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青霞走进人群
林奕华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已把林青霞复出的“新闻”视为一盏聚光灯———能看见她开开心心地出现在媒体上,即便只有笑容,没有以是或否来回应,我都觉得是好事———之前许多关于她与抑郁症的传言,不都不攻自破?
最近一篇林青霞写她与女朋友L在饮宴后走进了兰桂芳“夜游”。形同微服出巡带来的刺激与兴奋,她在那驰名的香港“外滩”———深得外国人喜欢的酒吧地带(其实也是内地游客必游景点)———享受了从被看转为看人的乐趣。字里行间尽是《罗马假期》中出走公主奥黛丽·赫本式的“大开眼界”———如果不是出自林亲笔撰文,我们还真不会相信从台湾移居香港这些年,“兰桂芳”于她竟是“闻名不如见面”。
通过她的眼睛和书写,另一面的林青霞也被看见了:在形容一杯牛奶酒的味道时(原文:“这酒浓浓甜甜,很好喝,我忘了是酒,当做饮料,三两口就喝光了。”),感觉不只来自轻描淡写的文笔,还有那舒服自然的她。若你问我,这林青霞和“复出”的她相比较,说不定前者的可塑性更高。
写作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画画、评画,给值得典藏的著作做“声音书”、摄影,或演舞台剧。赖声川导演一直在游说她“东山复出”,虽然也是演戏,电影与舞台剧是两码子事情。银幕上再以“明星”或“大美人”姿态出现的林青霞,势必要接受大众对她的欲望投射的严苛考验———基于她是“理想”的化身,一切无法实现在人们身上的梦幻,如不能老、不能丑、不能不被爱等,都要(再次)由“重现”的她帮忙完成。当然,以电脑特技如此先进的今天,像《班杰明·巴顿奇事》那样,让布拉德·皮特既老到八十岁,又回复十七岁,理论上,林青霞也一样可以永远“没有年龄”。只是借助特技帮助“林青霞”复出,可是倒头来造成大众对“林青霞”的想像受到干扰,甚至破坏?———除非从此她毋须走到现实里来,否则只需被专砸烂明星/艺人招牌来卖钱的媒体拍下照片,好梦便在封面与头条上变成噩梦。
与其要林青霞因保护形象而逃回重重帘幕之后,我更愿意看见她充满自信走进人群,为自己也为我们发掘更多有关生活的美妙与睿智。想看她演戏的观众,请他们稍移玉步,从电影院走到剧院去吧。舞台不同银幕,更适合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因为其可贵之处在于呈现真实而非营造虚幻———如我们现在看见因生活得踏实而快乐的林青霞。
林奕华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已把林青霞复出的“新闻”视为一盏聚光灯———能看见她开开心心地出现在媒体上,即便只有笑容,没有以是或否来回应,我都觉得是好事———之前许多关于她与抑郁症的传言,不都不攻自破?
最近一篇林青霞写她与女朋友L在饮宴后走进了兰桂芳“夜游”。形同微服出巡带来的刺激与兴奋,她在那驰名的香港“外滩”———深得外国人喜欢的酒吧地带(其实也是内地游客必游景点)———享受了从被看转为看人的乐趣。字里行间尽是《罗马假期》中出走公主奥黛丽·赫本式的“大开眼界”———如果不是出自林亲笔撰文,我们还真不会相信从台湾移居香港这些年,“兰桂芳”于她竟是“闻名不如见面”。
通过她的眼睛和书写,另一面的林青霞也被看见了:在形容一杯牛奶酒的味道时(原文:“这酒浓浓甜甜,很好喝,我忘了是酒,当做饮料,三两口就喝光了。”),感觉不只来自轻描淡写的文笔,还有那舒服自然的她。若你问我,这林青霞和“复出”的她相比较,说不定前者的可塑性更高。
写作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画画、评画,给值得典藏的著作做“声音书”、摄影,或演舞台剧。赖声川导演一直在游说她“东山复出”,虽然也是演戏,电影与舞台剧是两码子事情。银幕上再以“明星”或“大美人”姿态出现的林青霞,势必要接受大众对她的欲望投射的严苛考验———基于她是“理想”的化身,一切无法实现在人们身上的梦幻,如不能老、不能丑、不能不被爱等,都要(再次)由“重现”的她帮忙完成。当然,以电脑特技如此先进的今天,像《班杰明·巴顿奇事》那样,让布拉德·皮特既老到八十岁,又回复十七岁,理论上,林青霞也一样可以永远“没有年龄”。只是借助特技帮助“林青霞”复出,可是倒头来造成大众对“林青霞”的想像受到干扰,甚至破坏?———除非从此她毋须走到现实里来,否则只需被专砸烂明星/艺人招牌来卖钱的媒体拍下照片,好梦便在封面与头条上变成噩梦。
与其要林青霞因保护形象而逃回重重帘幕之后,我更愿意看见她充满自信走进人群,为自己也为我们发掘更多有关生活的美妙与睿智。想看她演戏的观众,请他们稍移玉步,从电影院走到剧院去吧。舞台不同银幕,更适合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因为其可贵之处在于呈现真实而非营造虚幻———如我们现在看见因生活得踏实而快乐的林青霞。