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惜语吧 关注:7贴子:553
  • 8回复贴,共1

¤心情日记¤【杂谈】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呵呵,又是从三国演义吧转来的!


1楼2010-07-24 13:10回复
    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  
           ——谈《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决策活动的描写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小说所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军师型”的艺术形象,毛宗岗所谓“《三国志》中第一妙人”(《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回评)是也。诸葛亮之“妙”,究竟妙在哪里?通常的观点是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我以为,“智慧”说不能概括诸葛亮形象的独特本质,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人物,在在皆是,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决漳河许攸献计、郭嘉遗计定辽东、群英会蒋干中计、献密计黄盖受刑、庞统巧授连环计、赵子龙计取桂阳、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不独孔明一人为然;而由于专从“智慧”一点着眼,致令对于这—艺术形象的评价难中肯綮。如鲁迅批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的意见,就值得重新考虑。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形象的独终性体现在比“智慧”居于更高层次的“决策”上。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决策活动的描写居支配地位,而且贯串始终。它既是诸葛亮这一彪炳千古的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的根本所在,也是《三国演义》统摄全局、把那近百年间纷纭杂乱的历史事件构成一部有机艺术品的总纲目。  
          同宋江在《水浒传》第十八回方始出场相仿,诸葛亮更是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之中姗姗登场的。但他的晚出无害于他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地位。因为在这之前,《演义》尽管已经写了三十多回,却从来不曾出现过“三国”的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这样一部长篇巨著才开始有资格被称为“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一席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混沌的世界,照亮了迷茫的前景,三国的历史,仿佛就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和安排,一步步走完了它的全程。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鼎立的设计者,是《三国演义》的主脑和核心,而这一切,又主要是通过对于他的决策活动的描写来完成的。  
           关于诸葛亮的出场,《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二十四标目为:“孔明下山”,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为:“定三分亮出茅庐”;伦敦博物馆藏《原本三国志传》卷七为:“玄德三顾茅庐先知天下三分”,至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方作:“定三分隆中决策”,拈出“决策”二字,可谓大有识见。当然毛宗岗所谓“决策”,与时下的“决策科学”不能混为一谈。不过,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决策活功却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一切决策活动的成败得失,同“决策科学”的规律也应该是吻合的。什么是“决策”?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大体说来,决策就是为达到最佳目标而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行为。刘备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其“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劳顿半生,迄无成就。刘备所要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是诸葛亮决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诸葛亮所选的行动方案,不仅与刘备所曾实行者不同,而且大有出于常理之外者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种“不劝玄德取孙、曹之地,而劝玄德取二刘之地,将欲扶汉而反自翦其宗室”(《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回评)的决策,正是建立在他对于敌、友、我三方客观形势的全面、综合的估计的基础之上的。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彼时之景况,以为“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与自己力量的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二者暂时都不是可以攻取的对象。但是,对于孙、曹,又应当采取不同的对策:“孙权不可取则结之”,“曹操虽不可取而终当伐之“(《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夹批)。诸葛亮后来把这种决策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这种避开强大敌手,首先在荆益二州建立自己的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徐图中原的决策,大体上符合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形势。美国管理学专家亚历山大·H·科内尔说:“一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政策、策略、短期计划、长远规划以至日常工作,都是由坚定的实际决定和更为坚定的预见两部分组成。这些决定和预见应该是最佳的”(《决策人员必读》,载《决策与信息》1984年创刊号)。


    2楼2010-07-24 14:06
    回复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决策活动,不仅写出了他的“三分”的坚定的预见,也写出了为实现这一预见所采取的一个个坚定的实际决定。写他把自己的总的决策,化为一个个实际的决定;而一个个实际的决定,又无不为着实现那总的决策。这种描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决策的整体观、综合观和长远观。从《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决策过程的描写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诸葛亮决策本身的成败利钝,看出无论是写他的胜利还是失败,都是入情入理的,符合历史的和艺术的逻辑的,驱除了神秘色彩的,而且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的创作意图,表达总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又是如何来处理这种决策中的成败利钝,亦即如何在热情赞美诸葛亮决策的胜利的同时,而又巧妙地回护他的失策,努力不去损害诸葛亮的光辉的。
                从决策主体上分类,诸葛亮的决策属于个人决策。而个人决策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就个人条件而言,诸葛亮的品质、智慧、才能、经验和精力都应该说是充分胜任的;就社会条件来说,诸葛亮自得刘备草庐三顾,即被委以重任,获得了相当的权力。但这一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依据社会条件的变化,把诸葛亮的决策活动分为两大阶段,自三顾茅庐至白帝城托孤为第一阶段;白帝城托孤至五丈原归天为第二阶段。毛宗岗在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的回评中说:“自桃园至此,可谓一大结局矣。然先主之事自此终,孔明之事又将自此始也。前之取西川、定汉中,从草庐三顾中来;后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从白帝托孤中来。故此一篇在前幅则为熬尾,在后幅则又为引头耳”,是很有道理的。  
               先看第一阶段。刘备自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但鱼还是刘备自己。刘备非凡庸之主,自有其主体性的意志和信念在,因而对于诸葛亮的决策,难免时有干扰和违离,而这种干扰与违离是来自诸葛亮的权力之上,所以结果就非同一般。诸葛亮出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问拒曹兵之计,孔明曰:“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取荆州为家”,本是隆中决策极为明确的一项属于短期规划中的实际决定,但刘备却以“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加以拒绝。刘表死,刘琮僭立,献荆襄九郡于曹操,孔明赞同伊籍以吊丧为名擒刘琮而取荆州之议,刘备又不从。毛宗岗评曰:“失此不取,而使荆州为曹操所有之荆州,又为孙权所欲得之荆州,于是借荆州,分荆州,索荆州,还荆州,遂至遗无数葛藤于后,则皆此卷中一着之错耳”(《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回评)。荆州本来是可以轻易夺得的,但刘备之“过于仁”,遂致失却良机,还几不免于难,干扰了诸葛亮的决策。不过,刘备此举,符合隆中决策“可占人和”的精神,所谓“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很难说是刘备之过。  
               刘备之不从诸葛亮的决策,还有一次是讨伐东吴,孔明谏曰:“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刘备报仇心切,率师东下,致为陆逊所败。刘备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除了来自刘备的干扰外,桃园三结义中的关、张等一辈老将,位高而权重,难以驾驭。关公之欲入川与马超比武,后又不愿与黄忠为伍,孔明唯有以“绝伦超群”之类谀词以顺其意。其留关公一人守荆州者,亦为难有人选足与颉颃故也。关公之骄傲轻敌导致了“东和孙权”决策的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楼2010-07-24 14:06
      回复

               毛宗岗以为:“从来除残去暴者,必先剪其党。如殷将伐桀,而先伐韦伐顾伐昆吾;周伐纣,而先伐崇伐密是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回评)吴与魏密谋偷袭荆州,确系党魏行径,问题在于,刘备之兵以愤而益之以骄,终至败于陆逊之手。伐吴之役之败,主要是主观指挥失误,并无必败之理。设若刘备大胜东吴,难保不能实现其灭魏的雄图。可惜这一仗打败了,弄得元气大丧。诸葛亮对于伐吴,存在着感情与理智上的矛盾。《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败绩,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演义》不叙此事,但诸葛亮并非不知伐吴的意义,却不能对决策的诸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选优。如果他积极支持刘备的决策,随军东行,则至少亦可保“必不倾危”。陆逊设火烧连营之计,即曰:“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可见,对于这一逆转的倾危局面的出现,诸葛亮是负有严重责任的。  
          
        诸葛亮决策的另一个成就是益州和汉中的获得,保刘备为帝,实现了“鼎足三分”的目标。刘备既得荆州,曹操闻言大惊,曰:“刘备,人中之龙也,平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也。”曹操把荆州视为刘备的“大海”,而诸葛亮则不过把荆州看作暂时的“家”,他的目标是要夺取益州以建“基业”。夺益州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一开始诸葛亮就存在着重益轻荆的思想。应该说,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是很有普遍性的。如张松就认为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亦非可久恋之地”,唯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产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荆襄之众,长躯西指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庞统亦谓“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孔明倾师入川,唯命关公一人留守荆州;方得西川,就轻割三郡(荆州之一半)以“还”东吴,都是这种轻荆重益思想的产物。而这种指导思想,又是与对于曹操的力量估计过高,看不到各方力量对比与消长转化的规律有关。隆中决策所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对于当时处于新野蕞尔之地兵微将寡的刘备,主张不要硬拼蛮干,暂时避其锋芒,是正确的,但上升为一种战略指导方针,就不能说没有问题了。从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看,斗争形势瞬息万变,强弱对比刻刻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董卓、袁绍、袁术、吕布,都曾猖獗一时,然而却一一归于失败。即便是曹操,隆中决策也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既然“名微而众寡”的曹操,能凭恃“人谋”去“以弱为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要拱手让曹操“北占天时”呢?况且曹操决非强大到不可战胜,张松曾举“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等当面嘲讽之,证明对曹操的迷信,是毫无根据的。樊城之役,尤可说明问题。其时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孔明使关公起兵取樊城,目的只不过是“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从决策上看,只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而不是图谋更大的进取。当时,关公取襄阳如反掌,又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至欲迁都以避之。设若此时诸葛亮作出乘机北伐的决策,其结果将大不胡同。毛宗岗感叹地说:“当单福取樊城之时,其兵力不足以守登战  
        故其后终至于弃樊城。及关公围樊城之时,其兵力将不止于取樊城,则其时甚利于得樊城,而惜乎其中阻也。”(《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回评)取樊城之中阻,乃因吕蒙之袭荆州。孔明既使关公取樊城,而又不遣别将代守荆州,至令荆州之失。“大意失荆州”,与其说是关公大意,不如说是孔明失策,归根到底,还是轻荆重益思想的结果。  
        


        5楼2010-07-24 14:06
        回复
            
                   
                   荆州逼近孙、曹,形势十分重要,唯其如此,方足以与其争锋竞雄,看不到这一点,片面强调曹操的不可争锋,遂视荆州为“难以得志”之地,而把益州当成“建基业”的场所,骨子里不过是依恃益州形势之阻塞。但是,形势实际上是一种不可依恃的东西,王夫之批评诸葛亮入蜀之谋“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指出: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洛而气馁于平陆;  
          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泰川而情摇于广野。恃形势,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得  
          则仅保其疆域,矢则只成乎坐困。(《读通鉴论》卷七)  
                    王夫之认为“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这是很有道理的。隆中决策曾规划鼎足三分之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以图天下,仅只视荆州为一支偏师,已然失其轻重;及一旦荆州丢失,就从此失去了在中原与曹操争锋的机会,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鼎足三分”,作为一种近期的战略目标,是被诸葛亮实现了,这是他的决策的胜利;但是,他的决策的种种弱点,又只能达到“三分”的限度,而无力实现更大的跃进,即“兴汉灭曹”的最终目标这又是他的悲剧。  
                       白帝城托孤,是诸葛亮决策活动第一阶段的“煞尾”,又是第二阶段的“引头”。后主乃无用之庸人,对诸葛亮事之如父,委以诸事,诸葛亮获得了他之作为个人决策所应具备的社会条件,即真正唯一决策者的权力。按理说,他应该更加放开手脚地尽其所欲,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了。然而,独掌大权的决策者孔明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变得更加谨慎起来。这当然是由主客观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其中之一是客观形势的逆转。随着荆州战略要地的丢失,和伐吴时有生力量的大量损耗,“益州疲敝”,确实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相形之下,曹魏“其势甚大,急难动摇,当徐徐缓图”,不由孔明不谨慎从事。  
                    二是主观心理因素的负担。刘备托孤,至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心,继之以死乎!”无论刘备托孤之辞是真心还是权术,他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无疑给诸葛亮增添了巨大的责任感,或者说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受命以来,凤夜忧思,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若稍一不慎,即可“生疑隙不逞之衅”,为此,他必须兢兢业业,保证自己的决策必须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是他变得万分小心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的谨慎,表现在北伐的问题上,就是不“弄险”,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即企图以最低的风险度,去换取最大的效益。诸葛亮初出祁山,用马谡反间之计,使魏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蜀之大患已去,新任之大都督驸马夏侯*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魏延献策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茂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往横门邸阁而去。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6楼2010-07-24 14:06
          回复
            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  
                   ——谈《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决策活动的描写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小说所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军师型”的艺术形象,毛宗岗所谓“《三国志》中第一妙人”(《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回评)是也。诸葛亮之“妙”,究竟妙在哪里?通常的观点是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我以为,“智慧”说不能概括诸葛亮形象的独特本质,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人物,在在皆是,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决漳河许攸献计、郭嘉遗计定辽东、群英会蒋干中计、献密计黄盖受刑、庞统巧授连环计、赵子龙计取桂阳、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不独孔明一人为然;而由于专从“智慧”一点着眼,致令对于这—艺术形象的评价难中肯綮。如鲁迅批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的意见,就值得重新考虑。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形象的独终性体现在比“智慧”居于更高层次的“决策”上。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决策活动的描写居支配地位,而且贯串始终。它既是诸葛亮这一彪炳千古的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的根本所在,也是《三国演义》统摄全局、把那近百年间纷纭杂乱的历史事件构成一部有机艺术品的总纲目。  
                  同宋江在《水浒传》第十八回方始出场相仿,诸葛亮更是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之中姗姗登场的。但他的晚出无害于他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地位。因为在这之前,《演义》尽管已经写了三十多回,却从来不曾出现过“三国”的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这样一部长篇巨著才开始有资格被称为“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一席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混沌的世界,照亮了迷茫的前景,三国的历史,仿佛就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和安排,一步步走完了它的全程。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鼎立的设计者,是《三国演义》的主脑和核心,而这一切,又主要是通过对于他的决策活动的描写来完成的。  
                   关于诸葛亮的出场,《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二十四标目为:“孔明下山”,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为:“定三分亮出茅庐”;伦敦博物馆藏《原本三国志传》卷七为:“玄德三顾茅庐先知天下三分”,至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方作:“定三分隆中决策”,拈出“决策”二字,可谓大有识见。当然毛宗岗所谓“决策”,与时下的“决策科学”不能混为一谈。不过,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决策活功却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一切决策活动的成败得失,同“决策科学”的规律也应该是吻合的。什么是“决策”?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大体说来,决策就是为达到最佳目标而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行为。刘备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其“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劳顿半生,迄无成就。刘备所要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是诸葛亮决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诸葛亮所选的行动方案,不仅与刘备所曾实行者不同,而且大有出于常理之外者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种“不劝玄德取孙、曹之地,而劝玄德取二刘之地,将欲扶汉而反自翦其宗室”(《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回评)的决策,正是建立在他对于敌、友、我三方客观形势的全面、综合的估计的基础之上的。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彼时之景况,以为“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与自己力量的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二者暂时都不是可以攻取的对象。但是,对于孙、曹,又应当采取不同的对策:“孙权不可取则结之”,“曹操虽不可取而终当伐之“(《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夹批)。诸葛亮后来把这种决策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这种避开强大敌手,首先在荆益二州建立自己的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徐图中原的决策,大体上符合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形势。美国管理学专家亚历山大·H·科内尔说:“一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政策、策略、短期计划、长远规划以至日常工作,都是由坚定的实际决定和更为坚定的预见两部分组成。这些决定和预见应该是最佳的”(《决策人员必读》,载《决策与信息》1984年创刊号)。


            8楼2010-07-24 14:06
            回复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决策活动,不仅写出了他的“三分”的坚定的预见,也写出了为实现这一预见所采取的一个个坚定的实际决定。写他把自己的总的决策,化为一个个实际的决定;而一个个实际的决定,又无不为着实现那总的决策。这种描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决策的整体观、综合观和长远观。从《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决策过程的描写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诸葛亮决策本身的成败利钝,看出无论是写他的胜利还是失败,都是入情入理的,符合历史的和艺术的逻辑的,驱除了神秘色彩的,而且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的创作意图,表达总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又是如何来处理这种决策中的成败利钝,亦即如何在热情赞美诸葛亮决策的胜利的同时,而又巧妙地回护他的失策,努力不去损害诸葛亮的光辉的。
                        从决策主体上分类,诸葛亮的决策属于个人决策。而个人决策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就个人条件而言,诸葛亮的品质、智慧、才能、经验和精力都应该说是充分胜任的;就社会条件来说,诸葛亮自得刘备草庐三顾,即被委以重任,获得了相当的权力。但这一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依据社会条件的变化,把诸葛亮的决策活动分为两大阶段,自三顾茅庐至白帝城托孤为第一阶段;白帝城托孤至五丈原归天为第二阶段。毛宗岗在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的回评中说:“自桃园至此,可谓一大结局矣。然先主之事自此终,孔明之事又将自此始也。前之取西川、定汉中,从草庐三顾中来;后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从白帝托孤中来。故此一篇在前幅则为熬尾,在后幅则又为引头耳”,是很有道理的。  
                       先看第一阶段。刘备自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但鱼还是刘备自己。刘备非凡庸之主,自有其主体性的意志和信念在,因而对于诸葛亮的决策,难免时有干扰和违离,而这种干扰与违离是来自诸葛亮的权力之上,所以结果就非同一般。诸葛亮出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问拒曹兵之计,孔明曰:“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取荆州为家”,本是隆中决策极为明确的一项属于短期规划中的实际决定,但刘备却以“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加以拒绝。刘表死,刘琮僭立,献荆襄九郡于曹操,孔明赞同伊籍以吊丧为名擒刘琮而取荆州之议,刘备又不从。毛宗岗评曰:“失此不取,而使荆州为曹操所有之荆州,又为孙权所欲得之荆州,于是借荆州,分荆州,索荆州,还荆州,遂至遗无数葛藤于后,则皆此卷中一着之错耳”(《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回评)。荆州本来是可以轻易夺得的,但刘备之“过于仁”,遂致失却良机,还几不免于难,干扰了诸葛亮的决策。不过,刘备此举,符合隆中决策“可占人和”的精神,所谓“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很难说是刘备之过。  
                       刘备之不从诸葛亮的决策,还有一次是讨伐东吴,孔明谏曰:“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刘备报仇心切,率师东下,致为陆逊所败。刘备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除了来自刘备的干扰外,桃园三结义中的关、张等一辈老将,位高而权重,难以驾驭。关公之欲入川与马超比武,后又不愿与黄忠为伍,孔明唯有以“绝伦超群”之类谀词以顺其意。其留关公一人守荆州者,亦为难有人选足与颉颃故也。关公之骄傲轻敌导致了“东和孙权”决策的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9楼2010-07-24 14:06
              回复

                       毛宗岗以为:“从来除残去暴者,必先剪其党。如殷将伐桀,而先伐韦伐顾伐昆吾;周伐纣,而先伐崇伐密是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回评)吴与魏密谋偷袭荆州,确系党魏行径,问题在于,刘备之兵以愤而益之以骄,终至败于陆逊之手。伐吴之役之败,主要是主观指挥失误,并无必败之理。设若刘备大胜东吴,难保不能实现其灭魏的雄图。可惜这一仗打败了,弄得元气大丧。诸葛亮对于伐吴,存在着感情与理智上的矛盾。《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败绩,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演义》不叙此事,但诸葛亮并非不知伐吴的意义,却不能对决策的诸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选优。如果他积极支持刘备的决策,随军东行,则至少亦可保“必不倾危”。陆逊设火烧连营之计,即曰:“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可见,对于这一逆转的倾危局面的出现,诸葛亮是负有严重责任的。  
                  
                诸葛亮决策的另一个成就是益州和汉中的获得,保刘备为帝,实现了“鼎足三分”的目标。刘备既得荆州,曹操闻言大惊,曰:“刘备,人中之龙也,平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也。”曹操把荆州视为刘备的“大海”,而诸葛亮则不过把荆州看作暂时的“家”,他的目标是要夺取益州以建“基业”。夺益州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一开始诸葛亮就存在着重益轻荆的思想。应该说,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是很有普遍性的。如张松就认为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亦非可久恋之地”,唯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产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荆襄之众,长躯西指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庞统亦谓“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孔明倾师入川,唯命关公一人留守荆州;方得西川,就轻割三郡(荆州之一半)以“还”东吴,都是这种轻荆重益思想的产物。而这种指导思想,又是与对于曹操的力量估计过高,看不到各方力量对比与消长转化的规律有关。隆中决策所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对于当时处于新野蕞尔之地兵微将寡的刘备,主张不要硬拼蛮干,暂时避其锋芒,是正确的,但上升为一种战略指导方针,就不能说没有问题了。从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看,斗争形势瞬息万变,强弱对比刻刻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董卓、袁绍、袁术、吕布,都曾猖獗一时,然而却一一归于失败。即便是曹操,隆中决策也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既然“名微而众寡”的曹操,能凭恃“人谋”去“以弱为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要拱手让曹操“北占天时”呢?况且曹操决非强大到不可战胜,张松曾举“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等当面嘲讽之,证明对曹操的迷信,是毫无根据的。樊城之役,尤可说明问题。其时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孔明使关公起兵取樊城,目的只不过是“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从决策上看,只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而不是图谋更大的进取。当时,关公取襄阳如反掌,又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至欲迁都以避之。设若此时诸葛亮作出乘机北伐的决策,其结果将大不胡同。毛宗岗感叹地说:“当单福取樊城之时,其兵力不足以守登战  
                故其后终至于弃樊城。及关公围樊城之时,其兵力将不止于取樊城,则其时甚利于得樊城,而惜乎其中阻也。”(《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回评)取樊城之中阻,乃因吕蒙之袭荆州。孔明既使关公取樊城,而又不遣别将代守荆州,至令荆州之失。“大意失荆州”,与其说是关公大意,不如说是孔明失策,归根到底,还是轻荆重益思想的结果。  
                


                11楼2010-07-24 14:06
                回复
                    
                           
                           荆州逼近孙、曹,形势十分重要,唯其如此,方足以与其争锋竞雄,看不到这一点,片面强调曹操的不可争锋,遂视荆州为“难以得志”之地,而把益州当成“建基业”的场所,骨子里不过是依恃益州形势之阻塞。但是,形势实际上是一种不可依恃的东西,王夫之批评诸葛亮入蜀之谋“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指出: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洛而气馁于平陆;  
                  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泰川而情摇于广野。恃形势,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得  
                  则仅保其疆域,矢则只成乎坐困。(《读通鉴论》卷七)  
                            王夫之认为“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这是很有道理的。隆中决策曾规划鼎足三分之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以图天下,仅只视荆州为一支偏师,已然失其轻重;及一旦荆州丢失,就从此失去了在中原与曹操争锋的机会,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鼎足三分”,作为一种近期的战略目标,是被诸葛亮实现了,这是他的决策的胜利;但是,他的决策的种种弱点,又只能达到“三分”的限度,而无力实现更大的跃进,即“兴汉灭曹”的最终目标这又是他的悲剧。  
                               白帝城托孤,是诸葛亮决策活动第一阶段的“煞尾”,又是第二阶段的“引头”。后主乃无用之庸人,对诸葛亮事之如父,委以诸事,诸葛亮获得了他之作为个人决策所应具备的社会条件,即真正唯一决策者的权力。按理说,他应该更加放开手脚地尽其所欲,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了。然而,独掌大权的决策者孔明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变得更加谨慎起来。这当然是由主客观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其中之一是客观形势的逆转。随着荆州战略要地的丢失,和伐吴时有生力量的大量损耗,“益州疲敝”,确实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相形之下,曹魏“其势甚大,急难动摇,当徐徐缓图”,不由孔明不谨慎从事。  
                            二是主观心理因素的负担。刘备托孤,至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心,继之以死乎!”无论刘备托孤之辞是真心还是权术,他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无疑给诸葛亮增添了巨大的责任感,或者说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受命以来,凤夜忧思,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若稍一不慎,即可“生疑隙不逞之衅”,为此,他必须兢兢业业,保证自己的决策必须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是他变得万分小心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的谨慎,表现在北伐的问题上,就是不“弄险”,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即企图以最低的风险度,去换取最大的效益。诸葛亮初出祁山,用马谡反间之计,使魏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蜀之大患已去,新任之大都督驸马夏侯*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魏延献策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茂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往横门邸阁而去。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12楼2010-07-24 14: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