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留给自己,把其他留给时间。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赴任途中,他想到自己这一生奔波劳苦,处境困顿,心中不免烦闷,挥笔写下:“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但这也只是一瞬的想法,很快他就释然,决定接受现状,于是笔锋一转:“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未来的无常很多,不必过于焦虑,不如着眼当下,享受这难得的清闲。我们这一生,免不了要为生活而忙碌,为世俗沉沦,容易在繁杂与匆忙之中迷失自己。适当停下脚步,找到自己的节奏,有忙有闲,张弛有度,才能活出恣意潇洒的人生。
01忙要有忙的价值公元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一入仕途,他就作《思治论》勉励自己,并写道:“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做事就应当迎难而上,干出实效,干出价值。他说到做到,刚一上任,就夙夜励精,解决了百姓深恶痛绝的“衙前之害”。所谓衙前,就是专门为官府运货的差役,他们有项任务,是用水路给朝廷运送木材。但衙前既没有工资,还要赔偿运送途中的损耗,往往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苏轼想要改善他们的处境,便深入基层,日日走访。他了解到,在河水未涨之时进行运输,便不会产生重大损失。于是他静守河边,每日观察水位,终于找到最适宜的运货时段。他奏报朝廷,修改了衙前的运货时间,使木材损耗降低了一半,百姓感激的称他为“苏贤良”。工作之余,苏轼也不忘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考察了凤翔的八大文物,一有灵感就写诗作赋。在任三年,他一共写了一百六十多篇文章和诗词,其中著作《凤翔八观》,更是成就了凤翔古镇的千古传奇。回京后,他的仕途开始起伏,但无论何种境遇,苏轼都能把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在杭州做通判时,他重视水利,完成了钱塘六井的治理工程;在密州做知州时,他灭蝗虫,除强盗,筑造了家喻户晓的“超然台”;在惠州做节度副使,他又开辟药圃,筑堤建桥,解决了“米贱伤农”的难题。在苏轼看来,不管职位大小,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再忙都甘之如饴。席勒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为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而忙,得其所哉,忙中有乐,这样的忙才有价值。想起梁实秋先生在山东大学任教的一段经历。那时,梁实秋身兼数职,一边授课,一边研究,工作十分忙碌。但他时间观念极强,授课时铃响开讲,绝无赘余,下课语毕,从不拖堂。他常对学生们讲:“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1930年,他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了保证词句准确,他常常忙碌到深夜,等到译完全册,他已耗费了近40年的时光。高效的勤奋,使得梁实秋一生成果颇丰,著作多达2000万字。老舍夫人曾用14个字精辟概括了他的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库尔茨说:“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免不了追名逐利,为生活和工作奔波。如果只是瞎忙,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必然得不到想要的回报。真正的赢家,懂得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在忙碌中追逐自己的理想,在奋斗中提高生命的价值。忙出效率,忙出意义,结果才不会辜负你。
02闲要有闲的滋味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彼时他官卑职小,俸禄微薄,身为一个六品小官,公事少的可怜。但他不以为意,还写诗劝慰朋友:“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对他而言,“闲”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心境上的选择。他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于是利用朋友给他的荒地,学着种菜种粮。一有时间,他就去集市上溜达,还把当地“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东坡肉。除此之外,苏轼还喜欢拉着朋友漫步山林,赏景品茶,以此来颐养性情。元丰六年的一个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苏轼正准备脱衣休息,偶然瞥到映照在门上的月光,便被深深吸引。他散着步去找好友张怀民,恰巧好友也未寝。两人共同漫步在庭院中,享受着此刻的清闲与自在,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何夜没有皎月,何处没有竹柏?只有闲下来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未曾在意的小美好。这就是苏轼,不管境遇如何,他总能把日子过得充满趣味,哪怕流落天涯,也能泰然处之。古话说:但得心闲到处闲。有一颗闲心,才能在闲暇中发现生活的闲趣。闲出兴味,闲出欢乐,哪怕在最低的境遇中,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在有心人眼中,所有的闲适时光,都是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一如丰子恺,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四处奔逃,也能把逃亡生活当成难得的“全家旅游”,甚至在途中养鸭画画、踏春赏花;一如汪曾祺,即使被发配到偏远的马铃薯研究站,也能在地里掐一把花、几只叶子,画出生动有趣的“马铃薯图谱”;一如林语堂,即使迫于环境不得不辗转海外,也不忘培养自己的爱好,发明出“牙膏牙刷一体机”等有趣的小玩意儿。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把心闲下来,仔细感受,你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与惊喜。在闲暇中滋养自己,哪怕生活一地鸡毛,也能把琐碎的日子过得有情有趣。
03有忙有闲,才是生活蒋方舟曾说:“人生只有忙与闲,利用于后立于前,才会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人这一生,都在忙碌与闲暇的状态中循环往复。但一味忙碌,不得闲暇,只会让自己心神疲惫,错失许多美好。正如苏轼在《中隐堂诗》中所说:“好古嗟生晚,偷闲厌久劳。”忙完一阵,就当适时地放松,把心情调整好了,做起事来才更有干劲。公元1089年,苏轼回到杭州。刚一上任就遇上大旱,苏轼忙着赈灾,挖井引水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第二年闹饥荒,苏轼自费施粥,还创办安济坊救治逃难的灾民;灾情过去,为绝后患,他主持修缮西湖,疏浚航道,完善了杭州的水利系统。苏轼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造福百姓的事情上,但一有闲暇,他也会找朋友放松心情。那时,苏轼最喜欢找袁公济喝酒品茶,两人经常一起游赏湖山,唱和诗词。一日,两人结伴游玩,正待休息,苏轼有感而发: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在庾公楼闲坐赏景,看窗外诸峰如花朵般连绵不绝,他早已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苏轼一个人的时候,还喜欢在高山的亭子中办公。工作结束,就小酌一杯,看看风光,找找灵感,最后寻个阴凉处小憩片刻。对苏轼来说,忙碌有忙碌的好处,闲暇有闲暇的幸福。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就是对生命的不辜负。周作人曾经写道:人生,有必须的忙,也要有必须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忙,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闲,是为了享受生活的快乐。着眼当下,专注每一种状态,在忙碌与闲暇交织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平衡。忙时有序,闲时有趣,如此,人生才能更加的充实与丰盈。
▽梁实秋曾说:“闲,要闲得有滋味,忙,要忙得有价值,这样才像一个人。”纵观苏轼的一生,这句话算是对他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在坎坷宦途中,他经历过起早贪黑的忙,也体验了无所事事的闲。但他仍旧活得潇洒从容,有值得称颂的功绩,也有令人艳羡的惬意。生活就是如此,忙不能瞎忙,要忙得其所,闲不能荒废,要闲得快意。在忙中释放人生的价值,在闲时感悟生命的意义。
01忙要有忙的价值公元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一入仕途,他就作《思治论》勉励自己,并写道:“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做事就应当迎难而上,干出实效,干出价值。他说到做到,刚一上任,就夙夜励精,解决了百姓深恶痛绝的“衙前之害”。所谓衙前,就是专门为官府运货的差役,他们有项任务,是用水路给朝廷运送木材。但衙前既没有工资,还要赔偿运送途中的损耗,往往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苏轼想要改善他们的处境,便深入基层,日日走访。他了解到,在河水未涨之时进行运输,便不会产生重大损失。于是他静守河边,每日观察水位,终于找到最适宜的运货时段。他奏报朝廷,修改了衙前的运货时间,使木材损耗降低了一半,百姓感激的称他为“苏贤良”。工作之余,苏轼也不忘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考察了凤翔的八大文物,一有灵感就写诗作赋。在任三年,他一共写了一百六十多篇文章和诗词,其中著作《凤翔八观》,更是成就了凤翔古镇的千古传奇。回京后,他的仕途开始起伏,但无论何种境遇,苏轼都能把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在杭州做通判时,他重视水利,完成了钱塘六井的治理工程;在密州做知州时,他灭蝗虫,除强盗,筑造了家喻户晓的“超然台”;在惠州做节度副使,他又开辟药圃,筑堤建桥,解决了“米贱伤农”的难题。在苏轼看来,不管职位大小,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再忙都甘之如饴。席勒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为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而忙,得其所哉,忙中有乐,这样的忙才有价值。想起梁实秋先生在山东大学任教的一段经历。那时,梁实秋身兼数职,一边授课,一边研究,工作十分忙碌。但他时间观念极强,授课时铃响开讲,绝无赘余,下课语毕,从不拖堂。他常对学生们讲:“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1930年,他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了保证词句准确,他常常忙碌到深夜,等到译完全册,他已耗费了近40年的时光。高效的勤奋,使得梁实秋一生成果颇丰,著作多达2000万字。老舍夫人曾用14个字精辟概括了他的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库尔茨说:“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免不了追名逐利,为生活和工作奔波。如果只是瞎忙,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必然得不到想要的回报。真正的赢家,懂得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在忙碌中追逐自己的理想,在奋斗中提高生命的价值。忙出效率,忙出意义,结果才不会辜负你。
02闲要有闲的滋味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彼时他官卑职小,俸禄微薄,身为一个六品小官,公事少的可怜。但他不以为意,还写诗劝慰朋友:“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对他而言,“闲”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心境上的选择。他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于是利用朋友给他的荒地,学着种菜种粮。一有时间,他就去集市上溜达,还把当地“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东坡肉。除此之外,苏轼还喜欢拉着朋友漫步山林,赏景品茶,以此来颐养性情。元丰六年的一个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苏轼正准备脱衣休息,偶然瞥到映照在门上的月光,便被深深吸引。他散着步去找好友张怀民,恰巧好友也未寝。两人共同漫步在庭院中,享受着此刻的清闲与自在,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何夜没有皎月,何处没有竹柏?只有闲下来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未曾在意的小美好。这就是苏轼,不管境遇如何,他总能把日子过得充满趣味,哪怕流落天涯,也能泰然处之。古话说:但得心闲到处闲。有一颗闲心,才能在闲暇中发现生活的闲趣。闲出兴味,闲出欢乐,哪怕在最低的境遇中,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在有心人眼中,所有的闲适时光,都是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一如丰子恺,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四处奔逃,也能把逃亡生活当成难得的“全家旅游”,甚至在途中养鸭画画、踏春赏花;一如汪曾祺,即使被发配到偏远的马铃薯研究站,也能在地里掐一把花、几只叶子,画出生动有趣的“马铃薯图谱”;一如林语堂,即使迫于环境不得不辗转海外,也不忘培养自己的爱好,发明出“牙膏牙刷一体机”等有趣的小玩意儿。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把心闲下来,仔细感受,你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与惊喜。在闲暇中滋养自己,哪怕生活一地鸡毛,也能把琐碎的日子过得有情有趣。
03有忙有闲,才是生活蒋方舟曾说:“人生只有忙与闲,利用于后立于前,才会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人这一生,都在忙碌与闲暇的状态中循环往复。但一味忙碌,不得闲暇,只会让自己心神疲惫,错失许多美好。正如苏轼在《中隐堂诗》中所说:“好古嗟生晚,偷闲厌久劳。”忙完一阵,就当适时地放松,把心情调整好了,做起事来才更有干劲。公元1089年,苏轼回到杭州。刚一上任就遇上大旱,苏轼忙着赈灾,挖井引水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第二年闹饥荒,苏轼自费施粥,还创办安济坊救治逃难的灾民;灾情过去,为绝后患,他主持修缮西湖,疏浚航道,完善了杭州的水利系统。苏轼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造福百姓的事情上,但一有闲暇,他也会找朋友放松心情。那时,苏轼最喜欢找袁公济喝酒品茶,两人经常一起游赏湖山,唱和诗词。一日,两人结伴游玩,正待休息,苏轼有感而发: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在庾公楼闲坐赏景,看窗外诸峰如花朵般连绵不绝,他早已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苏轼一个人的时候,还喜欢在高山的亭子中办公。工作结束,就小酌一杯,看看风光,找找灵感,最后寻个阴凉处小憩片刻。对苏轼来说,忙碌有忙碌的好处,闲暇有闲暇的幸福。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就是对生命的不辜负。周作人曾经写道:人生,有必须的忙,也要有必须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忙,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闲,是为了享受生活的快乐。着眼当下,专注每一种状态,在忙碌与闲暇交织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平衡。忙时有序,闲时有趣,如此,人生才能更加的充实与丰盈。
▽梁实秋曾说:“闲,要闲得有滋味,忙,要忙得有价值,这样才像一个人。”纵观苏轼的一生,这句话算是对他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在坎坷宦途中,他经历过起早贪黑的忙,也体验了无所事事的闲。但他仍旧活得潇洒从容,有值得称颂的功绩,也有令人艳羡的惬意。生活就是如此,忙不能瞎忙,要忙得其所,闲不能荒废,要闲得快意。在忙中释放人生的价值,在闲时感悟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