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到汉字的转换全部经历了6个名称,即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和楷书。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采用把铜器上的文字通过敲击或划痕的方式传传播的。它的特点是字形丰富,单体多,文字复杂,读写困难,大多用于社会各种契约和庆典仪式等。后来,随着文化发展,甲骨文慢慢演变为简单易读的金文。金文是汉字书写的前身,诞生于公元前1300年。小篆又称小简,是在金文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而成,产生于公元前1046年。大篆是中国先秦时期书写系统的开山鼻祖,它由小篆演变而来,出现于公元前223年。隶书是大篆书法的延续,始于公元前220年,是一种复杂的书写格式。楷书则是其后的重要发展,最初是以隶书为基础,而它最终成为中国书写的标准格式,为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甲骨文转换到汉字全过程,从复杂到简单,从贵族文化到社会禁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民族文化活力。其中,小篆和大篆的出现更是使汉字书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它更方便了汉字的书写和传播,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隶书和楷书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地位,使中国汉字书写出现了统一的规范,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