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李少红版《红楼梦》的优劣要有一个前提:认真读过几遍《红楼梦》原著。没有读过原著,你评了也说不到点子上,说了也不会令人信服!
要评价李少红版《红楼梦》的优劣还要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红楼梦》原著的描写。评价这部电视剧的唯一标准就是《红楼梦》原著,而不是其它《红楼梦》电视剧。
拍出《红楼梦》原著的“精气神儿”——符合原著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符合原著的完整的故事情节,符合原著的典型的环境描写;拍出《红楼梦》原著应有的意境;拍出《红楼梦》原著“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普天下女儿的不幸而放声一哭)的主旨。达到这三条就是好,达不到就不好!
标准既定,现在可以评价一下李少红版《红楼梦》的优劣了。
基本遵循原著的故事情节和用原著语言的人物对白是李版《红楼梦》最大的优点,在这一点上,我要向李少红导演致以一百二十分的敬意!有人批评剧中人物用原著的“文言”对话,以至于让许多人听不懂。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原著中的语言根本就不是什么文言,最多算“古代白话”,你看四大名著中的语言都是白话,没有一个是文言的,而《红楼梦》的语言离我们最近,是最好懂得了。凡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皆可阅读《红楼梦》,如果你初中毕业了,还说读不懂《红楼梦》中的语言,那么在学校时你的文言文肯定没好好学!这部电视剧可以作为《红楼梦》初读者的入门向导,在这一点上它很优秀。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向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推荐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你可以先看这部电视剧,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因为影像更加直观形象;看完电视剧,再回头精读原著,收获会更大!李少红的这部《红楼梦》电视剧达到了一个标准:可以激发一部分人阅读原著的欲望,可以帮助读者去更好的阅读进而理解《红楼梦》。
另外,场面宏大,画面唯美精雕细琢,科技手段高超也是该剧的突出优点。剧中大量的旁白,对于对《红楼梦》不熟悉的人来说,可以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让他们了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当然,对于熟悉《红楼梦》的人来说,这些旁白略显多余了。
有优点就必有缺点。
几乎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李少红版《红楼梦》最致命的弱点。一部小说写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是否塑造了让人过目不忘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按照《红楼梦》所拍摄的电视剧,它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演员是否演出了原著人物的“精气神”,是否达到了让观众认为“这就是原著中那个人物”的效果。李少红版《红楼梦》没有做到这一点!看过张绍林版《三国演义》的,谁不对鲍国安(曹操)、唐国强(诸葛亮)印象深刻;看过杨洁版《西游记》的,谁不对六小龄童(孙悟空)、马德华(猪八戒)印象深刻;看过王扶林版《红楼梦》的,谁不对欧阳奋强(贾宝玉)、邓婕(王熙凤)、陈晓旭(林黛玉)、张莉(薛宝钗)印象深刻!看完李少红版《红楼梦》,你对谁印象深刻?基本没有!有也是次要人物,比如刘姥姥、狗儿、冷子兴、门子、柳嫂等寥寥数人。主要人物几乎都很模糊,看完以后没什么印象!没有站得住的人物形象,这部电视剧就失败了一大半!
景、物、音乐都是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营造气氛和意境来服务的,就是说景、物、音乐是“配角儿”,人物、情感、气氛、意境才是“主角儿”。只有“配角儿”而没有“主角儿”叫喧宾夺主,叫有形无神!李少红版《红楼梦》把场面、画面、科技运用到极致,但“人物”——这个剧的灵魂——却给丢了!这就是典型的“有形无神”。更何况这个服务的“形”大部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服务作用!表现景、物、音乐等的画面应该“会说话”——景物就是人物,画面就是情感,音乐就是意境!可惜这样的画面太少了!
这些缺点与导演和演员不能仔细研读、深刻理解《红楼梦》原著有关。时代的“快”餐化,社会的名利浮躁化,也使得人们几乎不可能为一部电视剧去呕心沥血!而要拍好《红楼梦》,没有一种“板凳要做十年冷”的精神是不可能拍成经典的!如果以后有谁还想重新拍摄《红楼梦》的,我建议他用满满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否则,就不要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了!
按照上面的标准,李少红版《红楼梦》有三分是成功的,七分是失败的!
没有塑造出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是失败的小说,没有把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电视剧是失败的电视剧。如果只作为一般的电视剧来评价,李少红是成功的,李少红版《红楼梦》要比其他电视剧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把它作为《红楼梦》来评价,李少红是失败的,李少红版《红楼梦》是失败的。综观李少红版《红楼梦》:优点是突出的,缺陷是致命的!这部电视剧就好比一个世界一流的美人儿,让人看了不免惊羡于她外表的美丽,只是没有了灵魂!
要评价李少红版《红楼梦》的优劣还要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红楼梦》原著的描写。评价这部电视剧的唯一标准就是《红楼梦》原著,而不是其它《红楼梦》电视剧。
拍出《红楼梦》原著的“精气神儿”——符合原著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符合原著的完整的故事情节,符合原著的典型的环境描写;拍出《红楼梦》原著应有的意境;拍出《红楼梦》原著“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普天下女儿的不幸而放声一哭)的主旨。达到这三条就是好,达不到就不好!
标准既定,现在可以评价一下李少红版《红楼梦》的优劣了。
基本遵循原著的故事情节和用原著语言的人物对白是李版《红楼梦》最大的优点,在这一点上,我要向李少红导演致以一百二十分的敬意!有人批评剧中人物用原著的“文言”对话,以至于让许多人听不懂。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原著中的语言根本就不是什么文言,最多算“古代白话”,你看四大名著中的语言都是白话,没有一个是文言的,而《红楼梦》的语言离我们最近,是最好懂得了。凡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皆可阅读《红楼梦》,如果你初中毕业了,还说读不懂《红楼梦》中的语言,那么在学校时你的文言文肯定没好好学!这部电视剧可以作为《红楼梦》初读者的入门向导,在这一点上它很优秀。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向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推荐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你可以先看这部电视剧,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因为影像更加直观形象;看完电视剧,再回头精读原著,收获会更大!李少红的这部《红楼梦》电视剧达到了一个标准:可以激发一部分人阅读原著的欲望,可以帮助读者去更好的阅读进而理解《红楼梦》。
另外,场面宏大,画面唯美精雕细琢,科技手段高超也是该剧的突出优点。剧中大量的旁白,对于对《红楼梦》不熟悉的人来说,可以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让他们了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当然,对于熟悉《红楼梦》的人来说,这些旁白略显多余了。
有优点就必有缺点。
几乎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李少红版《红楼梦》最致命的弱点。一部小说写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是否塑造了让人过目不忘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按照《红楼梦》所拍摄的电视剧,它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演员是否演出了原著人物的“精气神”,是否达到了让观众认为“这就是原著中那个人物”的效果。李少红版《红楼梦》没有做到这一点!看过张绍林版《三国演义》的,谁不对鲍国安(曹操)、唐国强(诸葛亮)印象深刻;看过杨洁版《西游记》的,谁不对六小龄童(孙悟空)、马德华(猪八戒)印象深刻;看过王扶林版《红楼梦》的,谁不对欧阳奋强(贾宝玉)、邓婕(王熙凤)、陈晓旭(林黛玉)、张莉(薛宝钗)印象深刻!看完李少红版《红楼梦》,你对谁印象深刻?基本没有!有也是次要人物,比如刘姥姥、狗儿、冷子兴、门子、柳嫂等寥寥数人。主要人物几乎都很模糊,看完以后没什么印象!没有站得住的人物形象,这部电视剧就失败了一大半!
景、物、音乐都是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营造气氛和意境来服务的,就是说景、物、音乐是“配角儿”,人物、情感、气氛、意境才是“主角儿”。只有“配角儿”而没有“主角儿”叫喧宾夺主,叫有形无神!李少红版《红楼梦》把场面、画面、科技运用到极致,但“人物”——这个剧的灵魂——却给丢了!这就是典型的“有形无神”。更何况这个服务的“形”大部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服务作用!表现景、物、音乐等的画面应该“会说话”——景物就是人物,画面就是情感,音乐就是意境!可惜这样的画面太少了!
这些缺点与导演和演员不能仔细研读、深刻理解《红楼梦》原著有关。时代的“快”餐化,社会的名利浮躁化,也使得人们几乎不可能为一部电视剧去呕心沥血!而要拍好《红楼梦》,没有一种“板凳要做十年冷”的精神是不可能拍成经典的!如果以后有谁还想重新拍摄《红楼梦》的,我建议他用满满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否则,就不要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了!
按照上面的标准,李少红版《红楼梦》有三分是成功的,七分是失败的!
没有塑造出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是失败的小说,没有把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电视剧是失败的电视剧。如果只作为一般的电视剧来评价,李少红是成功的,李少红版《红楼梦》要比其他电视剧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把它作为《红楼梦》来评价,李少红是失败的,李少红版《红楼梦》是失败的。综观李少红版《红楼梦》:优点是突出的,缺陷是致命的!这部电视剧就好比一个世界一流的美人儿,让人看了不免惊羡于她外表的美丽,只是没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