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憋虾灵”为例:据某宝卖家描述,该产品“对各种水生农作物池内的龙虾、麻虾、丰虾、蚂蝗等有很强的灭杀作用”,导致虾类“在短时间内缺氧”,并于30分钟左右自动纷纷“蹦”到岸边或岸上,进而使虾类从水中“一扫光”。根据产品介绍,“憋虾灵”可用于消杀虾类。表面看,该产品的研发初衷是为驱赶“水生农作物池内”的虾类,进而保护水生农作物免受虾类侵害。然而,某宝等电商卖家在产品介绍中,同样暗示了“憋虾灵”用于捕河虾的可能性。此外,某宝卖家表示,“憋虾灵”药过、甚至药死的虾仍可食用。
图/某宝“憋虾灵”产品介绍第四项
可是,“憋虾灵”药过的鱼虾真的可以吃吗?
经了解,“憋虾灵”是一种主要成分为“杀灭菊酯”(又称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杀虫剂,跟溴氰菊酯一样,同属中等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危险标记 15(有害品,远离食品)。这种药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同时对肝、肾也有损害。人中毒时,会引起呕吐、流涎、神经过敏,严重时震颤以及全身痉挛。2019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禁限用农药》中,明确规定:杀灭菊酯(又称氰戊菊酯)禁用于茶叶。同时,有关食品类的国标GB8321.4-93中,对杀灭菊酯的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明确规定叶类等残留量小于 0.5mg/kg、果类菜、水果等限定为小于0.2mg/kg、根块类菜限定为小于0.05mg/kg(根块类菜);对氯氰菊酯亦有类似规定。那么,人去食用被“憋虾灵”等药物药上来的鱼虾,有人去测过准确含量吗?
事实上,某宝卖家在其产品使用注意事项中也曾强调,该药“不能与碱性药物混用”,“使用过程中避免药物溅到皮肤和眼镜中,如有溅入应立即用清水清洗”,以及“切记一定要放于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防误食”。提醒背后,正是由于这种药物是有毒的有机化合物使然,而化学品对人体的损害,通常具有累积效应。
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此类药物大量在水体使用,毫无疑问也会对当地的水生态系统带来极大影响。一方面,虾类会因为“憋虾灵”死亡,而误食了虾类的其他生物,即便存活,其体内也必然会留有“憋虾灵”等药物残余,食物链后端的人也自然都是受害者;另一方面,虾类种群下降,必然也导致以虾为食物的其他水生生物种群下降,甚至灭绝,水生生物多样性将受到威胁。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水资源也必同时受到了污染。
来自中国水产某研究院的刘老师向绿会研究室透露,他曾于2020年11月在丹江口督察,期间收到许多渔民对于“憋虾灵”等药的反映。
“结合渔民的反映和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在长江禁捕背景及相关休闲垂钓的规范之下,这个药是不允许用的,这属于生产性垂钓性质;其次,据渔民反映,这种药的副作用非常大,虽然钓鱼者目的是垂钓或地笼中诱虾,但它通过毒理和化学作用,把水中的其它几乎所有的水生生物都毒翻(死)了,生态上也应该禁止;第三,现在这个应用面还是很大的,去潜江、荆门等禁捕调研时,渔民们也经常反映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