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吧 关注:16,253贴子:83,803

汉文化的历史典故与文化故事 翰林 学士 内阁 天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文明具有5000年的历史,故而形成了诸多历史典故与文化故事,现代人无聊的时候,可以探究一下,自然可以消除当下的忧虑与烦恼,哈哈一乐,也就一笑泯千愁。
天子(汉语词汇) - 百度百科
天子,汉语词汇。 释义: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天子是古代政权里的尊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中国文化,注重修德与立功。东汉《白虎通德论》讲:天子者,爵称也。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
《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 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等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IP属地:江西1楼2023-04-04 08:29回复
    《尚书.夏书》:“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诗经·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IP属地:江西3楼2023-04-04 08:32
    回复
      中华文明具有5000年的历史,故而形成了诸多历史典故与文化故事,现代人无聊的时候,可以探究一下,自然可以消除当下的忧虑与烦恼,哈哈一乐,也就一笑泯千愁。
      天子(汉语词汇) - 百度百科
      天子产生于中国农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识到天命--北斗指寅,大地回春,而顺从于天命耕种,而有了丰收;于是认天为父,听天命,天行健自强不息;认地为母,厚德载物,而有丰收。
      中国文化注重修德与立功,对人进行爵位分级。按《孟子》所讲 天子是得天爵而有人爵的人,东汉班固文章讲 天子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等
      周朝分封制,天子 被称"王"者,父天母地。孟子讲古人修德为天爵,修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古时社会的人修得天爵,会有人爵从之;孟子还说: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历史也证明后来很多人得了人爵便弃其天爵;求虚而不求实,
      自夏商周,都有天子亲自耕种以示天下的事例。他们知本,敬天事地,父天母地来尊重华夏传统的农耕文化。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如果像孟子所讲,如果皇帝或皇帝之子得了人爵便弃其天爵,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子。他们人要修天爵,俟天命;
      天子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就如儒学《大学》里强调的,如果人们能修己正身,对天地以及万物有新的认知,并用新的认知造福于民,那便是在修天爵。至于有没有成为天子,要待天命。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一般认为,将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夏代。《尚书·夏书》:“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尚书》中还有: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朝君主的任命这一记载。


      IP属地:江西4楼2023-04-04 08:34
      回复
        《穆天子传》·穆天子传
        郭璞 注
        《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今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书之一,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穆天子传》初经荀勖校分五篇,东晋郭璞注此书时,又把《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加入,成为六卷,这是古本。今本乃宋人修编,相较古本有所残缺。周穆王西游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记载。虽然《穆天子传》在文字上可能有些夸张,有些神话传说的内容杂入,但基本事实是应该肯定的。它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不能抹杀。
        《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十三年至十七年进行了一次西征昆仑山的大旅游,行程九万里,见到西王母。近代刘师培著《穆天子传补释》认为“西王母”系译音,即今波斯;丁谦著《穆天子传地理考证》,说“西王母”是今巴比仑的尼尼微城;顾实著《穆天子传今地考》,则认为穆王经波斯到了里海黑海之间的旷原。
        周穆王姬满西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动。姬满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则是我国最早的游记。六卷《穆天子传》,前4卷记述姬满的西方远游,自洛阳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是我国旅游的开拓者。5、6两卷,则叙述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穆天子西游时,与沿途各民族进行频繁的物资交流,如:珠泽人“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穆天子赐“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物资交换的规模、方式、品种。
        《穆天子传》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传说虽不尽可信,但此书为丰富人们的西北地理知识,拓展人们的视野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地形的描述和沙漠中的游人用牲畜血解渴的记载,也都有它的地理价值。
        ----------------------


        IP属地:江西5楼2023-04-04 08:39
        回复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敬天法祖的信仰。
          中华民族敬天法祖是一种超越逻辑与文字的信仰,
          中华民族敬天法祖的信仰,是中国人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本然的情感状态。
          儒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儒教,儒教就是教化。儒教不是所谓的宗教。
          朱元璋复兴儒学,就是复兴儒学的教化功能,这个教化功能就是恢复中国社会的礼法与纲纪。
          中国儒教的教化,就是恢复儒家思想的忠孝与亲亲尊尊的伦理道德。承担儒教教化功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天子。
          天子与历代的君王、帝王,既有重大的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天子,就是现实世界中,人类替天行道总的代言人。
          中国古代社会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阐述【天道】,阐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故而四书五经与十三经有【天地人三才】的最原初的逻辑设定。通天地人三才曰儒。礼乐之兴,以儒为本。
          《性理群书句解 》记载
          易一物而三才【易只一理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具】隂阳气也而谓天【气运于天者有隂有阳故曰天道】刚柔质也而谓之地【质具于地者有刚有柔故曰地道】仁义德也而谓之人【德具于人心爱之理为仁宜之理为义故曰人道】
          《帝范 《四库全书帝范》(唐)李世民撰 礼乐之兴,以儒为本》记载。
          治定制礼。[天下草昧,未及于制礼;天下既平,非礼则不服。《记》曰:礼者,可服天下也。汉高祖得天下,命叔孙通定朝仪之礼,礼成,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又《记》曰:王者功成设乐,治定制礼。]
          礼乐之兴,以儒为本。[儒,柔也。《司马相如传》注:有道术曰儒。孔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又通天地人三才曰儒。夫礼与乐,固从儒士之所兴也,惟君子儒可兴礼乐矣。何谓君子儒?真儒是己。《左传》曰:用真儒则无敌于天下,岂唯兴礼乐哉?]
          中华文明具有5000年的历史,故而形成了诸多历史典故与文化故事,现代人无聊的时候,可以探究一下,自然可以消除当下的忧虑与烦恼,哈哈一乐,也就一笑泯千愁。
          天子(汉语词汇) - 百度百科
          天子,汉语词汇。 释义: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天子是古代政权里的尊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中国文化,注重修德与立功。东汉《白虎通德论》讲:天子者,爵称也。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
          《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 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等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IP属地:江西6楼2023-04-04 12:37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辅臣殿阁卫】宣德以后,辅臣初次入直,最重者,即入武英殿;次之为文渊阁;其稍轻者则东阁,俱称大学士。
            而祖宗朝则不尽然。史臣卑官,如修撰以下俱可入,其后则以学士入直者居多。即如近代,正德元年,王文恪(鏊)以吏侍学士入直;嘉靖六年,翟文懿(銮)亦以吏侍学士入直俱。逾年始得尚书文渊阁。
            此后则无不以殿阁大学士为真相矣。
            其入而复出者,先朝如杨溥、江渊等不具论,只如天顺六年徐有贞以武功伯、华盖殿,出为广东参政,寻谪金齿卫。许彬以礼侍学士,出为陕西参政,不复召。李贤以吏书学士,出为福建参政,寻召远。岳正以翰林修撰,出为广东钦州同知,寻谪甘肃。此英宗复辟后事也,而宪武二朝无之。
            其后则嘉靖四年,杨一清以原任少傅、吏书、武英殿、落殿衔,出为兵书,总制陕西三边,逾年召还,复入阁。十八年,翟銮以原任礼书、武英殿、落殿衔,出为兵书,阅视九边,次年召远,复入阁。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以少师、华盖殿、革孤卿、落殿衔,以吏书致仕,未几逮狱论斩。前乎此,后乎此,但有崇进与斥削二端。更无外补左官之事矣。
              自来阁臣初入,俱称直内阁。自徐有贞骤得权,遂以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武功伯,掌文渊阁入衔,人诧为异。今辅臣俱为殿阁大学士,无复直内阁之称矣。
              其入阁,而终不得大学士者,天顺后,萧鎡以户书终,许彬以南京礼侍终,薛瑄以礼侍学士终,岳正以邵武知府终,吕原以学士终,刘定之以礼侍学士终,彭华以礼书终,尹直以兵书学士终,然皆正德以前事也。
            其为大学士,而不得预阁业者,国初不具论。宣德中,则张瑛以礼书兼华盖殿,陈山以户书兼谨身殿,山改教小内侍,瑛出领南部,命再入阁,已先卒。而嘉靖六年,则席书以少保礼书引疾,得进兼武英殿,致仕居师,仍给禄,未几卒。


            IP属地:江西7楼2023-04-06 10:55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辅臣殿阁卫】宣德以后,辅臣初次入直,最重者,即入武英殿;次之为文渊阁;其稍轻者则东阁,俱称大学士。 而祖宗朝则不尽然。史臣卑官,如修撰以下俱可入,其后则以学士入直者居多。即如近代,正德元年,王文恪(鏊)以吏侍学士入直;嘉靖六年,翟文懿(銮)亦以吏侍学士入直俱。逾年始得尚书文渊阁。此后则无不以殿阁大学士为真相矣。
              【今注,朱元璋时期的大学士,主要是殿阁大学士。分别是四殿二阁。四殿指的是: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二阁指的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徐有贞,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朝中期大臣、内阁首辅,因受封武功伯,世称徐武功。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封武功伯。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结果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云南金齿卫。石亨败亡后被放归。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贞郁郁而终,时年六十六岁。
              许彬,明朝中期大臣、内阁首辅。 土木堡之变后,升大理寺少卿,不久转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诏,提督译书。景泰初,英宗自瓦剌将还,奉使迎驾,升太常寺卿。英宗复位后,入内阁参预机务,进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继徐有贞为内阁首辅。后因石亨排挤,调南京礼部,又贬为陕西参政,遂致仕。成化初,官复原职,仍致仕。
              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
              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
              终天顺一朝,李贤任首辅,吕原、彭时辅佐他,但李贤受朱祁镇委任最专。朱祁镇病危时,卧于文华殿。正好有人向朱祁镇离间太子朱见深(明宪宗),朱祁镇被谗言动摇,暗中告诉李贤此事。李贤叩头伏地说道:“这样的大事,愿陛下三思。”朱祁镇说:“那么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李贤又叩头说:“如此则宗庙社稷幸甚。”朱祁镇起身,立即派人召朱见深来。李贤扶着朱见深,令他向朱祁镇致谢,朱见深抱着朱祁镇的腿哭泣,朱祁镇也为之流泪,谗言因而没有得逞。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朱见深即位。二月,李贤进升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掌理讲诵经筵事务。成化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467年1月19日),李贤在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朱见深闻讯后,十分惊愕悲悼,为其辍朝一日,按例赐祭葬。并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李贤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对于宪宗初年的政治也颇有影响。 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


              IP属地:江西8楼2023-04-06 11:09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杨一清年少时聪慧过人,七岁时便被视为神童,特准入翰林院学习,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南京太常寺卿、陕西巡抚、三边总制等职。正德五年(1510年)他也升任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翌年改任吏部尚书,后进少傅衔,正德十一年(1515年)入阁,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礼遇杨一清,杨一清亦在大礼议中支持世宗,得以在嘉靖朝再次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并出任内阁首辅。
                嘉靖八年(1529年)翌年被夺官,愤懑而终。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恢复官职,谥号文襄。杨一清多才多艺,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学识广博,尤其精于边境事务。他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提出的解决陕西边境茶马贸易的建议,被视为极具建设性。
                杨一清善于发掘人才,提拔了仇钺、王守仁、王廷相,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
                嘉靖三年十二月,明世宗诏杨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至此,以尚书身份担任边疆大臣的惯例,从杨一清开始。后入朝担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见后加少师,任兼太子太傅。不久《献皇帝实录》书成后,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杨一清以未曾参与纂修而请辞,没有得到明世宗批准。王宪奏报战功时,推功于杨一清,于是加为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此时,费宏已经离去,于是杨一清担任内阁首辅。
                杨一清背部疽发而死,留遗疏,死而不瞑,时为嘉靖九年(1530年)八月十四日 [12] 。明世宗于是下令对以前的事不再追究,数年后恢复杨一清官职。后赠太保,谥文襄。


                IP属地:江西9楼2023-04-06 11:13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翟銮(1477-1546)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内阁首辅。嘉靖六年(1527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璁先后去职,他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时已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进少傅、谨身殿。
                  夏言,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迁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闻名。明世宗继位后,上疏奏陈先朝弊政,奉命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迁少詹事兼任翰林学士。推动“大礼议”事件,大获圣宠,累迁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加位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
                  嘉靖十八年(1539年),成为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坐罪处死,时年六十七岁。明穆宗继位,得以平反昭雪,追谥“文愍”。]


                  IP属地:江西10楼2023-04-06 11:15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月,夏言升任兵科给事中,以直言为己任。
                    嘉靖初年(1522年),上疏请求革除正德朝的弊政。
                    嘉靖二年(1522年)闰四月,他升任兵科右给事中。 嘉靖七年(1528年)五月,夏言结束丁忧,仍补兵科右给事中,随后升礼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 嘉靖八年(1529年)调任吏科都给事中。
                    嘉靖九年(1530年)七月,夏言上书弹劾张璁及吏部尚书方献夫。 世宗从中调解。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夏言升任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管院事,仍为世宗讲解经史。
                    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下旬,四郊祭坛竣工,夏言升任礼部左侍郎,仍旧掌管翰林院事务。 九月,他接替李时任礼部尚书。 夏言从谏官开始,不到一年就做到了六卿之一的尚书,是史无前例的。。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子朱载壡出生时,世宗厚赏了夏言,先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少傅和太子太傅。闰十二月,夏言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
                    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李时逝世,夏言接替其为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春,夏言任一品官满九年,世宗褒赞、赏赐他,恢复了他的全部官阶,在礼部为他举办宴会。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月,世宗写敕书给礼部,历数夏言的罪过。 夏言惶恐不安,上书认错,并乞求告老还乡。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严嵩取代夏言,步入内阁。


                    IP属地:江西11楼2023-04-06 11:18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世宗,就召夏言回朝。 十二月,夏言抵京后,世宗恢复了他的少师等全部官职,也加封严嵩为少师,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下旬,夏言陛辞,登船离京。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四月,夏言被逮,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1548年11月1日),夏言在西市被斩首,时年六十七岁。 他的妻子苏氏流放广西,侄儿夏克承、侄孙夏朝庆都被削职为民。
                      隆庆元年(1567年),新即位的明穆宗对夏言予以昭雪,复官吏部尚书,赦免他被流放的家人。
                      隆庆四年(1570年),经夏言家人上书申请,穆宗下诏尽复其故官,并赐祭葬,追谥“文愍”。


                      IP属地:江西12楼2023-04-06 11:19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宰相老科第】
                        宣德正统间,三杨同在内阁。时文贞不由科目起,当国凡二十年,为最久。文敏、文定,俱起洪武庚辰进士,先后拜相。文敏相四朝,至正统庚申而殁于位,其科第已四十一年。文定相三朝,至丙寅亦殁于位,则去登第已四十七年。二公存殁恩礼俱无缺,可称完福此后内阁辅臣,其名行完玷、礼遇盛衰不齐,然自罢相,溯释褐之年,俱未有及四十年者。
                        直至正德元年,刘文靖(健)以首揆策罢,则天顺庚辰进士,至是已四十七年。


                        IP属地:江西13楼2023-04-06 14:47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宰相老科第】
                          宣德正统间,三杨同在内阁。 时文贞不由科目起,当国凡二十年,为最久。 文敏、文定,俱起洪武庚辰进士,先后拜相。文敏相四朝,至正统庚申而殁于位,其科第已四十一年。 文定相三朝,至丙寅亦殁于位,则去登第已四十七年。二公存殁恩礼俱无缺,可称完福此后内阁辅臣,其名行完玷、礼遇盛衰不齐,然自罢相,溯释褐之年,俱未有及四十年者。
                          直至正德元年,刘文靖(健)以首揆策罢,则天顺庚辰进士,至是已四十七年。
                          嘉靖二年,杨文忠(廷和)亦以首揆得请,成化戊戌进士,至是已四十六年。
                          唯杨丹徒(一清)举成化壬辰进士,辞相位已十年,至嘉靖四年,复起为首揆,时登第已四十四年。
                          【案,杨一清(1454--1530):江苏镇江人。以神童被推荐为翰林秀才。14岁中举。得明宪宗赏识,命内阁专派老师教他。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在陕西8年,对边事相当熟悉,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嘉靖朝两度任内阁首辅,谨身殿大学士,官居—品。“晚年政见与璁、萼异被轧,不以恩礼终”。《明史 列传86 杨一清王琼彭泽毛伯温(汪文盛)(鲍象贤)翁万达》记载。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携之居巴陵。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父丧,葬丹徒,遂家焉。服除,授中书舍人。久之,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一清貌寝而性警敏,好谈经济大略。在陕八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入为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安化王寘鐇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西讨,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吕强、张承业暨公,千载三人耳。”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永以是德一清,左右之,得召还,拜户部尚书。论功,加太子少保,赐金币。寻改吏部。世宗为世子时,献王尝言楚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及一清也,心识之。及即位,廷臣交荐一清,乃遣官赐金币存问,谕以宣召期,趣使有言。一清陈谢,特予一子官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诏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郭子仪。一清至是三为总制,部曲皆踊跃喜。会张璁等力排费宏,御史吉棠因请还一清内阁。给事中章侨、御史侯秩等争之。帝谪秩官,召一清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既入见,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非故事也。亡何,《献皇帝实录》成,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一清以不预纂修辞,不许。王宪奏捷,推功一清,加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费宏已去,一清遂为首辅。帝赐银章二,曰“耆德忠正”,曰“绳愆纠违”,令密封言事。与张璁论张永前功,起为提督团营。初,“大礼”议起,一清方家居,见张璁疏,寓书门人乔宇曰:“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又劝席书早赴召,以定大议。璁等既骤显,颇引一清。帝亦以一清老臣,恩礼加渥。免常朝日讲侍班,朔望朝参,令晨初始入阁视事。御书、和章及金币、牢醴之赐甚渥。所言边事、国计,大小无不倾听。一清生而隐宫,貌寺人,无子。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人或訾己,反荐扬之。惟晚与璁、萼异,为所轧,不获以恩礼终。然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IP属地:江西15楼2023-04-06 15:14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宰相老科第】
                            嘉靖二年,杨文忠(廷和)亦以首揆得请,成化戊戌进士,至是已四十六年。
                            唯杨丹徒(一清)举成化壬辰进士,辞相位已十年,至嘉靖四年,复起为首揆,时登第已四十四年。
                            谢余姚(迁)由成化乙未状元,罢相已二十二年,至嘉靖六年,复起为次揆,时登第已四十三年。皆为新贵张璁所挤。谢仅半年,默默不得志,毫无所建明而归。杨虽得四年,然明攻暗刺无虚日,卒以簠簋之谤,受谴罢去。未久俱下世。
                            【今注,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状元。弘治八年(1495年),入内阁参与机务,进詹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与刘健、李东阳同辅政,政绩卓著,时人云“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武宗嗣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嘉靖六年(1527年),复入阁,居位数月,力求去。嘉靖十年(1531年)去世,赠太傅,谥号文正。


                            IP属地:江西16楼2023-04-06 19:51
                            回复
                              《万历野获编 ●卷七 ○内阁》记载。
                                【宰相老科第】
                              《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徐溥邱濬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王鏊刘忠》记载。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弘治元年,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
                              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俞允之。
                              迁仪观俊伟,秉节直亮。与刘健、李东阳同辅政,而迁见事明敏,善持论。时人为之语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
                              武宗嗣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数谏,帝弗听。因天变求去甚力,帝辄慰留。及请诛刘瑾不克,遂与健同致仕归,礼数俱如健。
                              而瑾怨迁未已。当是时,人皆为迁危,而迁与客围棋、赋诗自若。瑾诛,复职,致仕。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起迪参议,丕复官翰林。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
                              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杨一清欲阻张璁,亦力举迁。帝乃遣行人赍手敕即家起之,命抚、按官敦促上道。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比至,而璁已入阁,一清以官尊于迁无相下意。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光禄致酒饩,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IP属地:江西18楼2023-04-06 1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