4位粉丝
            39楼
            李玉声先生《京剧表演艺术论语》
            18.京剧是戏,需要演员来演,怎么演,用什么演,什么能表示这个戏是京剧,那它应该就是京剧的核心。剧本不能,剧中人不能,唯有具风格特色的京剧五功五法的展示,才能说明这个戏是京剧。所以,京剧五功五法是京剧唯一核心。
            19.每出戏有每出戏的东西,每出戏有每出戏的特色,出出各不相同,卖点各异,演员会的戏多了,就能丰富自己的技艺,戏目仓库丰厚了,功力就会更强胜,会的戏少,表演艺术很难成气候,今人会的少、演的少,所以舞台上很难再现大师级的表演艺术。
            2O.杨小楼的表演艺术为人物服务,肯定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为杨贵妃服务,那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是为白菜服务。演戏从人物出发,绘画从白菜出发了。
            21.京剧大家者应具备四个条件:(1)熟练地把握和运用准确而深厚的戏曲基本功——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2)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3)热爱大自然,不断观察乃至体味、领悟大自然。(4)融汇贯通。
            待续
            22.字与腔:字字有天地,腔腔系乾坤。字为君,腔为臣,君明则臣贤,字正则腔圆。一字一天地,一腔一江山,字为苍天大地,腔乃万物生灵,字定天地,腔韵乾坤。字为天地而育腔,腔为万物而润字;字是父母,腔是儿女,字应施教于腔,腔当尽孝于字。字是死的,腔是活的,字是固定的,该念什么就念什么,该怎么念就怎么念,都有一定之规,只有多音字,没有两可之间的字。腔则依字,大可千回百啭,不失音律.乐律.人耳则是。
            2010-7-18 20:54 回复  
            


            6楼2010-07-18 21:36
            回复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自我意识的反应,演戏是演自己,表演的是我的艺术,


              9楼2010-07-19 21:12
              回复
                刻画人物论是传承与发扬京剧艺术的绊脚石,再刻画人物京剧就没了。大师在舞台上表现的是自己的艺术,不是刻画人物,您欣赏的是大师的表演,不是欣赏赵云。您花钱买票看的是杨小楼,不会是花钱看赵云。京剧只有杨小楼,没有赵云。
                "京剧只有杨小楼,没有赵云!" 豪言壮语! 深刻.
                


                10楼2010-07-20 11:47
                回复
                  自从有戏曲几百年来,"刻画人物,符合剧情,"成了演员的座右铭,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接班人.
                  李玉声先生"不要刻画人物"的观点,无疑是对旧理论体系\旧理论观念的更新和冲击.


                  11楼2010-07-22 11:29
                  回复
                    其实,李先生的"论语",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演员要知戏情懂戏理."在这个前提下,李先生对京剧演员"刻画人物",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有两点,非常精确独到:
                    (一)"...演戏要知戏情懂戏理,但不要研究剧中人是怎么想的,应该是你怎么想的,演员本人是怎么想的"
                    (二)"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不是手段,它是演员永远攀登的十座山峰。....这一切都与刻画人物无关。"
                    对于第一条,从李少春先生的野猪林,可以得到证实:
                    1菜园结拜中丫环报信,林冲本可以给鲁智深一告别,急急忙忙的下场就行了.可是李少春先生却来了两个漂亮的转身,一个跺泥亮相,拱手告别疾速下场.这种精彩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完美无缺.
                    所以说,如果要研究剧种人是怎么想的,可能就没有这个精彩漂亮的身段动作了.只有在"知戏情懂戏理"这个前提下,演员本人根据自身的"五功五法"功夫条件,才能想出这样既符戏情,又合戏理,还能展示精湛功夫的身段动作来.
                    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是李玉声先生这第一条,很重要,(未完待续)
                    


                    14楼2010-07-25 00:34
                    回复

                      (二)演员把这功夫动作做的完美无缺了.
                      <1>广大观众(包括记者\学者\戏曲评论家\戏迷\高层次观众)都会认为:
                      演员把人物演活了.认为这个转身跺泥的设计,是从塑造刻画人物需要出发。最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刻画了林冲当时的思想、感觉、心情。
                      <2>国家一级演员的心态:转身时候,保持上身平衡,右脚垫步要找着稳劲,从跺泥起到左脚单腿落地,小心翼翼\全神贯注/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的分心走神.胡思乱想的话,(哪还想刻划什么人物).会崴脚受伤的.这中间还要规规矩矩走出大武生的意思劲(韵味)来.走不出深厚功夫来,什么都白搭白给...


                      16楼2010-07-25 14:28
                      回复
                        支持下


                        17楼2010-07-28 12:12
                        回复

                          李玉声老先生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总结的论语,应该是他一生的经验."刻化人物"是斯坦尼的学说.流传至今.不必评论.
                          京剧的五功五法,已包括"喜怒哀乐惊恐悲,七情六欲".分"生旦净丑".其四个行当又各分出多个文武不同的行当.各有各的五功五法.而各种不同类型心态的七情六欲,无论是喜\悲,在京剧的"五功五法"里,都包括.喜有喜的身段,怒有怒的功夫,终生苦练,才能有大乘.颇有点"太极生两仪..."的意思.
                          一个京剧演员,只要把本行当的五功五法全部学完,并悟透了,也就终生受用无穷了.
                          


                          18楼2010-07-28 13:01
                          回复
                            (转载李玉声论文)
                            知戏情,懂戏理     
                                 我们说过,京剧不需要刻画人物,但不是说京剧艺术没有人物;我们主张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是自己的五功五法,是“我”的技艺、“我”的路子、“我”的艺术处理,不是说演员在舞台上演的是自己,这是两个概念,切不可混淆。京剧演员为自己的表演“叠褶”(艺术处理)时,其主要依据是戏情戏理。但是关于“戏情”、“戏理”,在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应当加以辨析。
                                 京剧先辈给我们留下一句话:“演戏要知戏情、懂戏理。”这说明演戏既有戏情,又有戏理,二者不是一回事。何谓戏情?戏情即戏之情节、内容、脉络;何谓戏理?戏理即表演之理。表演之理可以顺戏情而展示,也可以逆戏情而表现。戏情易知,而今戏曲评论文章多所论及。戏理则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才能弄懂、弄通、驾驭、化用。
                            


                            19楼2010-07-28 22:00
                            回复
                              (一)戏情--戏的情节.
                              (二)戏理--对表演的处理.


                              20楼2010-07-29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